扎根红色圣地,传承红色基因,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用之才
2023-08-29龙嘉张文卓颜彤阳黄志军
龙嘉 张文卓 颜彤阳 黄志军
【摘 要】 贵州省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5年,是贵州省首批省级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余贞文自2016年走上校长岗位以来,带领全校师生以“赏识掘潜,各美其美”为办学理念,扎根红色圣地,传承红色基因,积极探索开展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用之才。
【关键词】 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60
1995年全国助残日这一天,在有着“红色圣地”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贵州遵义,面向全市14个县(市、区)招收盲、聋学生入学的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原遵义市盲聋哑学校,以下简称遵义特校)正式创办。同年,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聋教育专业学成毕业的余贞文回到家乡,入职遵义特校。与遵义特校一同成长的余贞文,2016年走上校长岗位,带领学校全体师生以“赏识掘潜,各美其美”为办学理念,以“相信生命的奇迹”为校训,以创“贵州一流、西南前列、全国有影响”的优质特殊教育学校为办学目标,扎根红色圣地,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职业教育、劳动教育等,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用之才。学校先后被评为贵州省安全文明校园、贵州省三八红旗集体、贵州省首批省级特殊教育示范学校,他本人也荣获贵州省“十五”期间特殊教育先进个人、遵义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问:在您的带领下,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明确了“赏识掘潜,各美其美”的办学理念。请问学校是如何践行这一办学理念,传承革命传统文化的?
余贞文校长:遵义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军事战争等重大问题,是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学校在办学中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自觉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发现、发展每个学生的潜智潜能、特色特长,使其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有用之才”。当前遵义特校含本部和市儿童福利院分校两个校区,本部以招收视障学生和听障学生为主,市儿童福利院分校为市教育体育局和市民政局联合办学,以招收智障学生为主。无论是视障学生、听障学生还是智障学生,都有其长处、闪光之处,都需要被发现、被发掘、被发展,从而成长为有用之才。2016年,学校结合多年办学经验,凝练出核心办学理念“赏识掘潜、各美其美”,明确“相信生命奇迹”的校训和“包容互赏、愉悦共进”的校风,提出“五会、四有、三出口”的育人目标。其中,“五会”指会感恩、会生活、会共处、会学习、会创新;“四有”指有自信、有自尊、有特长、有价值;“三出口”指多数能就业、部分上大学、少数成大才。经过多年努力,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红色文化已渗透进校园的各个角落,覆盖师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师生的精神血脉。
学校面向学生搭建的课程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基础性课程,包括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物理等;二是补偿性课程,包括沟通与交往、定向行走、感觉统合、语言训练、律动、肢体康复、视功能训练等;三是发展性课程,包括体艺特长、职业技术、科技创新、社团活动等;四是融合性课程,包括社区服务、社会适应、生活实践、德育活动、美育活动、普校体验等。此外,学校还搭建了教师课程和家长课程。其中,教师课程涉及教育理念与师德素养、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家长课程涉及家风家教、家庭教育、康复技能、家校合作等。
为了开发学生潜能,学校联合遵义市残联建立“残疾人体育、文化和艺术培训基地”,并根据学生实际积极探索“走班制”教学改革:星期二下午是职业教育,开设园艺、美妆、理发、推拿、手工、调咖啡、酒店、缝纫等课程;星期三下午则开设舞蹈、钢琴、吉他、二胡、合唱、美术、书法等体艺课程。此外,学校成立了乐队、游泳队、足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等,让残疾儿童在各种社团活动中焕发生命的精彩。在红色精神引领下,老师们不断挖掘学生潜力,各美其美,努力地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用之才。
问:育人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请问学校是如何将红色文化贯穿于德育之中并助力学生终身发展的?
余贞文校长:在德育方面,红色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遵义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学校结合遵义会议的精神,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地方红色基因的教育引领作用。具体来说,一是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向革命英雄学习,激励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邀请老红军到学校作专题宣讲,鼓舞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奋斗情怀,使学生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二是积极开展“红色思政课”。在班会课、团队主题活动及升旗仪式中,各班班主任给学生讲红色故事,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学习先辈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培養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此外,还常态化组织学生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等革命场馆,结合革命事迹开展红色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他们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创造美好未来。
在红色基因的加持下,学生生涯发展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学校就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各种艺术、体育、职业课程供学生选择参与;到了高中阶段,学校将学生分班编入高考方向班级和就业方向班级,由班主任指导他们进行详细的生涯规划,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出合理化建议。高考方向的学生要参加高校的单独招生考试,因此学校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到全国各地参加考试,减轻家长负担。而对于就业方向的学生,学校不仅开设适应学生就业需要的职业技术课程,建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还联系各级残联牵头引进企业在校设车间,开启校企合作,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及实践需求。此外,安排学生到企业“跟岗实习”,拓展学生的就业机会。如,今年就有8名听障学生分别到3家广告公司跟岗实习,得到企业一致好评。
问: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是传承红色文化、培根铸魂的题中应有之义。请问学校是如何践行劳动教育,弘扬革命精神,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的劳动精神的?
余贞文校长: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特教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及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劳动技能打下基础,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还有助于矫正和补偿他们的心理、生理缺陷,使肢体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为成长为合格劳动者和有用之才打好基础。遵义特校将红色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之中,在2015年学校迁建新校区、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后,充分利用新校区的空间优势,合理规划,开发建设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以“红色基因、绿色生态”为主基调的劳动教育。
学校一共有19个班,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田地,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和规划。在不同的季节,学生在自己的班级田地里种植各种蔬菜和其他植物。比如,学校开设了茶艺课程,于是有部分班级种植茶叶。班主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每个学期结束时,学校会组织师生对每个班种植的作物打分,并将其纳入班主任考核。劳动实践促进了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教育引导学生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劳动基本技能,传承和弘扬了能吃苦、肯奋斗的革命精神。为了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学校多次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专业培训,并申报了两个市级劳动教育课题,其中一个课题今年已经结项。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课题研究中,师生全员参与,提高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学校连续两年被遵义市教育体育局评为“遵义市劳动教育示范校”。
学校在红色文化精神的指引下,切实落实“赏识掘潜,各美其美”办学理念,师生实现了全面发展。近几年考上大学的学生有70余名,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艺术节(美术类)、特殊学生田径运动会和艺术比赛等获得市级三等奖以上的学生有600多人次。教师在省、市级的优质课竞赛、特殊教育论文评选、微课比赛中多次获奖,完成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9个。学校蔡丽雯老师在东京残奥会上获得一金一银两铜的好成绩,获评国家级运动健将,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余贞文校长带领全校教师扎根红色圣地,传承红色基因,践行“赏识掘潜、各美其美”的办学理念,让残疾儿童少年获得公平、优质、温暖的教育,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200062)
特別鸣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