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常儿童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实践

2023-08-29郑剑非葛丽萍于伟丽何云凤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核心素养

郑剑非 葛丽萍 于伟丽 何云凤

【摘 要】 课程是超常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在37年的探索实践中,建构起具有数理强化特色的超常儿童教育课程体系,基于“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以生为本、激发潜能”“贯通整合、突出创新”三大建设理念,在对国家课程进行贯通式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建设完成包括拓展课程和科学研究课程的两级校本选修课程体系。超常儿童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以科学探究能力发展为核心,让超常儿童充分激发潜能、成长成才。

【关键词】 超常儿童教育;课程建设;核心素养;国家课程;校本选修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6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聚焦大学及以后阶段,还应前延至中小学阶段,特别要关注智能发展超过同龄儿童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超常儿童的培养。超常儿童在智力、学术能力、创造力等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领域有发展潜能或突出表现,要使这些潜能发挥出来,超常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1]。超常教育是针对超常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超常能力特点及特殊发展需求所展开的个性化优质教育[2]。为处于动态发展中的超常儿童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能够促使他们充分发展,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强有力的后备军。

课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关键性节点。对于超常教育的课程和实施,徐友标提出了超常儿童的教学原则,即“循序渐进与超前发展结合、全面要求与突出爱好个性特长结合、教材改革与教法改革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创造能力结合、发展智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结合”[3]。沈茂德、虞进兴在课程设置方面提出,应根据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和掌握程度匹配相应的课程,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特色课和实践课4类[4]。超常教育课程设置既要考虑超常儿童智力发展超常、思维优秀、能够适应快节奏学习这一特点,又要实现普通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的目标,促使每一位超常儿童健康、和谐、充分的成长。

一、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超常儿童教育课程建设理念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以下简称学校)自1986年开始超常教育实验,面向全沈阳市招收小学四、五年级品学兼优的超常儿童,提供适应其个性潜能发展的教育,学生在完成5年学业后参加高考。学校始终践行“培养具有國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目标,在保证完成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以科学探究能力发展为特色,探索实践超常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建设遵循以下理念。

(一)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学校超常教育课程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理念贯穿课程建设始终,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建设四大校本课程群,并特别强调“学会学习”和“责任担当”的素养培养,全面落实核心素养要求。如借助坐落于校园里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沉浸式进行德育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志存高远,矢志报国。

(二)以生为本,激发潜能

学校在超常教育课程设置上体现超前性、挑战性和自主性。课程内容与进度上适度超前,课程任务难度上具有挑战性,同时注重为超常儿童搭建开放自主的学习平台。如在部分学科中适当融入大学阶段知识,将校内资源、科研院所资源与网络学习平台有机融合,在课程实施中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性课题的研究,为优秀学生提供部分基础课程阶段性免修的机会,让超常儿童能够释放潜能,加速成长。

(三)贯通整合,突出创新

学校超常教育采取五年一贯制,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贯通融合和批判创新。如打通国家课程初高中教材分界,对各学科内容进行贯通式整合,重新编制校本教材;注重开发学科融合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打破学科体系、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富有创新性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真实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学会批判与质疑。

二、学校超常儿童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与设置

学校的超常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基础课程为国家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根基。校本选修课程是为满足超常儿童成长的个性化需要开发的特色课程:一方面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拓展,注重学科融合,加强与社会、自然的密切联系,满足超常儿童好奇心强和乐于自主实践的多元个性需求;另一方面针对超常儿童一般数理学习能力超常的特点,突出科学研究课程,注重科学学科内容的精深发展和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更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平台。

(一)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是超常儿童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前提下,对各学科国家课程进行贯通式优化整合,制订校本化实施方案,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等进行调整改革。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科,在难度、广度、教学进度上都进行调整,以更好地为超常儿童服务。以数学学科为例,三角函数、函数、平面几何的向量方法、复数方法、解析方法处理等知识点在初高中教材都有重合,学校教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合作,重新整合初高中知识体系,调整课程进度安排,拓展教材内容,让学生建立运用数学工具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

(二)校本选修课程

校本选修课程按内容分为“科学探究、人文艺术、实践创新和身心健康”四大课程群,按课程时长分为长程课程、短程课程和微型课程。5年内校本选修课程的设置分为3个阶段:一年级为开放式探索阶段,提供丰富多元的短程及微型课程,学生自由选择,以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二年级确定主修意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结合生涯规划课程确定自我发展方向;三到五年级为精深发展阶段,突出高级科学研究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各领域特长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四大课程群都包含限定选修课和自主选修课,限定选修课要求所有学生参加,自主选修课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在全面发展基础上进行专长培养。

三、学校课程实施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

学校的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尤其体现在校本选修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责任担当意识,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探索自我、丰富体验,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与能力,增強动手实践能力、沟通合作能力。

一是科学探究课程群,包括“综合数理探究、生化综合实验、生命科学研究、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等课程内容,旨在夯实学科基础、涵养实验精神、培养科学素养与科研能力。

基于培养未来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这一目标,学校在超常儿童教育课程建设中突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所有学生均需要参加科学研究课程的学习。该课程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级,初级科学研究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基础上的提升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基本素养为主要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研究工具,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热爱,如“3D打印均匀多面体”课程。自主选修课程的实施更具超常教育特色。教师在先导课程中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讲座,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课题研究,从选题到理论分析、实验设计、结果分析等环节,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激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高级科学研究课程包括学科竞赛课、科技创新竞赛课、中科院研学课程、大学先修课等,主要在二年级之后开设。学生基于个人兴趣,结合自身学术特长,确定主修方向。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发课程,采取导师制个性化培养,引导学生在科研领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在更高层次平台展示才华。如中科院西安分院研学课程设置了科学、人文两大类5个课题研究项目:地域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探究——以秦岭地区为例;大熊猫秦岭亚种的食性、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探究;秦岭金丝猴的种群内行为研究;关于西安及其周边地区世界文化遗产现状及其保护情况研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原王朝政治中心变更的研究——以十三朝古都西安为例。每个学生在两类项目中各选1个,分别组成课题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课题资料,到达研究所后在中科院导师的指导下再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用卡尺测量大熊猫在竹子上的咬痕长度和粪便大小,近距离观察金丝猴互相理毛这一行为带来的利益交换等,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撰写成课题报告并进行汇报,由导师进行现场点评,激发超常儿童的探索欲望和科研热情。

二是人文艺术课程群,涵盖语言文化、历史政治、音乐美术等,学生可以在话剧、摄影、书法、少年民族乐团等人文艺术课程活动中,全方位地丰富、发展、积淀人文艺术素养。

三是实践创新课程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生活创新实践,包括“智能景观、面点制作、礼仪”课程及多种自主社团活动。学校依据“环境即课堂、生活即教材、实践即学习”的思路,积极开发实践创新课程,包括创新实践课、社会实践课和自主实践课3类。在创新实践课中,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自我潜能、深化学科知识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有效提升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如“智能生态景观课”吸收STEAM课程理念,以生态景观艺术造景为中心内容,学生将各学科知识在完成生态景观作品的过程中结合起来。社会实践课为场馆参观、现场体验、动手制作等形式的活动课程。如设置“学农实践活动”“满族剪纸艺术传承”等课程,让学生提升劳动意识,体验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的乐趣。自主实践课对传统的学生社团活动进行优化整合,推行社团导师制,由学生自主发起社团,导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有体验类、探究类、服务类等多种类型。学生的身份从学习者拓展到组织者、活动者、探究者、实践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幸福感,创新活动促使学生将知识和能力转化成核心素养。

四是身心健康课程群,开设“独轮车、游泳、野外素质拓展训练”等特色体育课程和“生涯规划、心理话剧”等特色心理课程,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塑造人格、强健体魄,提高身心综合素质。

课程不仅是学科知识的聚合,更是学生成长的经历与体验,是学生传承文明、探索世界和认识自我的重要历程,超常儿童更需要能够激发其潜能的丰富而开放的课程。学校超常教育课程设置形式多样,具有超前性和挑战性,符合超常儿童学习动机强、自主学习能力强的特点,有利于激发超常儿童的潜能、发展胜任力和专长[5]。在37年超常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学校的课程体系也在动态发展、不断完善。今后学校将在课程建设中进一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规律,加强课程设置与实施科学性的研究,更多地融入团队合作精神和多角色扮演的同理心培养,在“人尽其才”“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心理韧性,以抵御成才过程中的潜在风暴,从而更好地为超常儿童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彭芝.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实践[J]. 创新人才教育,2013(4):20-29.

[2]管童,朱永新. 普通学校开展超常儿童教育的现实需要、主要特征以及路径选择[J]. 中国特殊教育,2022(10):3-8.

[3]徐友标. 中学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的教学原则[J]. 教育科学研究,1995(4):24-25.

[4]沈茂德,虞进兴. 中学超常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1999(12):64-66.

[5]阎琨, 段江飞, 黄潇剑. 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范式和理论模型[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5):32-39.

(作者单位:郑剑非、葛丽萍,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超常教育实验部,110161;于伟丽,辽宁大学商学院,110036;何云凤,辽宁省心理测试与行为分析重点实验室,110036;何云凤为本文通讯作者:heyf@Inu.edu.cn)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