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向分析
——以苏州市白塘生态植物园为例

2023-08-29王金莲

黄山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植物园生态旅游旅游者

王金莲

(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安徽黄山 245041)

一、引 言

生态旅游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发展理念,是践行“两山理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之一。学术界积极响应社会需求,对生态旅游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严格生态旅游者,又称理想生态旅游者,该概念最早由Laarman 与Durst 共同提出,他们认为严格生态旅游者是以“生物中心论”为环境态度,具有强烈的环境责任感,通过旅游活动行为与自然环境进行富有意义的互动与交流,加强对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1-2]。在此基础上,Lindberg、Fennell以及Weaver对这一概念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3-5]。在环境价值观方面,国内学者认为严格生态旅游者在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平等友爱关系,并坚持“生物中心论”,即对自然环境具有敬畏之心,通过旅游活动行为加深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保护意识与责任感,促进个人对自然环境保护行为的发生[1-2],[6-11]。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严格生态旅游者的定义可以发现,“生物中心论”、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高的生态保护责任感与生态道德是严格生态旅游者的核心。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是对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生态旅游风景名胜区等远离城市的生态旅游地的旅游者生态意向进行研究[6-11]。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在都市地域范围内的休闲游憩带、城市湿地公园或植物园等的综合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特征的都市生态旅游悄然兴起。都市生态旅游者是在都市地域内的良好自然生态区域进行以维护城市环境生态平衡与促进环保理念为目的的非大众化旅游活动主体[12-13]。都市生态旅游者不同于普通大众旅游者和严格生态旅游者,他们具有回归自然的动机,偶尔与大自然进行接触,但是受时间的限制,又不愿意去远离城市的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因此,位于现代都市休闲游憩带的“城市绿洲”是其最佳选择。现有文献对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自然生态旅游地的旅游者生态意向研究已较为成熟,但对都市内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意向研究很少。选择位于苏州市内的白塘生态植物园作为研究对象,对都市内生态旅游地的旅游者生态意向进行研究。为了更科学地分析都市旅游地生态旅游者的特征,以现有文献中严格生态旅游者作为参照对象,将都市生态旅游者与严格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向进行比较,以期找出两者的差异,并根据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旅游者在都市生态旅游地进行旅游活动时能够以严格生态旅游者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都市内生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查背景及研究设计

(一)区域概述

苏州市白塘生态植物园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面积是60.5 公顷。植物园由四个区域组成:东部区域为岛屿自然生态区,西部为人工种植园区,南部为湖区,北部为山地自然生态林区。植物园以“山水融合”“动静融合”“市野融合”“林木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为设计理念,既满足了现代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动机需求,又不用远离城市,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苏州市白塘生态植物园自2006 年5月1日开园以来,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前来游览,其中有80%的旅游者来自苏州本地,外地旅游者中以上海、无锡、常州、南通等周边市民为主。

(二)研究设计

研究使用自我识别法界定苏州市白塘生态植物园的旅游者是否为生态旅游者。自我识别法是一种通过调研者访谈让受访者个人自己判定其是否为生态旅游者的方法。Tao 等在一次对生态旅游者的调查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14]。具体包括两个访谈问题:①“您之前是否听说过生态旅游者的概念”;②“您认为自己是否是生态旅游者”。在访谈中,如果被调查者对问题①的回答是肯定的,则进一步追问问题②。若对问题①的回答是否定,则停止访谈。对上述两个问题都给予了肯定回答的,则为调查的对象。

研究中的一手资料来源于问卷调查。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旅游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共设计了15 项关于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的问题;第三部分为环境意识强度,其中5个问项涉及旅游者对生态环境的态度,5 个问项涉及生态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10 个问项涉及旅游者管理倾向特征。第三部分采用五点量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打分(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采取现场深入访谈和结构性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收集。2022 年6 月24 日—25 日以及7 月7 日—8 日在苏州市白塘生态植物园对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 份,回收问卷391 份,有效问卷364份,有效问卷率为93.1%。采用SPSS20.0和EXCEL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的二手资料参考李燕琴、李明辉的数据[1],[10],将实证调查所得的都市生态旅游者特征与文献中严格生态旅游者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人口统计学特征比较

1.年龄

由表1 可知,在接受调查的白塘生态植物园都市生态旅游者中,几乎所有年龄段的旅游者都对都市生态旅游感兴趣,但35—44岁年龄段的中年旅游者比例最高,其比例为38.9%,其次为25—34 岁的青年旅游者,其比例为31.8%,这说明都市生态旅游者以中青年为主。与百花山严格生态旅游者的年龄相比较可以发现,白塘生态植物园都市生态旅游者呈现明显的年轻化倾向[1]。严格生态旅游者所游览的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远离城市,对旅游者的精力与体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限制了中老年旅游者参与这一旅游活动。而都市生态旅游地在城市或近郊,旅游设施较完善,加之中年旅游者迫切需要城市的一片绿洲来缓解工作上的压力,因此在都市生态旅游者中中年旅游者比例明显高于严格生态旅游者。

表1 都市生态旅游者与严格生态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比较

表2 都市生态旅游者与严格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比较

2.受教育程度

从受教育程度看,白塘生态植物园都市生态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明显要低于百花山的严格生态旅游者。主要表现在都市生态旅游者占比最高的为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群体,其比例为35.1%,而严格生态旅游者中占比最高的为本科,其比例为48.8%[1]。同时,都市生态旅游者中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也明显低于严格生态旅游者。这从侧面反映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与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具有一定的正向关系。

3.职业结构

从职业结构来看,白塘生态植物园都市生态旅游者职业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各种职业的都市生态旅游者比例相差不大。百花山严格生态旅游者当中公务员、学生、公司职员这三种职业的旅游者比例累积为78%[1],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中学生占比最高,这主要由于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及浓郁的自然风光与现代都市生活形成巨大反差,这对好奇心强、热爱自然的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都市生态旅游地作为“城市绿洲”,对各种职业旅游者都具有较强吸引力。

4.家庭构成

比较分析表1 发现,都市生态旅游者与严格生态旅游者表现出相似的家庭结构特征,即单身与夫妻带小孩的家庭最容易出现生态旅游者。但是在都市生态旅游者当中夫妻带小孩的比例高于单身家庭结构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都市生态旅游地在城市或近郊,为夫妻特别是本地市民带小孩出门游玩培养感情、认识自然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二)旅游动机比较

对比分析白塘生态植物园都市生态旅游者与百花山严格生态旅游者排名前10的旅游动机,可以发现都市生态旅游者更加注重“享受风光,享受大自然”“增强与亲人的感情交流”“缓解工作压力,修养身心”等动机,这些均属于“推力”因素。其中,“享受风光,享受大自然”是都市生态旅游者最重要的动机。都市生态旅游者大多选取夫妻带小孩一起出游的旅游方式,平常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家庭亲人之间的交流变少,因此“增强与亲人的感情交流”成为都市生态旅游者另一个重要的旅游动机。都市生态旅游者出游的最基本目的依然是传统的观光游览,对了解自然和在大自然中学习的愿望并不强烈,更没有保护自然的意愿,学习性、保护性动机的强度比严格生态旅游者明显偏低。

(三)生态意识比较

表3 显示了都市生态旅游者和李明辉等人研究[10]中严格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生态意识具有表层和潜在之分。表层生态意识反映的是生态旅游者对一些基本环境保护问题的认知水平。潜在生态意识是指当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对自己造成不便时,旅游者做出的反应最能体现一个人深层次的生态保护责任感与生态道德。分析发现,两种类型的生态旅游者对诸如“对自己的垃圾怎么处理”这类表层的生态意识都较高。但当对旅游者造成不便时,都市生态旅游者的潜在生态意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如在没有垃圾箱的情况下,只有26.4%的都市生态旅游者会选择把垃圾带出景区,比景区内有垃圾箱时的比例(88.5%)要低得多。而严格生态旅游者中有59.2%的人选择将垃圾带出景区。说明在对自己的行为造成麻烦时,都市生态旅游者保护环境的意识明显比严格生态旅游者要低。针对别人乱扔的垃圾,严格生态旅游者中31.7%的人会将其捡回垃圾箱,37.1%的人会制止别人乱扔垃圾,甚至会将这种情况向有关管理部门反映。而都市生态旅游者当中,仅有17.2%的人能将别人乱扔的垃圾捡回垃圾箱,16.1%的人会制止别人乱扔垃圾。这进一步说明都市生态旅游者环境责任感不如严格生态旅游者强烈。

表3 都市生态旅游者与严格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比较(%)

表4 都市生态旅游者与严格生态旅游者环境态度比较

(四)环境态度特征比较

借鉴国际上最常使用的工具NEP 尺度进一步对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态度进行测量[14]。计算NEP分数时,正面陈述的调查分数直接计入总分,反面陈述则由6 减去问卷调查的分数后再计入总分[1]。比较白塘生态植物园都市生态旅游者与百花山严格生态旅游者的NEP 可以发现,都市生态旅游者NEP(23.01,环境态度中等)明显低于严格生态旅游者NEP(27.98,环境态度较好)。进一步分析都市生态旅游者对各项态度描述的均值发现,反面描述5的均值为2.73,描述1 和2 的均值也分别达到了2.91、2.93,说明大部分的都市生态旅游者对这些反面描述只是表示自己中立的态度,没有强烈的反对,而严格生态旅游者对反面描述5 的均值只有1.61,描述1 和描述2 的均值分别为1.29、1.39,表现出坚决反对的态度。相较于严格生态旅游者,都市生态旅游者“生物中心论”倾向并不明显,对减少环境破坏、保持原生态环境和约束自我行为、进行负责任的旅游等方面的环境态度还有待加强。

(五)管理倾向特征比较

旅游者对生态旅游地的管理倾向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其生态旅游意向。从管理方法来看,两种类型的生态旅游者对间接管理的评价均高于直接管理(表5),说明两者都倾向于接受间接管理措施。如发布保护环境相关信息让游客预知、通过景区工作人员的讲解或观看保护区的录像,这些间接管理措施均值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相对诸如惩罚等硬性化的直接管理措施,柔性化的间接管理措施更能调动生态旅游者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意识。进一步分析比较两者的均值可以发现,在直接管理倾向均值方面,都市生态旅游者均高于严格生态旅游者。说明虽然两者都更倾向于间接的管理手段,但都市生态旅游者对直接管理措施并不排斥,能够接受诸如提前预约、分区管理、对游客的行为进行奖惩这些刚性化管理措施。

表5 都市生态旅游者与严格生态旅游者管理倾向特征比较

四、结论与对策

通过与已有研究中严格生态旅游者比较发现,苏州市白塘生态植物园都市生态旅游者旅游意向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都市生态旅游者以夫妻带小孩的家庭结构以及中青年年龄层为主,受教育程度稍低于严格生态旅游者,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职业特征;②旅游动机方面,都市生态旅游者最基本的出游动机以观光、休闲为主,强调较好的旅游服务,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和探究大自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知识的欲望不强,其学习性和保护性动机明显低于严格生态旅游者;③生态意识方面,都市生态旅游者在维持最基本的环境卫生和动植物保护方面,与严格生态旅游者一样可以自我约束,具备了一些表层的生态意识,而当一些生态行为对自己造成不便时,或者面对他人破坏环境时都市生态旅游者漠视的态度反映出潜在的生态意识比较薄弱;④环境态度方面,都市生态旅游者“生物中心论”倾向并不明显,对减少环境破坏、保持原生态环境缺少自我约束能力,环境责任感不强,环境态度明显低于严格生态旅游者;⑤管理倾向方面,都市生态旅游者更倾向于柔性化的间接管理措施,但对直接管理并不排斥。

根据苏州市白塘生态植物园都市生态旅游者表现出来的特点,需要对其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与引导,以增强这类生态旅游者的潜在生态意识与环境态度。

(一)完善并发挥都市生态旅游景区的教育功能

景区内具有生态教育功能的解说系统,可以规范和培养旅游者生态行为,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促使旅游者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和欣赏白塘生态植物园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内涵。苏州市白塘生态植物园作为一个老牌景区,应加大设施设备更新。特别是智慧解说设备的更新,完善智慧生态解译系统,以更加直观、生动的解说教育方式,对生态旅游者形成听觉、视觉、触觉上的冲击,从而提升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与生态环境责任感。

(二)开发自然教育型生态旅游产品

通过开展既普及自然生态环境知识,又兼具参与性、娱乐性的生态实践旅游活动,开发自然教育生态旅游产品,激发国民特别是青少年旅游者对生态环境的热爱,从而提升其生态意识与环境责任感。在生态旅游产品设计过程中,将生态产品的自然成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等融入生态教育课程设计中。如既要普及植物园中秋季枫叶为什么红的自然知识,同时也可开发枫叶书签制作、枫叶摄影大赛等生态旅游产品。让旅游者在参与过程中,体验自然和谐之美,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达到自然教育的目的。

(三)实施直接培养与间接培养并存的管理措施

通过研究发现,都市生态旅游者虽然更倾向于接受间接管理措施,但对直接管理措施并不排斥。因此,在都市生态旅游景区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充分尊重旅游者的基础上,实施以柔性化的间接管理为主、以直接管理为辅的管理措施。在间接管理方面,对生态意识强的旅游者,以情感管理为引导,规范其生态行为,如为旅游者免费发放垃圾袋等,创造友好型旅游环境和专业化生态服务。但对部分生态意识薄弱、生态责任感低的旅游者,需要通过制定准则、采取奖惩措施(以奖励为主)引导和规范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等方式,提升其生态意识,改善其环境态度。

猜你喜欢

植物园生态旅游旅游者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植物园的“虎”明星
跟动物聊国家植物园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