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沈周和阳澄湖
2023-08-29严佳明
◎严佳明
(江苏苏州215100)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现代京剧《沙家浜》唱词)
阳澄湖,相信多数人是非常喜欢的,这喜欢,不仅仅是因为阳澄湖为大家奉献了美味的大闸蟹,让天下多了几分品尝美味的乐趣与回味,还因为阳澄湖时时在变换着它那多姿多彩的湖光色彩,甚是让人着迷。特别是观赏了现代京剧《沙家浜》后,在众人的印象中,展现出的赫然是一幅美丽而动人的鱼米之乡的画面。除此以外,更让人流连忘返、怦然心动的,盖是湖水对人的吸引和对人的熏陶—这便孕育了一代绘画大师沈周。
溪亭小景
沈 周
幽亭临水称冥栖,蓼渚莎坪只尺迷。
山雨乍来茆溜细,溪云欲堕竹梢低。
檐头故垒雌雄燕,篱脚秋虫子母鸡。
此段风光小韦杜,可能无我一青藜。
沈周是明代非常重要的文人画流派—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沈周的生平,我们可以《明史》中一探究竟。
沈周,字启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明史·沈周传》)
沈周出生于阳澄湖畔,一辈子厮守着阳澄湖。景泰五年(1454),朝廷征召贤良,二十八岁的沈周收到苏州知府的信函,推荐他去朝廷。对许多人(特别是乡下人)来说,这是一条进入仕途的最好捷径,通过推荐而去做官,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因为做官在当时意味着可以不交税、可以不受欺负、可以光宗耀祖,还可以谋取更多的利益。此时的沈周虽然已是地方名士,但他婉言谢绝了。他之所以不愿做官,是受家庭影响,因为他家一直有隐逸的传统,从他祖父开始,沈家就养成了不入仕途和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还有就是他钟情绘画事业,美丽的阳澄湖又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潜心创作的广阔天地,他更是舍不得放下画笔。
沈周一生淡泊名利,拒不出仕,也远离官场,世居乡里。他交友广泛,四方各界名士过从无虚日,他经常在自己的“有竹居”举行文会雅集,众人或吟诗,或作画,或赏古玩。又沈周为人敦厚,重友谊,孝父母。母亲外出,必相伴左右。父亲去世后,有人劝他出仕,他以侍奉母亲而拒绝。到了晚年,巡抚王恕和彭礼都想留他在幕下,他均以母老而谢辞。兄弟沈召少年得病,他陪弟同居一年多。其孝悌品行,深受称赞。沈周性情随和,胸襟寥阔,曾不耻卑微装饰太守府邸,以尽百姓服役之职责;买得他人失窃之书而无偿奉还,却不言卖者姓名;贩夫走卒持纸索画,一概应之,了无难色;对流传伪作也不加追究,甚至还为赝品题款,以救他人之贫。
沈周出身于书画世家,在家庭的熏陶和教育下,他酷爱文艺,诗书文画无所不通。后来博采众长,出入于宋元绘画各家,主要继承了董源、巨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各名画家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了一种粗笔水墨的新风格。技法严谨秀丽,用笔沉着稳练,内藏筋骨,画风自成一家,中年时期已经成为画坛领袖,晚年时性情开朗,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浑。总而言之,沈周的绘画为传统的山水画作出了两大贡献:一是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风的传统,他的粗笔山水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势,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宋的壮丽清润融为一体,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变为宽阔平和。二是将书和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他的书法学黄庭坚,书风遒劲,与他苍劲浑厚的画风极其相似。在绘画的同时,他又将书的运笔之法融于绘画之中。这种诗与画两相结合,所作之画更具诗情画意。纵观其画作,技法全面,功力深厚,在师承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遂被誉为吴门画派领袖。
绘画写生离不开家乡的阳澄湖,阳澄湖自然是沈周最喜欢的地方。他常来湖上,欣赏点点渔帆和青青芦苇,看野鸭游弋和鱼儿嬉水,湖光水色让他沉醉。从清晨到黄昏,他领略着光线的变幻给景物带来的不同的视觉变化,体味着大自然给自己的绘画艺术启示。
有民间传说,沈周用的墨水是用糯米汁调制的,因而画作显得光洁可人,画面还有一阵扑鼻的异香。也许正是这特别的墨香,在画家用湖水洗笔时流到湖里,引来了一群群大闸蟹。“莫怪老夫出手狠,卸甲开膛膏腴凝。三两香醪难醉我,金秋食蟹正当令。”沈周不仅爱吃蟹,天天与蟹打交道,沈周的蟹画也是一绝,《郭索图》和《芦蟹图》便是其代表作。
沈周不仅擅长画山水,而且兼工诗文,善于表达性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自成一家。由于他长年生活在江南阳澄湖边,摹写自然,寓意清新,所以他的山水画备受推崇。祝枝山说:“沈先生周,当世之望,乞画者或一乞累数纸,殊可厌恶,而先生处之泰然。”也就是说,只要有人求的话,沈周基本上是让人家满意而归的。沈周的好友王鏊有言:“先生(指沈周)高致绝人,而和易近物……或作赝作求题以售,亦乐然应之。”这样的评价一方面说的是沈周的超凡脱俗,另一方面又“和易近物”和大度。甚至有人做他的假画销售,他还帮人家题款。无论如何,名画家为赝品题字盖章,这样的事放在今天几乎是难以想象的,沈周却能如此,足见他的豁达大度。
夕阳下的阳澄湖(周建根 摄)
关于沈周这样的传说还有许多,故事也好,真事也好,这都表明了人们对一个文人的精神要求。人们对沈周及其作品的持续关注,其实并不仅仅是艺术上,还是文化上,更是精神上的。研究沈周和中国文人绘画的精神传承,需要注重发掘其中与当下相关的精神气质。
游人随便什么时候来到阳澄湖畔,湖面上吹来阵阵湖风,总让人感到非常惬意,湖波细浪轻拍着岸堤,像在吟唱着远古的歌谣。一湖碧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就像撒满了一地的碎金,令人沉醉。站在湖边欣赏湖景,诸多关于沈周的故事更会涌上大家的心头。
近年来,沈周的家乡—苏州市相城区掀起了一股“沈周文化热”,当地政府和民众都在纪念着这位改变中国绘画史的人物。“阳澄湖文化旅游节暨沈周文化节”“阳澄湖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暨沈周文化研讨会”等活动旨在传承沈周所代表的“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和“仁义孝爱”的传统道德精神,弘扬本土特色文化。这是对沈周文化既有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探讨,也是对沈周文化研究的未来指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中,树立了沈周这样一位仁、义、孝、爱的先贤榜样,使全社会能够更好、更有方向地继承先贤的美德,汲取历史智慧,弘扬民族精神。
斯人已去,实际上对于沈周,我们不需要再做更多的介绍,作为经历过时间检验的殿堂级绘画大师,我们能做的只有仰望与崇敬。碧波荡漾的阳澄湖见证了沈周这位大师泛舟湖上的岁月,也见证了大师锲而不舍的创造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这位声震画坛的大师,为阳澄湖留下了一幅优美的画卷,让后来人品读、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