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构建
2023-08-29邱海英杨振林李达铎
邱海英,杨振林,李达铎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2)
一、引言
职业院校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是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要素交互耦合、同频共振的过程,基于调动可知、可控、可用、可靠等学习要素共同发力的思路,以线上与线下混融、导学与研学同轨、自学与互学齐下、课内与课外循环、理论与实践互促、自评与互评并重的做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自主性,实现了“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循序渐进、螺旋攀升,破解了学生被动式学习造成的短期记忆的困局,既在当下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在教学改革和课堂实践中持续发力。
二、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内涵
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是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及SPOC 的应用摸索与改革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从最初单一的教学模式逐渐发展成为更适应职业院校现实需求和后疫情时代教学需要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SPOC“三三制”创造性地开发和构建了一套囊括课程准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3 个教学阶段,蕴含教师的课程准备“三”阶段、课程实施“三”步骤、课程评价“三”维度,学生的课程预学“三”要素、课程学习“三”方法、学习效果“三”检验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实现了SPOC 教学理念的本土化、本校化,做到了扬混合式教育之长、避网络教育和实体教育之短的目的,实现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场域、评价机制的深度融合,为职业院校持续推进教学改革进程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为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新理念、新举措。
三、职业院校推行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价值意蕴
(一)同质化教学向差异化学习演进的需要
信息化教育时代,资源开放、信息共享的教育技术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巨轮不断推向前进,但也给实体教学带来了教育同质化程度不断加大的现实问题。课程的教学理念、设计思路,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路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趋同现象。事实上,即便是同样的课程,不同院校在学科背景、办学特色、学情表征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别,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核心要义仍在于尊重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在差异化、精准化教学上有着先天的优势,能够帮助课程实现教学策略的本土化、教学目标的靶向化、教学内容的异质化和教学方法的优质化。首先,在课程准备阶段,SPOC 能够通过信息化功能测试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需求、课程预期等前提要素,为课程的本土化设计提供指导性数据,提高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方式方法的精准度和匹配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中的大数据原理和强算法模型能分析学生的学习时长、活跃程度、活动种类、测试错误率、作业质量等学习数据轨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和迁移的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和对策;最后,在课程评价阶段,教师通过线上与线下混融、过程与结果兼顾、知识与素养并重的评价体系给予综合性和科学化的评价,为调适下一周期的教学策略提供参考意见。可见,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能够让线上线下教学发挥各自的最大效能,帮助教师从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维度改善同质化教学的情况,成为提高课程针对性和精准度的抓手和动力。
(二)浅表性学习向深层次学习推进的需要
深层次学习即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进行理解性的学习、深层次的信息加工、批判性的高阶思维、主动的知识建构和知识转化、有效的知识迁移及真实问题的解决”[1]。实现深层次学习、重塑知识体系是个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信息时代,网络化教学异军突起,成为职业院校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使用中国大学MOOC 平台进行线上异步自学,抑或使用钉钉、腾讯会议等平台开展实时同步教学,网络学习自带的学习场域的疏离感、知识输出的单向度、思想交流的阻隔性和监督机制的缺失等属性,都更容易使职业院校学生出现浅表性学习的问题。一方面,网络学习中存在的物理载体导致的时空阻隔、交流渠道的不畅通、纪律督查机制的缺失等问题,容易导致自我管理能力稍弱、学习惰性较强、学习规划能力不足的学生出现上课动力不足、挂机刷课现象加剧、弃课率增高等情况;另一方面,即便学生能够克服各方阻碍,完成所有学习环节,也有可能因缺少教师引导及知识水平有限而产生达克效应,缺乏深层次思考,加大知识遗忘的可能。因此,推行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既能发挥泛在化、碎片化的在线教育优势,让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地开展学习活动、享用优质足量的教学资源,也能通过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弥补线上单维学习的弊端,以虚拟和现实叠加、自学与他授并进、课内与课外循环、理论与实践互促、外力与内驱同轨等多元方式,营造线上线下高交互、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系统观点的理解、记忆、内化、应用与迁移,补齐自主学习有可能产生的理解偏差和认知短板,将浅表性学习向更高质量的深层次学习推进,满足个体学习的高阶需要。
(三)具身性认知向延展性认知延伸的需要
学界认为,具身认知与延展认知是认知生成的两大类型。一方面,具身认知是指学习者心理和身体的交互过程。具身认知的观点认为,具身学习是基于身体感知的认知建构过程[2]。一个良性的认知过程应当是学习者基于身体结构、大脑感知与外界环境的多重交互得到的认知记忆和经验累积,知识只有紧密附着在强烈的身体感官、浓厚的心智体验等综合情境中,通过主体思考,进而形成个人观点纳入知识体系,才算完成身体体验、思想加工、吸收存储的知识学习和记忆链条。可见,在学校教育中,尊重学习主体的感官体验对于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延展认知是个体心理、身体与外部或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延展认知需要在相应情境支持下,有外部制品参与的认知和学习。例如,艺术类、体育类、操作类、实训类课程仅靠理论说教远远不够,必需有实物制品、外部环境、行为主体的直接介入、共同参与,将学习者的感官认知延展到课堂之外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也是校园建设实验室、实训室、活动场馆的理论依据。综上,在具身认知和延展认知的理论视域下,教师应当从内容、资源、技术、空间和情境上为学生营造能够产生具身认知和延展认知的学习环境,让知识和技能附带着外在因子与学习主体的内在要素交互耦合、发生关联,使学生形成特色鲜明甚至独一无二的记忆节点和知觉经验并纳入认知系统,完成知识和信息的感知,让丰富的知识附加值克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激发知识记忆和技能迁移的长效机制,以良好的学习体验完成知识接收、分析、反思、归置、存储的结构化闭环。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大学MOOC 平台虽然具有资源开放和泛在学习等优于实体教育的长处,但与课堂教学、实训室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情境教学相比,线上学习带有不可避免的离身局限性,学习过程缺乏真实情境的嵌入和学生身体感知的加工,仅靠没有接触、没有温度的虚拟化网络学习生成的“颅内认知(intracranial cognition)”,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疲劳、注意力分散、记忆不深刻等问题,也容易让知识的生成缺乏关联性、延展性,让知识记忆的深度、厚度、广度略显单薄,让知识记忆的长效机制难以奏效,因此,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具身性与延展性认知的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更显必要且紧迫。
四、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特色优势
(一)“通”:在教育资源上,构架了双线教育的桥梁
正是由于中国大学MOOC 平台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师生交互不足、学生学习体验感不强、学生弃课率高、课程育人功效有所缺失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慕课大规模班级、无差别化教学、单向度输出、广播型传导、单一化形态等问题的思考与关注,从而衍生出了强调小规模、私密化和互动式教学的SPOC 教学模式,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研发出了SPOC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了互联网教育与传统实体教育的合作对话机制。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成为线上与线下相联通、虚拟与现实相叠加、课内与课外循环、理论与实践贯通的桥梁。如今,这种将双线混融、师生互动、翻转课堂融于一体的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仍在不断发展完善,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势与长处、补齐各自的劣势与短板,赋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朝着高质量、深层次、跨领域的目标迈进。
(二)“融”:在教学模态上,呈现了多重元素的融合
SPOC“三三制”是一种融合了线上与线下的教学场域、泛在学习与集中教授的教学形态、自学与他授的学习方法的多元素、跨时空、全过程的教学新模态。线上与线下是SPOC“三三制”的两大教学场域,其中,线上场域在为学生的泛在化自学提供大量优质资源、记录学习轨迹、分析存在问题、提供解决对策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在线抢答、讨论等互动功能与线下课程密切配合,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参与感。而线上学习难以规避的师生交流受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监督机制缺失、学习效果浅表化等弊端,也能通过线下课堂的师生交互和即时交流加以解决。这种融合了双场域、多元素的教学模式可谓各取所长、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通过调度教学元素和手段,让具身认知与延展认知共同发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升知识迁移和技能应用的能力和素养,让传统课堂教学向全方位、立体化、多向度的现代化教学模式过渡和转型。
(三)“精”:在教育过程上,助力精准化教学的实现
SPOC 的核心理念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教育技术实现学情聚焦、精准施教,利用数据技术进行教学受众的精准分类、教学过程的精准把控和教学内容的精准传授。首先,教学受众的精准分类。职业院校可在遵守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前提下,抓取学生的基本信息、政治面貌、心理健康、图书借阅、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多维度信息,用数据指征和数据印迹勾勒个人特质、折射思想动向,将模糊的思想行为转化为可视化的数据形象和动态图谱,帮助教师根据不同圈层、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等个体差异进行对象分类和对策制定,从以往的“一专业一策”“一班一策”的教育转变为“一类一策”“一人一策”。其次,教学过程的精准把控。教师可利用课程教学平台定期开展学生学习的数据收集、检测和分析工作,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发现潜在问题、发布预警信息、提供干预策略和整改建议,将“大水漫灌”式的无差异化教学转化为“滴灌式”的异质化教学。最后,教学内容的精准传授。当前的算法推荐技术能为教师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提供科学化建议,能为学生创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教学平台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长需求推送适合的学习内容,提高教学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匹配度和关联度,让学生沉浸于自恰、高效、深度的学习情境中,充分享受学习和成长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四)“准”:在评价体系上,支持多维立体全程评价
受困于学生数量多、考查体量大、考核标准泛化、实践教学弱化等现实难题,部分公共必修课程的考核仍采取上交论文或考试等单一方式,只能静态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及课程实际授课效果。而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采用在线云端智能评价与线下课堂并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统筹、理论知识与综合表现兼顾、共性标准与个性差异结合等做法,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做出客观、中肯、全面的评定。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将线上数据作为学生平时表现和学习态度的数据来源和重要佐证,扩大成绩评定来源、丰富评价指标向度、规范课程评价标准,利用云端智能评价系统准确抓取、科学解读、准确研判学生的线上学习记录,对学生的登陆次数、学习时长、活跃程度、留言次数及质量、测试成绩、实践作业等学习行为进行可视化和可量化分析,起到平衡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个人与评价机制相互制约的作用,规避因个人的绝对权威和主观臆断而产生的疏漏和偏差,提高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服众力,同时,发挥过程性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利用多维的考核指标倒逼学生提升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和自省力度,鼓励学生以自学、教师导学、实践固学等多重手段不断实现自我跨越、自我提升,达到学生自励、教师勉励、校方鼓励、社会助力的多重效果,帮助学生获得更有深度的学习体会与人生感悟,助力课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标。
五、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图1 为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型构建图,具体步骤如下。
图1 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型构建图
(一)课程准备阶段:教师课程准备“三”阶段、学生课程预学“三”要素
这一阶段涉及开课前的网络平台建设、课程内容建设和准入摸底测试,是SPOC 课程教学模式开启的前端准备工作,也是SPOC 教学设计的灵魂和课程建设的关键。
第一阶段,教师开展网络平台建设,学生进行网络平台注册。线上和线下、网络和教室是SPOC 教学模式的两大学习场域和物理载体,两个场域各有所长、互为相生、相得益彰。作为SPOC 教学模式的重要工具,线上教学平台必不可少。课前的线上学习能够为实体课堂的翻转学习夯实基础,能够重复学习的线上资源也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补充,而课中的线上活动也是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参与感和师生互动性的有力“武器”。因此,网络平台建设是SPOC 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是线上教学环节的基础和关键。网络平台建设包括课程平台的选择与注册、功能模块开发与试用、操作路径选择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前期准备工作,而教师需要在这一环节中将准入测试、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拓展、交流社区、在线测试、综合评定、智能导学等功能模块预先调试到位,将教学资源库准备齐全,包括学习任务库、数字教材库、教学视频库、教学课件库、在线试题库、拓展资源库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科学的设计、强大的功能、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操作重塑“智慧+课程”新生态,以信息化教学手段赋能教学、提质增效。准备就绪后,教师即可发布平台注册信息让学生注册登录。
第二阶段,教师进行课程内容建设,学生开展课程背景初探。课程内容建设是课程教学的常规环节,是整个课程内容的顶层设计和主体规划,包括分析课程背景、确定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拟定学期专题、进行教学设计、开展集体备课、上传教学资料等。与传统课程教学不同的是,进行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整体设计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教学活动与知识类型进行分解,根据知识的基础性、进阶性和实践性将其分配到课前自主预习、课中翻转研习和课后拓展践习的3 大环节中去,从教师与学生双主体、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线上与线下双循环等多层面共同建设高校课程建设的新业态,以教学步骤、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为切入口创建SPOC 新模式。在此阶段,学生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背景化了解和全景化认知,为准入摸底调查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教师准备准入摸底试题,学生进行准入摸底测试。课前设置准入初筛机制和限制性门槛是SPOC有别于慕课的一个重要标志。摸底测试和筛查机制不仅能限制学生人数、控制课程规模,而且能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科基础等学情进行调研与摸底,反映学生在该领域的“前知识”和“前概念”,还能对学生相关的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和课程期待有所了解,为教师在后续工作中科学进行教学规划、准确选择教学方法、合理开展教学设计提供学情依据,为网络资源建设、平台功能开发等提供数据来源。同时,准入机制也赋予学生课程资源的使用权,这种“私密性”或“专有性”也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对外宣示的责任感和占据优质资源的紧迫感,激发他们的参与动机。进入课程后的小众群体之间的互动性和“黏性”较高,也有利于提高完课率[3]。
(二)课程实施阶段:教师课程实施“三”步骤、学生课程学习“三”方法
这一阶段是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主体环节,主要分为课前自主预习、课中翻转研习和课后拓展践习3 个步骤,是学生进入课程学习后,基于网络教学平台采取的线上与线下混融、教师与学生交互、课前与课中翻转、课上与课下串连、自学与他授并轨、理论与实践承接、自省与互评齐下的整套教学流程。
第一步,教师课前发布预习,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自学。上课前,教师在做好备课工作后,可上传专题教案、预习资料、教学视频、拓展资料、在线测试题等网络教学资料,将难度较小、复杂程度较低的知识点及学习资料设为自学内容加以前置,利用教学平台的公告区、留言区的交互功能,发布课前预习任务单,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视频观看、资料学习、在线测试、问卷调查等任务。随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和数据分析统计,并梳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对新专题的了解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组织后续教学活动。
第二步,教师课中翻转导学,学生课堂随师研学。双线混融、各取所长是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突出亮点。在线下的翻转课堂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针对学生预习时出现的问题和教学重难点加以翻转和突破,结合线上学习工具,灵活采用“1+N”SPOC 模式、案例分析、小组研讨、交流辩论、头脑风暴、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知识竞赛、项目训练、科学实验等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更多地运用自身的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开展探索式、研究式学习,帮助学生实现从“被动性接受”向“主动性吸收”、从“外催力学习”向“原生力学习”的转变,更快速、更精准、更愉悦地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实现思考、分析、归纳、评价等高阶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利用线上平台记录学习过程和学习轨迹,开展数据分析和效果测评。
第三步,教师发布课后拓展实践学习内容,学生实践团队互学。课后巩固或提升阶段是课前线上学习和线下面授的延伸,是又一次的进阶,决定着学习的深度和广度[4]。下课后,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需要设置课后测试、答疑解惑、实践教学等功能,让学生通过马院讲坛、青马社团、学生社团、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等各类拓展活动巩固课堂知识,而学习心得、读书报告、调研报告、研究论文、课程总结等学习体会也将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考量,计入课程期末考核成绩。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通过课内与课外循环、理论与实践互促等学习语境的跨界与融合,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加深对理论的领悟、升华对知识的理解、反哺课堂教学,完成知识的内化升级。
(三)课程评价阶段:教师课程评价“三”维度、学生学习效果“三”检验
双线混融是SPOC“三三制”教学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课程结束时,该教学模式评价机制能够挖掘线上线下测评各自的优势和亮点,最大程度凝聚两者在测评理念、测评方法、测评路径、测评手段、测评指标等维度的共同之处、相通之处。教师通过学生的线上数据与线下表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自评与互评的3 个维度进行考评,根据行为性、可测性指标重点考查和检验学生在学习态度与学习情感、认知水平与能力养成、知识储备与素养提升等方面的表现,通过科学的评价标准、全面的评价指标、精确的评价数据、准确的评价公式,对学生的表现给出综合性评价和指导性意见,利用评价机制的激励因子倒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清晰学习方向,做到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的有机结合。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为教师开启下一周期的课程建设提供数据参考,为一个学期的学习画上完满的句号。同时,准确的评价机制还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体征做出预判,动态分析教学对象的心理问题,排查潜在问题、规避隐性风险,完成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完整闭环。
六、结束语
SPOC“三三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凭借其深厚的价值意蕴和“通、融、精、准”的特色优势,助力职业院校构建了一套高效能、规范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持续推进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进程提供了新思路、新做法,未来也将在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的赛道上持续发力,为提升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添砖加瓦,为高等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