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课构建中职生理学基础高效课堂的实践
2023-08-29张玉媛王翔雯
张玉媛,杨 帆,段 洁,王翔雯
(海南省第二卫生学校 海南 五指山 572200)
生理学基础是医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医学必修课程,只有掌握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才能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认识病理状态下机体产生的各种症状和体征,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为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挽救生命创造条件[1]。可见生理学学习的重要性。然而,生理学的研究本身更倾向于微观变化,尤其是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的研究对于学生来说缺乏直观的感受,很容易在学习时感到没有头绪,无法理解教学内容[2],而导致学习生理学课程时产生畏难心理。此外,生理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缺乏联系,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枯燥,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缺乏,课堂学习专注度低,抬头率不高的现象,在高校的课堂中沉默式课堂占主流[3],在中职学校更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4]。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理学的教学质量,使职业教育前途广阔,是中职基础医学教师的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
微课主要是根据教师的讲授内容,将整块的学习切割成数个短小片段来进行视频教学的一种教学资源,具有短小精悍、灵活多变的特性[5]。虽然微课有诸多好处,但是笔者通过查阅中国知网文献发现,大多数的微课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教育和大学教育,针对中职的文献较少,有关中职生理学微课的论文更是少之又少。从国家微课网查找,有关医学的微课资源也是微乎其微,由此可见,中职医学基础课程微课资源库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以微课在生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为中职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
以海南省某卫生学校2021 级和2022 级护理专业各6个班作为研究对象。生理学基础为第一学期的课程。本次研究每学年进行2 次,共4 次。将6 个班,分成实验班和对照班。所有学生均为初中毕业生,选用的教材、课时、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均相同。
2 研究方法
2.1 微课设计与应用
2.1.1 微课设计
微课的设计遵循结构性原则、交互性原则、真实性原则[6]。微课的课堂教学结构表现为导入要新颖、迅速,讲授要线索清晰,结尾要快捷、简练。微课教学的交互性,表现为教师—媒体—学生的交互,是教师把与教学相关的文字信息传达给媒体,学生通过媒体接收教学信息,完成学习目标。微课虽是一种虚拟课堂,但设计时也应考虑到学生有真实课堂迁移的体验感。
由于受微课时长的限制,微课的内容不宜过多,通常只选择一个知识点。微课的优势是能将知识点形象化,生动有趣,能有效解决教学的难点。因此,微课的内容主要是参考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来设计的。两次微课内容分别选取《生理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血细胞》中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这个知识点和第四章第二节《血管生理》中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自制微课视频资源。
2.1.2 微课应用
两个班的授课内容都是《血细胞》和《血管生理》,教学形式都有课件。实验班的课程进展到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或者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时,由课件切换到微课视频播放,而对照班则一直使用传统课件。课堂结束后,针对微课内容进行随堂小测,共10 道选择题。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表现,课后进行记录。
2.2 微课调查问卷设计
参考相关文献[7-8],根据课题效果目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学生基本情况和问卷主体内容。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性别、入学前的中考成绩等2 个条目;问卷主体内容有微课形式评价、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业情绪、抬头时间(注意力)、掌握内容等5 个条目。这5 个条目可反映微课的教学效果。课程结束后,针对微课的内容,发放调查问卷和含有10 题的随堂小测。本研究共进行4 次实验,每次实验结果相近,本文以第3 次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班发放162 份,回收160 份,对照班发放148 份,回收135 份,回收率95.2%。
式中:D1为该层型线铝股外圆直径,mm;d为该层型线铝股内圆直径,mm;SAl为导线铝股总计算截面积,SAl=1 660.76 mm2;n为该层型线铝股根数;η为填充系数,η=0.92;θ为该层单根型线铝股圆心角,rad。
3 结果
3.1 教学效果的差异性统计分析
教学效果是考量微课构建高效课堂的标准之一。
均值反映出学生选择教学效果的集中趋势,标准差则表明数值的离中趋势,即标准差越大,数值的变动范围越大。从表1 可知,调查的295 人中在微课教学后受到影响的程度相对较高。
表1 教学效果问卷结果
为调查在或不在实验班是否对教学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是否在实验班的教学效果
因P<0.05,是否在实验班对教学效果维度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学效果维度里在实验班和对照班有显著性差异,在实验班关于教学效果的分值显著高于不在实验班0.11,是否在实验班对教学效果有影响。
通过中考分数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方差分析,P>0.05,所以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即中考分数对产生教学效果的区别不大,说明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受学生中考成绩的影响,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教学效果在中考分数上的方差分析表
3.2 微课教学对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
注意力属于认知的范畴,也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之一,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准备状态。注意力有四种品质,即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这四种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注意力的标志。
表4 微课教学生动与否对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影响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非常生动”与“生动”,普遍觉得微课教学能让他们上课的时候注意力更加集中。生动的微课教学,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能产生有效的刺激作用,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为了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程度对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影响,采用交叉表进行分析,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学生感兴趣的程度对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影响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普遍觉得微课教学方式能让他们上课的时候注意力更加集中,颜鲁林[10]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者对课程的兴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因此微课教学对集中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有非常好的效果。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者注意力众多因素中的核心要素。学习动机强的学生能很好地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有效控制随意注意,避免不随意注意的分散,注意力更容易集中。
为了了解微课教学中学业情绪对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采用交叉表进行分析,结果如表6 所示。
表6 微课教学快乐与否对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选择了“非常快乐”与“快乐”,普遍觉得微课教学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原因:积极的学业情绪能够有利于注意力的维持,增加注意力的广度,促进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而消极学业情绪则相反,甚至会导致生理不适[11]。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良好的学业情绪则注意力集中。
3.3 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对内容掌握程度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内容是教学的核心目的,是评价教学效果的直观标准之一。课后进行随堂小测,学生根据实际答题情况在问卷调查中如实填写,并采用交叉表进行分析,结果如表7 所示。结果显示,注意力集中的学生掌握课堂内容程度高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表7 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对课堂内容掌握程度的影响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这说明注意力对汲取科学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2]。微课视频中直观的图像、动画等内容,往往更容易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13]。林晖芸[14]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经注意力训练后的实验班测试成绩显著高于未经注意力训练的对照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业情绪状态下,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课堂上的单位时间效能,能与知识发生共鸣,乐于思考,能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
4 结论
4.1 微课能高效构建课堂
微课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从两个班的调查问卷比较中可知,微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此结果与彭薇[15]的结论相近。抬头时间的长短可以衡量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是衡量学生课堂听课质量的重要指标。实验班的抬头时间长于对照班,可见,微课在课堂上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能高效学习,掌握课堂内容。刘小敏[16]也认为,创造相应的条件可促使注意发生在恰当的时刻,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4.2 构建校本微课资源库
微课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显著的。但是网络资源如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等主要针对大学生。中职学校可立足本校实际情况,通过教师自行开发设计和互联网资源等途径,依托云技术,以互联网+教育模式,将微课资源存放在互联网云服务器上建设校本学科微课资源数据库。在校本资源库中,教师开发设计的生理学基础微课有3 个,来源于网络资源的微课有5 个。在资源库中,除了生理学基础的微课外,还有生物化学、药理学基础、微生物免疫等学科的微课资源库。
4.3 微课的实施路径
微课在医学专业课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学业情绪,提高课堂专注度,有效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构建高效的职业教育课堂。微课的设计时长应控制在10 分钟内,符合学生注意力的特点,效果更佳。微课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和课堂教学的延伸。微课在课堂中的使用可以结合翻转课堂、PBL 等教学方式,更能发挥其作用。微课既可以用于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此外,微课能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医学专业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微课为纽带,构建高效的中职生理学课堂,让职业教育前景广阔,让学生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