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史专业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设计探究
——以“汉语史研究”课程为例

2023-08-29军,李

关键词:汉语案例思政

邓 军,李 萍

(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有效地提升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专业教育课程教学的育人实效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 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2]。研究表明,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作用,有助于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达成。本文以汉语史专业学位课程“汉语史研究”为例,就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设计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为研究生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课程思政案例的内涵与特性

(一)课程思政案例内涵

课程思政案例是教师立足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把教学实践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人格养成、文化自信等思政教育导向与固有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可供学习者分析、讨论的教学载体。汉语史课程思政案例蕴含课程思政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以家国情怀、学术素养、唯物辩证法、科学精神、人格塑造为内蕴,针对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而开发,是课堂核心教学资源,同时也作为教学知识点的解释性材料,用来反哺教学。

(二)课程思政案例特性

1.真实性。真实性是教学案例的基本特性,案例内容来源皆有所本,是真实事件的投射。对案例进行剖析,就是探讨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使理论能够回应现实。根据“汉语史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案例内容突破历史与现实的时空框架,从古今文献记载中寻绎钩沉学者名家的汉语史治学事例,记载真实可信,来源具体可考,确保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体系中的达成。

2.典型性。典型性要求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普适性。案例内容要选择具有基本性和基础性的汉语史学科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适用于相关课程,提高其应用价值和实用性。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能够认识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从“个”到“类”的学习迁移,掌握事物的普遍特征和一般规律。

3.应用性。案例具有借鉴作用,自有其应用价值、现实意义。“汉语史研究”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为抓手。如顾炎武治古韵发明的研究方法,成为后世治学法门,对汉语史、音韵学等都具有借鉴意义,“汉语语音史”以此为案例,通过解剖麻雀,结合前修时贤的研究为佐证,阐明其在当下的研究应用价值。

4.导向性。课程思政案例要凸显立德树人育人导向,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航和辐射作用,“基因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磨砺责任担当之勇,掌好三观之舵,行好人生之舟。如王力研究汉语,将西方语言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统小学研究相结合,求实创新,开创了汉语史学科。以王力治学案例引导学生不忘初心,树立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设计理路

“汉语史研究”课程思政案例教学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价值引领,依据“以学定教”的基本原理开展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明确案例教学目标定位,以厚植家国情怀、加强学术素养、树立唯物辩证法、培养科学精神、强化人格塑造五方面为抓手,优化案例思政内容供给,绘制案例课程思政图谱,找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的切入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策略,潜移默化,显隐结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设计流程见图1。

图1 “汉语史研究”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设计流程图

三、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目标设计

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1]。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细化分解课程思政育人主题,形成案例教学思政指向性目标及其在知识体系中的达成路径,具有“达成目标”“可计测目标”的性质。

一是拓宽实训师资渠道,优化实训师资资源配置。可以聘请一定数量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并具有扎实财税知识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业人员到校做兼职实训教师,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审计实训的教学质量,又能带动在校教师提高实训能力, 二是鼓励在职专业教师到审计单位顶岗培训和利用寒暑假到审计单位实践锻炼,丰富经验,提高专业技能。三是建立审计模拟实训教师的激励评价机制,可通过组织学生技能比赛、同行展示交流、业内审计专家鉴证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不定期对模拟实训指导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对审计模拟实训教学能力强和教学效果显著的实训教师,按制度予以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在晋级、评职称等方面给予优先。

(一)制定依据

1.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细化,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依据。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本材料,案例的开发和选用以及教学设计(包括案例教学目标)由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决定,因此,要根据整个课程教学内容来安排设计每个知识点下的案例教学目标。

2.学情状况。教学目标设定离不开学情分析。“汉语史研究”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其中少数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学生,多数是跨专业选课的其他专业的学生。从学生知识经验上看,中文系学生本科阶段仅学过古汉语课,非中文专业则没学过,均缺乏汉语史的基本知识。从学生学习与研究能力上看,除个别学生本科毕业论文从事过古代汉语的研究,绝大部分学生不具备汉语史的初步研究能力或缺乏相应的研究经历。从学生思想状况上看,学生对古代汉语与传统文化及思政教育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课程思政案例的选取与教学目标设计要关注不同学生的情况,设定分层教学目标。

3.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意见》提出:“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2]专业课程是实施研究生教育与实现价值引领的主阵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应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引领性。

(二)目标取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知识传授为内核,能力养成为路径,价值塑造为意蕴,构建案例课程思政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传授。教学案例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要负载课堂教学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支撑具体教学知识点。教师在案例设计时要以问题为导向,融入基础理论知识点,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文献的检索、阅读,方案的分析、讨论,问题的解决与总结等活动,完成对知识的阐释和传授;学生分析、讨论案例,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从而获得真知。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案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2.能力养成。案例的应用性和案例教学的目的决定案例教学以能力为导向,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汉语史研究”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描写语言现象,能够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对语言演变作出解释,为独立开展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3.价值塑造。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就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1]。在知识传授中融入对课程思政认同的内容,实现认知层面的认同;在能力培养中融入对课程思政情感内化的内容,实现情感层面内化;在价值塑造中融入对课程思政行为转变的内容,实现行为层面的转变。如“汉语史研究原则”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目标设计见表1。

表1 “汉语史研究原则”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目标设计

四、课程思政案例内容供给

优化专业课程案例中的思政内容,是开展案例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和保障。“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1],《纲要》对课程思政内容供给重点、实施路径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案例课程思政教学树立了鲜明导向。

表2 “汉语史研究”案例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情况

(一)家国担当

家国担当是每个研究生应有的精神境界,“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3-4],这种家国情怀、担当意识的培养是当下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素。以此为切入点,在汉语语音史章节引入顾炎武治古韵案例,以顾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论、“体国经野之心”与“济世安民之志”引导学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融于社会价值之中,以科学研究服务国家、回馈社会。

(二)学术素养

研究生兼具“学习者”和“创造性研究者”双重属性[5],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高层次人才,肩负着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学术素养是获得创新精神和创造性研究能力的保证,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对于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汉语史引论”以学界名家王力与汉语史研究、向熹《诗经》语言研究为案例,从注重学科交叉、关注前沿动态的前沿意识,学贯中西、融通古今、厚积薄发的累积意识,掌握理论、系统建构、占有材料的方法意识等方面,说明强化学术意识对学术素养养成、汉语史研究创新的重要性,将其转化为科学研究的内驱力。

(三)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可以观察和分析各种语言现象,揭示语言发展演变规律,对于指导语言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案例教学中融入这些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将之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如“汉语史研究原则”一讲,以“陈第《毛诗古音考》和朱熹《诗集传》的叶音”“王念孙、段玉裁‘以声音通训诂’”为案例,指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待语言发展,既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能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隐性基因,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研究生是未来国家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有科学精神支撑,可以增强他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研究生教育应将科学精神引领贯穿于育人全链条,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厚植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6]。汉语史案例教学以王力、向熹等大家学术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以及案例“洪诚与王力商榷”“王安石释‘剥枣’”来引导学生培养客观、严谨和理性精神,求实、求真和实证精神,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及尊重、宽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人格塑造

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应强化道德、人格的养成。历代学术上有成就者无不重视自身学术精神和品格的涵养,这是课程思政的精神富矿。顾炎武在《廉耻》中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在《与友人论学书》中主张博学、修身与家国担当并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将学术研究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强化道德修养,筑牢立身之本。

五、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实施策略

(一)构建多元载体,优化融入方式

遵循以学定教、“思政”“专业”相长原则,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构建问题、故事、视频、文字等多元载体,通过提问、举证、反思、启发、比较等方式导入思政案例,发挥隐性育人作用。

1.提问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以问题抛砖引玉,引入案例,触发思考,逐步引出思政教育主题。如讲解“区分通例和特例”知识点时,先设疑而问:“在本科阶段做古代汉语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时,是否遇到过孤例?又是如何处理的?”引导学生讨论,从写作实践中思考古代语言研究的原则,继而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汉语史通例和特例的关系,进而引入“洪诚与王力商榷”的案例,从科学精神切入,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勇于质疑,自主探索。

2.故事式。讲述与专业知识点相结合的案例故事,从具体的思政角度切入,揭示其背后的“思政密码”。如讲解上古语音时,以王安石释“剥枣”案例故事导入,同时在PPT 上展示明何楷撰《诗经世本古义》所记载的原文,从科学精神切入,引导学生认识批判自省、求实贵真对于学术研究的积极意义。

3.比较式。抛出反例,举出正例,相比相较,引发正向思考,导入思政教育主题,促进学生探索。如讲解“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知识点,引入“明代陈第《毛诗古音考》和朱熹《诗集传》叶音”案例,从辩证法发展观切入,引导学生树立语言发展观,正确认识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

4.举证式。介绍与专业知识点相结合的名师大家案例,抓住思政内容生长点,画龙点睛引出思政教育主题。如“汉语史研究方法”知识点举以“王力与汉语史研究”“向熹《诗经》语言研究”案例,发挥“学术榜样”“学术偶像”的价值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在“精神共振”中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强化学术意识、科学精神。

(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

1.组建教学合作小组,建立“调色板法”学习机制。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是案例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学历层次、性别、能力等情况合理搭配,编制4~6人的小组若干。以“调色板法”调动组内各成员的积极性[7],避免“搭便车”现象,实现活动效用的最大化。

2.开展头脑风暴,拓展讨论的深度、效度。讨论是发现问题的金钥匙,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精心组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营造自主思考、畅所欲言的学习氛围,综合运用讨论、质疑、提示诸法诱思探究,引导学生关注案例背后更有普遍性、本质性的东西,同时把握时机,启发和引导学生围绕思政触点生发开去,引思政之活水入学生之心渠,从而达成思政育人目标。如由王力研究汉语史案例分析切入学术意识和科学精神的讨论,顺势转入研究生应怎么树立学术意识和科学精神的话题。思政教育犹如“点睛”,教师回顾讨论过程、总结主要观点、提示思维盲区、发掘问题深度,结合提炼思政主题结束案例讨论,让思政涟漪效应持续发挥作用。

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多元交流平台。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助推课程思政与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打造“云思政”是提高思政教学效果的倍增器。课堂小组讨论利用微信腾讯共享文档互相交流观点,智慧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实时在线显示,便于教师全面掌控,实现高效课堂;在课堂上呈现教学案例,利用智慧教室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案例材料中丰富的教学信息更全面、更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利用Canvas 学习平台提供课程案例教学专业与思政资源,开展案例教学的课前引导、课后讨论,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直接沟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过程互动性。

(三)实行多元评价,强化思政考核

《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1]汉语史研究将思政元素融入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8],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参与情况、教学过程记录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通过表格量化考核、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并结合形成性评价结果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教师评价通过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四个维度进行定量评价,如“教学态度”一级指标下有“立德树人,成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注重教书育人”二级评价指标;学生评价通过学生思政教育知识发展、思政教育运用能力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三个维度进行评价[9]。同时,基于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反思,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使课程思政教学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六、结语

将案例教学引入“汉语史研究”专业课程教学,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高校研究生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有待在汉语史专业教育课程中进一步展开。为此,在思政案例开发、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运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加强实践与探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铸魂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

猜你喜欢

汉语案例思政
学汉语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思政课“需求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