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08-29张敏

理论观察 2023年5期
关键词:特殊儿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张敏

摘 要:“特殊儿童语言康复”是特殊教育专业为满足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的双重需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是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擅长言语语言康复的专业人员。传统教学只重视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内在思想品质的培养,这就使得在教学改革中融入课程思政势在必行。“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课程教学改革将“厚德、精技、博爱”的思政主题贯穿教学全过程,探索校企共培,合作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关键词: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69.2;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5 — 0076 — 04

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并深入课程思政改革,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推进学科建设,实现以“价值体系”为引领的课程培养高阶目标。[2]本文以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的《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课程为例,探索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与方法,以期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言语语言障碍是众多特殊儿童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特殊教育专业《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课程是为满足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的双重需要,“以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擅长言语语言康复的专业人员”为目标的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将“厚德、精技、博爱”的思政主题贯穿教学全过程,校企共培,合作育人。

一、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学情分析

课程思政要取得成效,必须从学生主体出发,关注学生的观念、心理、行为,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课程授课对象为特殊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经前导课程的学习,通过平台多层次、定量和定性、整体与个体的数据采集分析发现:

1.在知识与技能基础方面,通过前导课程的学习,92%的学生掌握了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教育教学的能力较强;88%学生掌握了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语言障碍认知等内容,有一定的语言康复理论和康复技能基础,但理论性知识转化、具体应用个案能力不足。

2.在认知与实践能力方面,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喜欢信息化教学,对线上教学软件使用能力强;受到疫情影响,造成企业实践次数减少,学生与特殊儿童接触机会减少,存在康复训练实践经验不足;另外,在教学实操环节表现出对特殊儿童缺乏耐心,爱心不足。

3.在学习特点方面,学生喜欢将专业知识与岗位任务有机结合,不喜欢教师过多的理论讲解;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普遍喜欢团队合作,喜欢在工作情境进行任务式学习。

(二)教学目标设定

基于上述学情分析,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记各种言语与语言障碍的基础知识,包括构音障碍、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儿童、听障儿童、智障儿童等的语言障碍表现特点;(2)学会各类特殊儿童语言障碍康复训练的步骤与方法;(3)熟记语言障碍的评估方法和操作要点。

2.能力目标

(1)能分析各类特殊儿童的语言障碍问题;(2)能制订语言康复训练计划与方案;(3)能够根据特殊儿童个体差异,灵活地执行语言康复训练计划;(4)能够运用各种评估工具,进行语言障碍的评估。

3.素質目标

(1)热爱特殊教育事业,乐于从教,认同特教教师工作的价值,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残疾人观,具有人文关怀和博爱精神;(2)关注特殊儿童个体差异,尊重特殊儿童的人格,平等、积极地对待每一名特殊儿童,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3)树立爱岗敬业劳动态度,在教育实践中能够积极钻研,富有爱心、责任心、恒心,工作细心、耐心;(4)符合语言障碍康复师岗位要求,培养“双师”素养,增强特殊教育师范生的职业荣誉感;(5)具有终身学习地工匠精神,能够自主地学习特教领域的新技术。

(三)教学形式分析

充分利用线上资源。课前线上自学、完成前测;课中释疑解惑,参与式学习;课后思维整理、撰写小论文。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MOOC平台和雨课堂,及时考查目标达成度,实现形成性评价,并持续改进教学优化后的教学模式。

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情境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协作、信息化教学、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方法和手段贯穿全部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运用《语言康复训练》课程资料库和中国大学慕课《特殊儿童语言康复》等课程资源,利用雨课堂、学习通、钉钉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

二、课程思政的设计

(一)基于“1+X+Y”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思政的总体理念

根据岗位语言康复训练的工作流程,即个别化康复、集体教学、家庭指导三个环节,创设“1+X+Y”全周期语言康复教学模式。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要更加注重师德师风建设”[3]。“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课程立足特殊教育专业特点,达成让每个“折翼天使”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岗位目标,课程思政系统设计,构建“厚德、精技、博爱”思政主线,每个思政主题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思政点,将人文关怀意识、博爱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创新意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在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特殊教育事业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要“为师范生专业成长注入深厚的人文底蕴,引导师范生在深入认识残疾这种生命现象的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形成对生命及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4],培养具有专业强、觉悟高、乐奉献、志存高远的特殊教育人才。

(二)课程思政具体内容设计

(三)落实“1+X+Y”教学模式,夯实岗位工作能力

以“项目一: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教学实施过程”为例。

课前:学生借助教学平台中的文字、视频、教师制作的微课等资源,学习理论内容,分小组模拟操作,视频上传到学习通,填写自查问卷,教师根据反馈数据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

课中:

1.“1-个别化康复”,培养医疗评康技能

对接岗位真实工作任务,按照听障儿童实施个别化康复的程序:评估→制定计划→实施康复→总结评价开展教学活动。

(1)评估

学生角色扮演,进行模拟训练评估。师生共同探讨课前学生在讨论区提出的典型问题,引出评估任务;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评估操作要点,然后分小组进行模拟操练。

听障儿童进课堂,创设真实岗位情境,规范评估细节。把特殊儿童请到课堂中,学生模拟语言康复师岗位身份,还原真实工作情境,从现场操作中找到学生岗位能力的痛点,规范工作要求,把握评估细节,攻破重难点。

(2)计划

企业导师在线指导,夯实技能。学生分小组研究评估报告,讨论并制定康复计划;企业导师线上指导,对共性问题进行纠正,确保计划的有效性。教师再次布置任务,夯实学生制定计划的技能。

(3)实施

企业导师解疑答惑,分析语言康复方案,解决重点。企业导师来到课堂,现场示范听障儿童听觉语言康复的技能要点,学生分小组制定并展示康复方案,企业导师点评,学生修订方案。

创设真实情境,分小组模拟语言康复训练,突破难点。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练习。听障儿童请进课堂,学生进行语言康复实操,师生共同点评,进一步对接岗位,规范语言康复流程。在实操过程中,重点考核学生对待听障儿童的“无歧视、重隐私、有人文”的职业素养。

(4)评价

规范评价标准,强化评价细节,提升评价技能。课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听障儿童进行课后评价及阶段性评价,规范评价标准,强化学生评价操作细节,培养学生总结评价能力。

2.“X-集体康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主题教育与区角活动:学生分小组制定主题教育和区角活动方案,课上小组代表阐述方案,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模拟汇报展示,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应变四个方面考核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考核学生是否尊重特殊儿童,对待特殊儿童是否具有平等、宽容、博爱的教育观。

3.“Y-家庭康复”,提升表达沟通能力

家庭指导与家园沟通:把家长请进课堂,创设真实岗位情境,学生把语言康复的相关方法分享给家长,对家长进行康复理念与方法的指导。同时练习与家长沟通,企业导师现身说法,展示与特殊儿童家长沟通的技巧,提升学生沟通能力。

课后:巩固新知识,进行专业拓展,线上随时指导,对接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熟练语言康复实操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三、课程思政的实践

(一)融合岗证赛课,重构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

“特殊儿童语言康复”是对语言障碍儿童进行系统化康复干预的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按照特殊教育行业以听训、语训为核心的岗位任务、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颁发的《儿童言语语言治疗师初级/高级专业技能证书》要求、全国听力语言康复教师技能大赛标准,结合当今语言康复训练的时代发展,融入人工听觉新技术新进展,落实教育部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本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儿童语言能力逐级发展过程,重构4个学习模块,教学内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进行排列。

(二)加强校企合作,共建融合教育特色师资力量

为了培养合格和优秀的特殊教育人才,携手特殊教育机构实践基地骨干教师,共同创建融合教育特色实践基地,这是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重要环节。

该基地打造与幼儿园真实环境类似的学前教育环境—融合教育环境布置;组建包括学前教育專业、特殊教育专业、医学专业等多元教师团队—融合师资队伍建构;将校内的国家课程资源库与特殊教育机构的特殊儿童资源相结合、医疗康复机构的多功能评测系统与特殊教育机构的个案病例相结合、校内新型活页手册与医疗康复机构评定手册相结合—融合课程资源设置,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复合型特教工匠。

(三)对接岗位能力,创设“1+X+Y”融合教学模式

由于儿童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原有的隔离式教育因无法支持孩子将所学进行泛化,最终严重影响孩子回归社会,因此提出“融合教育”,即医学和教育相融合、特殊与集体相融合,机构与家庭相融合,形成干预和教育的合力,这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基于上述理念,结合岗位“特殊儿童一整日康复活动”流程表及特殊教育教师“个体干预、集体教育、家庭指导”的岗位能力,创设“1+X+Y”全周期语言康复教学模式。该模式由三部分组成:集体康复1,个别化康复(X)和家庭康复(Y)。[5]其中,个别化康复包括:评估、计划、实施、评价4个教学环节;集体康复包括:主题教育、区角活动2个教学环节;家庭康复包括:家庭指导、家园沟通2个教学环节,达成“机构康复与家庭康复相配合,集体教学与个别化康复相补充”,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力。

(四)塑造博爱之魂,形成课程思政多元评价

本课程根据每个残疾儿童,对教育与康复不同需求的特殊性,将医疗、教育有机结合,并根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发布的《语言障碍康复人员专业技能要求与评价》(T/CARD 010—2021)标准,打造“3+2”评价体系,即:“个别化训练、集体教育、家庭指导”3个维度,考评学生的康复、教育能力,2个增值评价点,促进学生岗位能力不断提升。

其中,“个别化康复”按照听力语言矫正治疗能力,设置4个语言康复能力考核指标;“集体教育”按照幼儿教育岗位工作,设置4个教育能力考核指标,“家庭康复”设置2个融合评价点,三者既相互独立、又交叉融合。将“个别化康复”的康复疗法与“集体教育”的主题教育融合转化的能力,设置为能力增值评价点,将“个别化康复”的无歧视、重隐私、有人文等医疗义务与“集体教育”的平等观、容错观、博爱观等教育素养融合能力,设置为素养增值评价点。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

(一)学生学习效果

1.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学习目标高度达成

采用“1+X+Y”语言康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语言康复岗位工作情境,校企合作,把特殊儿童请进课堂,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语言康复技能实训。这样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同时通过和特殊儿童的接触,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特殊儿童,从而更好地接纳特殊儿童,学生在康复工作中表现地更有耐心和爱心。通过信息化平台大数据提取,显示学生的三维目标有效达成。

2.“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职业素养显著提升

在教学中对接岗位需求,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语言康复技能大赛标准和1+X考核标准,通过“多元多维全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采用多维度对思政目标进行考核。在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同时,融入文化认同、工匠精神、职业理想等职业核心素养。从“文化认同”到“文化传承”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职业理想,明确教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时代重任。

3.“精技博爱”,投身实践,服务社会认可度高

学生职业信念坚定,振兴乡村、立志从教,回馈社会,服务地方。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协助社区建立了特殊儿童训练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愿为辖区的特殊儿童义务服务,对本地区特殊教育起到积极影响。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特色与创新

1.基于融合教育理念,深化校企合作,提高职业素养

基于医教融合理念,培养学生的语言康复与语言教学的融合能力。校企深度合作,建构多元教师团队,融合医学康复、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共建融合课程资源。在实践环节中,校企共同实施教学,导师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学生感悟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康复教师的职业素养。

2.创新“1+X+Y”教学模式,对接岗位需求,提升实践能力

对接岗位需求,采用“1+X+Y”全周期语言康复教学模式,从个别化康复、集体教学、家庭康复三个任务展开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医疗康复、集体教学、家庭指导”的融合实践能力。

3.构建“3+2”评价体系,实施多维考核,实现思政目标

充分利用学习平台和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关注教学全过程信息采集,构建“3+2”评价体系,从“个别化训练、集体教育、家庭指导”3个维度,考评学生的康复、教育能力。同时考核学生在“个别化康复”时的无歧视、重隐私、有人文等职业态度与“集体教育”的平等观、容错观、博爱观等教育素养融合能力,实现学生岗位能力成长增值。

五、结语

在“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国家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合理规划课程内容框架,更新教学教学方法,创新“3+2”多維评价体系,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特教专业知识教学之中,实现课程深度与温度的有机融合,达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8-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

t20200603_462437.html.

[2]吕飞,于淼,王雨村.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初探——以城市详细规划课程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04)182-187.

[3][4]丁勇.加强新时代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8(06):3-6.

[5]周红省,易海燕,黄昭鸣,等.1+X+Y聋儿康复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01)43-46.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特殊儿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析特殊儿童管理的教育困境及解决对策
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权法律问题研究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