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探究

2023-08-29陈琼珍

学周刊 2023年27期
关键词:道德素养法治意识优秀传统文化

陈琼珍

摘 要: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小学教育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政治素养为根本目标,教师应立足于教育发展形势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帮助小学生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文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对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剖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道德素养;法治意识;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7-013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7.043

小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小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治观念能够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在遵循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和法治观念,从而为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不仅是历史长河中的宝贵财富,也是人民取得新成就的精神动力,能够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此外,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不仅能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也能提高国民的文化自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和法治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二)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首先,坚持依法治国理念是打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提高国民的法治意识,才能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帮助小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是为祖国建设培养后备力量的重要途径。其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法治知识的普及,促进全体公民法治素养的不断提高,从而为国家法治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三)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一些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常以教材或课本资源为依据。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或抵触心理,也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真实案例,教师能够以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因此,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来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1]。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优秀傳统文化的现状分析

(一)忽视学情,课堂氛围枯燥

部分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未将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纳入考虑范围,教学形式主要为单调的言语说教,课堂氛围较为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教师虽然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加以融合,但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仍然较为单一,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脱离生活,偏离目标

许多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关注,也未将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导致教学活动过于浅显,严重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仅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爱国、感恩、奉献等精神品质的培养,导致教育效果不容乐观。此外,部分教师在引入传统文化时缺乏批判性思想,导致传统文化的作用并未得到真正发挥[2]。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为了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坚持趣味性原则,将学生的喜好纳入考虑范围,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教师不仅应确保教学材料的趣味性,也要对教学形式进行不断创新,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开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递进性原则

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递进性原则,从基础性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入手,引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对教学思路进行实时调整,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保证教学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最后,教师应有目的地帮助学生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促进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相融合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需求为立足点,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比如,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以《家乡物产养育我》一课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通过视频片段向学生展示该地区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人文风情等,以提高学生对家乡山水的理解和认知。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分享自身对家乡山水的看法。这种方式能够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以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在帮助学生感受文化代代相传的魅力的同时,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3]。

(二)引入生活元素,加强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且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运用法治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自觉规范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品德,端正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从这一层面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日常生活不可分割。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教师可积极引入生活化元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开展生活化教学,从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融合。由于小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单纯的语言说教形式无法产生显著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仅应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加强实践教学,比如在讲解环境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前往校外观察河水污染、城市垃圾等现象,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强烈、直观的感受,逐步引导其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加强对资源的整合

丰富的资源能够为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提供有效保障。因此,教师可从社会、家庭等多个维度入手获取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4]。

首先,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积极引入传统节日中的教育资源,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部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等缺乏全面的认知,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当地群众的过节方法,并通过对民间传说、相关诗词等的讲解来帮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该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精神追求,使学生学习更加规范的礼仪礼节,从而促进其道德素养的提升。其次,教师可对民俗、风俗中的价值理念进行挖掘,以此为基础来开展教育活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包含大量经久不衰的风俗习惯,教师可根据地区习俗来开展感恩等教育,帮助学生深化礼义廉耻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资源最为主要的途径。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辅助作用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确保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融入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具体来说,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通过互联网搜索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并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加以展示,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在完成课堂知识的讲解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搜索与课程主题相关的互联网信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可根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设计单元主题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提供有效保障。

为了确保活动的开展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可组织形式多样且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首先,教师可以道德文化为主题组织“五分钟故事会”,选择适合学生阅读且较为形象、直观的道德与法治类图书,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书籍的阅读,并利用“五分钟故事会”来完成故事的分享。其次,教师可以家教文化为主题组织亲子活动,如帮助父母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等。最后,教师可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端午节为例,教师可通过组织唱歌、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民族风俗的理解和认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此类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确保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

五、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把握小学生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不完善,理解能力相对薄弱。教师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的理解能力納入考虑范围,确保教学活动符合教学规律,并与教学现状相契合,以确保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一些教师过于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完美渗透,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导致所引入的传统文化知识过于晦涩,不仅无法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也会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厌倦心理,进而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对此,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首先,教师应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融入传统文化时所使用的方法应具有可行性,且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再次,教师应尽量选择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便提升教学质量。只有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渗透,才能在帮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提高道德和法治素养,更能为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石。

(二)提高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能够对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专业文化素养,为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提供有效保障。首先,教师应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工具获取学习资源,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其次,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薪资、职位晋升等挂钩,以激发教师不断学习的动力。再次,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等活动,为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创造必要的渠道和平台,全方位促进教师的发展与进步。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在开展法治与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教育发展形势,以学生为主体,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来完成文化的渗透,才能真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优势,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质量的不断提升,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相关教育政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近年来,为了确保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此类政策为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提供了有效保障,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指明了方向。然而,政策的普及和落实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只有以教学现状为立足点,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为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为此,教师应对相关政策进行深入解读,积极贯彻政策理念,在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六、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养息息相关。教师应从创设教学情境、深入挖掘教材融合点、开展生活化教学实践、加强资源整合、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等多个维度入手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不断提高法治素养,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和优势,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林燕.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2(22):166.

[2] 郭秋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17):161.

[3] 唐听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智力,2022(15):130.

[4] 李慧.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读写算,2021(30):29.

猜你喜欢

道德素养法治意识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媒体素养”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