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三调方言演化类型与路径新探
2023-08-29陈秀青
陈秀青
摘 要:调类简化是山东方言的重要语音特点,主要表现为四调方言发生调类合并,演化为三调方言。从历时角度来看,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山东各县市三调方言数量明显增加。从共时角度来看,依据声调合并路径的不同,山东三调方言点的演化类型可以划分为四种:无棣型、惠民型、烟台型和莱州型。声调合并是语言内部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后,山东地区的三调方言点数量将围绕现有三调方言区范围继续增长。
关键词:山东方言;三调;声调合并;演变路径;演变趋势
所谓“三调方言”,是指现代汉语中只存在三个单字调的方言;所谓“三调方言点”,是指含有三调方言的汉语方言点。山东地区三调方言分布广泛,内部差异显著,研究山东地区三调方言的分布、类型和演变情况,有利于预测山东方言声调的发展趋势和探究汉语三调方言发展的基本面貌。学界对山东地区的三调方言问题多有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山东方言语音概况》①,记录了12处三调方言点。上世纪八十年代,李荣先生的《三个单字调的方言的调类》,记录了山东14处三调方言点[1]。上世纪末至今,研究材料不断涌现,据《山东方言研究》[2](P82-94)、各地方言志和近些年来的硕博学位论文统计,目前山东地区包含三个单字调的方言点已增加到31个②。从地理分布来看,今山东地区三调方言点主要分布在山东冀鲁官话区沧惠片和石济片、胶辽官话区青莱片和登连片,未见山东中原官话区有三调方言点。
一、山东三调方言的历时演变分析
为方便梳理山东地区三调方言的演变情况,我们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山东地区方言调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
(一)山东地区三调方言点增加情况
根据古知庄章三组字今声母的异同,钱曾怡把山东方言分为东西两个区,并根据东西两区的内部差异,把东区分成东莱片和东潍片,把西区分成西齐和西鲁两片[3](P137)。《山东方言语音概况》指出,东区胶东一带如烟台、莱西等八点和西区靠北一带如无棣、齐东③等点,只有三个调类。考察书中记音材料,103个方言点中共有12个是三调方言。《山东方言研究》指出,山东三个声调的方言主要分布在胶东(烟台、平度)、鲁中(淄博、莱芜)、鲁西北(庆云、无棣)一带[2](P83)。考察书中山东各地方言点记音材料,共有19个点属于三调方言。通过对近十几年调查成果的考察,可以发现,山东三调方言点进一步增加。栾瑞波指出,莱阳新派只有三个声调,阳平与去声合并[4]。亓海峰认为,文登为三调方言,荣成方言中虽然仍有四个单字调,但去声和阳平已经变得非常接近[5]。刘俊一认为,牟平属于三调方言[6]。王小梅认为,无棣、惠民属于三调方言,阳信、邹平、博兴、滨城区、沾化则属于四调方言[7]。宋怡琳指出,无棣、博山、淄川、周村、高青、惠民、庆云、乐陵和滨城部分地区为三调方言点,张店、邹平、桓台、博兴、阳信、沾化、临淄、广饶为四调方言点[8]。王璇指出,博山、淄川和沂源属于三调方言点[9]。
总的看来,山东三调方言点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12个发展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19个,再发展到今天的31个,这就印证了《山东方言研究》的判断:“随着时间的发展,三个声调的方言在不断增多。”[2](P83)
从数量演变上看,本世纪以来的山东三调方言的扩展速度明显加快。我们对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山东三调方言的数量演变情况进行了梳理、统计,三调方言点的数量主要是根据现有文献材料和实地调查得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齐东县已撤销,因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未列齐东县;文登在山东方言有声资源数据库中仍被记作4个声调。具体如表1所示:
(二)山东三调方言点近年来的演化分布情况
在地理分布上,目前山东地区的三调方言点仍然集中在鲁中、鲁西北和胶东地区。从近年来三调方言点的演变情况来看,山东三调方言分别在冀鲁官话区和胶辽官话区呈聚集性增长。无棣、淄博、烟台、莱州等地方言,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成为三调方言,随着时间推移,其周围县市的方言也逐渐演化为三调方言,从而形成围绕它们不断聚集增长的较大区域。具体地说:无棣与河北盐山、海兴、黄骅、孟村、沧县、沧州、泊头等三调方言点[10](P44)连接成片;淄博与后起的沂源、莱芜、章丘新派、博山、济阳、惠民、高青接连成片;烟台与栖霞、福山、牟平、乳山、海阳、招远等地形成三调方言区;莱州与平度、即墨、城阳、青岛形成一个片区。现存31个三调方言点的分布情况,具体如表2所示:
二、山东三调方言的演化类型和演化路径
我们采用单纯合并的命名方式来命名合并后的新调类,即参与合并的两个声调名称的单纯相加,其余调类称名仍从其旧。比如,烟台方言阳平和去声合流,合并后的调类称为“阳平去”。在三调方言的内部分类上,张世方将汉语三调方言的共时声调系统归纳为八种类型[11],刘俊一将胶东三调方言归纳为三种类型[6],亓海峰将胶辽官话三调方言归纳为招远型、青岛型和即墨型[5]。本文在吸收借鉴前贤成果的基础上,将山东地区31处三调方言划归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无棣型(阳平上声合并),惠民型(阳平去声合并、清入归阴平),烟台型(阳平去声合并、清入归上声),莱州型(去声分化归入阴平阳平)。因为无棣、烟台和莱州三地方言较早演变成三调方言,所以用这三点命名;惠民型目前只包含惠民这一处方言点。
(一)阳平和上声合流(无棣型)
阳平和上声合流这一类型,主要分布在鲁中、鲁西北的一些市县,包括莱芜、博山、淄川、博兴、无棣、历城北部、章丘新派、滨城部分地区、沂源、庆云、济阳、周村、高青、乐陵14个方言点。这一类型的特点是:古浊平、清上、次浊上与全浊入声字今声调相同,合成一个调类“阳平上”。我们首先对无棣型三调方言的古今调类进行了比较,具体如表3所示:
我们接着对无棣型三调方言的调值进行了比较。需要说明的是,各地方言点的调值主要参考了《山东方言语音概况》、《山东方言研究》[2](P91-94)、《鲁北方言两字组连调研究》[8]、《从变调看淄博方言聲调演变的几个问题》[9]、《汉语方言三调现象初探》[11]、《山东济阳方言音系及其内部差异》[12]。其中,博兴方言在《山东方言语音概况》、《山东方言研究》[2](P91-94)中是三调,在《山东滨州方言语音研究》[7]、《鲁北方言两字组连调研究》[8]中是四调。具体如表4所示:
无棣型三调方言点位于山东方言的西齐片,它原来的四声调格局为阴平213、阳平53/42、上声55、去声21/31;现在的三声调格局为阴平213、阳平上44/55、去声21/31,其中,滨城部分地区的阳平上调值为53,乐陵阴平读为24。无棣型三调方言的演化路径比较清晰:古浊平、全浊入声字并入古清上和次浊上中去。如章丘这类含有独立入声调的方言点的演化路径是阳平和上声先合并成为四调方言,随后入声调消失,再演化成为三调方言。
(二)阳平和去声合流、清入归阴平(惠民型)
阳平和去声合并且清入归阴平这一类型,目前只有惠民一个方言点。惠民位于魯西北地区,南边与同是三调方言的高青、济阳毗邻,北面与阳信接壤,东与滨城区、西与商河县相邻。据《山东方言研究》记载,惠民的调值分别为阴平213、阳平42、上声55和去声31[2](P92)。据王小梅调查,惠民的调值分别是阴平213、上声55、阳平去31[7]。其演化路径为古浊平、全浊入声字并入古全浊上、古去声和古次浊入中去。
惠民型与下文烟台型的区别标准是,清入字的归派以及古次浊平声字是否分归阴平和阳平。在烟台型三调方言点中,清入归上声且部分古次浊平声字和古清平声字今调值相同,惠民型则是清入归阴平且古次浊平未分归阴平和阳平。至于新发展成三调方言的惠民,为什么是阳平去声合并、而不是跟周边三调方言一样阳平上声合并,目前没有相关研究,仍需继续关注。
(三)阳平和去声合流、清入归上声(烟台型)
阳平和去声合流、清入归上声这一类型,主要分布在胶东东部,也就是钱曾怡所说的山东方言分区中的东莱片,包括烟台、威海、福山、乳山、文登、栖霞、海阳、招远、莱西、牟平、莱阳新派11个方言点。这一类型的特点是:古全浊平声字和部分古次浊平声字与古全浊上、古去声字、古浊入声字同调,部分古次浊平声字和古清平声字今声调相同;次浊平分归阴平和阳平,但不同方言点的分归比例不同。我们首先对烟台型三调方言的古今调类进行了比较,具体如表5所示:
我们接着对烟台型三调方言的调值进行了比较。需要说明的是,各地方言点的调值主要参考了《山东方言语音概况》、《山东方言研究》[2](P82-94)、《胶东话四声变三调的现状和趋势》[6]、《汉语方言三调现象初探》[11]。据《莱阳(石河头)方言初探》[4]记录,在莱阳方言中,上声实际调值有两个自由变体,分别为33和34[4];《山东方言语音概况》中则记作34。在《山东方言研究》和《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3](P136)中,部分方言点的调类相同,具体调值不同,本文采用的是《山东方言研究》中的记音材料,如莱西、海阳、威海等。具体如表6所示:
在调类上,烟台型11个三调方言点,古次浊平声字一部分归阴平,一部分归阳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阳、乳山、文登、牟平、莱阳等地的次浊平就分归阴平和阳平了;到了八九十年代,读阳平的部分古次浊平归入去声,由此实现了调类归并。可见,烟台型调类简化是有次序的,先是古次浊平声字分归阴平和阳平,其后阳平与去声合并为“阳平去”。在调值上,烟台型三调方言点中,阴平多为降调或曲折调,上声为曲折调或平调,阳平去为平调或者高平调。尽管以上方言点的调值并不如无棣型整齐,但是除了海阳之外,其余方言点的声调格局几乎都是由一个曲折调、一个平调和一个降调构成。
(四)去声分化归入阴平、阳平(莱州型)
去声分化归入阴平、阳平这一类型,主要分布在胶东地区西侧,即东潍片和东莱片交界的一些市县,包括莱州、平度、即墨、城阳、青岛5个方言点。钱曾怡将这一类型称为“平度型”,由于莱州演化为三调方言比平度更早,因此,本文采用了“莱州型”这一称名。这一类型的特点是:古全浊上声字、古去声、古次浊入声字今声调分为两类,一类与阴平(古清平字)合并,一类与阳平(古浊平字和古全浊入声字)合并。钱曾怡指出,这些方言点存在不少阴平和阳平两读字,尤其是在平度[2](P84)。我们首先对莱州型三调方言的古今调类进行了比较,具体如表7所示:
我们接着对莱州型三调方言的调值进行了比较。需要说明的是,各地方言点的调值主要参考了《山东方言研究》[2](P82-94)。具体如表8所示:
在调类上,莱州型5个三调方言点均是去声分读阴平和阳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山东方言语音概况》中,莱州、即墨就被记作三个声调,分别是阴平214、上声55和去声31/41,当时两地方言中的阳平和去声合并,调类名为“去声”,去声还未分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东方言研究》指出,在莱州、即墨方言中,古全浊上、古去声和古次浊入已经无规律地归入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中[2](P84),至今仍是如此。由此可以推断,莱州和即墨的演化路径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古全浊上、古去声、古次浊入(原去声)和古浊平、古全浊入(原阳平)合流;其次,古全浊上、古去声、古次浊入(原去声)分读阴平、阳平。青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是四声调,分别是阴平213、阳平42、上声55和去声31;到了八九十年代,才演变为和莱州、即墨一样的三调方言。由于青岛没有原去声和原阳平合并的语音材料,那么青岛的演化路径具有两种可能:一是古全浊上、古去声、古次浊入直接分归阴平和阳平,二是跟即墨、莱州一样分为两个演化步骤。城阳、平度在五六十年代没有记录,其演化路径不甚明晰,可以参考莱州、即墨、青岛三地演化情况。
在调值上,以上5点的调值十分整齐,阴平去均为曲折调、阳平去均为高降调、上声均为高平调。值得注意的是,刘俊一将青岛单独划为一类,他认为青岛属于阳平去声合并[6]。实际上,青岛方言中也有一小部分去声字归到阴平中去,不能因为数量少而将其单独划类,因此,本文仍将青岛归入莱州型。
三、山东调类简化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山东三调方言的形成是四调方言调类简化的结果。调类简化受到语言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山东三调方言分布格局将继续扩大,无棣型、惠民型、烟台型和莱州型三调方言片区的周边区域,最有可能发展成为三调方言。
(一)演化原因
可以说,造成调类简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曹志耘将由语言因素引起的语言演变分为两种:自变型和他变型。所谓“自变”,指的是由语言内部因素引起的变化,如音系简化、调值接近、连读音变等;所谓“他变”,指的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变化,如强势方言、普通话或其他语言等[13]。山东方言的调类简化也主要是由这些因素造成的。
张世方指出,声调简化的动因是汉语的双(多)音节化,早期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声调在单音节词的辨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音节词汇的词义相比单音节词要单纯很多,声调的辨义作用比单音节词大为降低,因此,词汇的多音节化促成了聲调的简化[11]。山东地区的调类简化也与此不无关系。在过去,像“达”和“打”两字的声、韵母均相同,只能依靠声调来区别意义,在汉语双音节化之后,如“达到”和“打架”两词,声韵母的区别足以辨义,声调倒显得多余了。汉语双音节化使得最小区别词对的意义对立所依据的语音特征的数量增加了,由单音节的声调辨义到双音节的声韵调同时辨义,这大大降低了最小区别词对声调区别意义的依赖程度。
曹志耘指出,单字调调值接近是声调合并最直接、最表层的原因[13]。比如,章丘新派由四声调(阴平、阳平上、去声、入声)演变到三声调(阴平、阳平上、去声),在这一过程中,章丘独立的入声调44和阳平上55调值很接近,独立入声调在母语者的感知中逐渐丢失了区别意义的功能。王士元明确指出,感知上的相似性是导致声调合并的主要原因[14],这种说法其实比“单字调调型或者调值相近引发声调合并”更具科学性。调型或者调值相近未必能形成相似的听感,就像无棣型方言中,阳平(53)和去声(31)调型相近但未合并,而是阳平(53)和上声(55)发生了合并。西齐片四调方言点大都包括两个降调,一个属于高调域,一个属于低调域。位于西齐片的无棣型高降调(阳平)和高平调(上声)发生合并,而不是两个降调合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低调域比高调域在音位上更具稳定性,高调域的声调更容易发生变化,低调域的稳定性可能跟发音更省力有关;二是高降调和高平调在声调起点上相同从而更容易合并。
连读调也是影响山东方言声调合并的重要因素。以莱州型中的平度方言为例,它有阴平去214、阳平去53和上声55三个单字调,原去声无规律地分归阴平和阳平。吴永焕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平度方言去声调看似无规律的变化,实则与两字组连读变调中阴平、阳平的同音合并有密切关系。当两字组连读时,在高频词中,阴平和阳平的合并程度很高,这种变调式干扰了去声的变化方向,使去声在阴平、阳平之间出现了摇摆不定的情况[15]。以沂源方言为例,原阳平(53)和原上声(35)在阴平、去声、轻声前的变调是相同的,章丘明水方言的入声和上声作为两字组前字时,连读调也相同。由此可见,方言中某些不同的单字调在连调式中可以变成相同的声调,如果使用这种连调式的词语较多或者使用频率较高,则会导致变调代替单字调,并最终形成合并。
从山东三调方言的地理分布可以看出,三调方言点呈聚集性增长,这实际上与方言接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情况下,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方言容易成为强势方言,并且会对周边方言产生影响,邻近地区的方言也会不断借用和模仿强势方言的特征,从而逐渐向强势方言靠拢。这在胶东地区的声调简化中已经有所体现。烟台、威海作为经济文化发达的沿海城市,较早演变为三调方言,这会对周边地区的方言产生较大影响,使得邻近地区方言围绕沿海城市方言呈放射性同化。
(二)发展趋势
目前,胶东地区的四调方言已所剩无几,东莱片只有荣成、蓬莱、长岛、龙口四点还是四调方言,它们周边都属于烟台型三调方言。按照烟台型分两步走的调类演化路径,荣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完成了第一步,即古次浊平声字分读阴平和阳平,现在荣成方言中的去声和阳平调值也变得非常接近,这样看来,荣成距离成为三调方言已经不是很远了。龙口、蓬莱和长岛目前还未完成第一步,演变速度较慢,但是在周边强大的三调方言区的影响下,演化为三调方言的可能性很大。
莱州型三调方言的东侧是烟台型三调方言区,西边则是东潍片的其他地区。东潍片现存四调方言的调值十分整齐,阴平均为降升调、阳平均为高降调、上声均为高平调、去声多为中降或者低降调。青岛等莱州型三调方言点,在简化为三调方言前也是这样的声调格局。在相同的语音条件下,东潍片其他各点,尤其是与莱州型三调方言区相邻的县市,今后很有可能会发展为三调方言。
无棣型三调方言区处于西齐片,分布范围正逐步扩大。西齐片各地的声调格局也很一致,阴平均为降升调、阳平均为高降调、上声均为高平调、去声多为低降调或降升调。尽管这一地区尤其是无棣型三调方言点周边地区的四调方言有两个降调,但无棣型的调类简化是阳平上声合并成为高平调,则可能跟语音系统的自我调整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区域内还有几处含有入声调的方言点,如章丘、桓台、邹平等,这三点已经完成阳平和上声的合并,入声调消失后便会成为三调方言点,现在的章丘新派读音已经简化为三个声调了。
通过对山东三调方言动态演变情况的梳理,可以发现,山东地区目前的三调方言点至少有31个,这也是相关研究中的最新统计数据。山东三调方言点的演化类型可以归纳为四种,分别是:无棣型(阳平和上声合并),惠民型(阳平去声合并、清入归阴平),烟台型(阳平去声合并、清入归上声),莱州型(去声分化归入阴平、阳平)。演化原因与汉语的双(多)音节化、言语感知、连读调、方言接触等有关。我们还对今后山东三调方言的演变情况进行了预测,山东地区将会围绕现有的三调方言区继续呈聚集性增长。其中,冀鲁官话区内随着入声调的消失,邹平、桓台等地亦将会变成三调方言点。胶东沿海地带的龙口、蓬莱、长岛、荣成四点,在烟台型三调方言区的影响下,也很有可能会演化为三调方言。莱州型三调方言区将会继续向西影响东潍片的其他县市。学界今后应继续关注山东三调方言的动态变化,尤其是正处在变化状态中的青岛、平度(去声分读不稳定且有两读现象)等地;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各个方言点的新老差异和地理差异,以及三调方言区相邻县市的声调情况,以便更好地探讨山东方言的调类简化问题。
參考文献:
[1]李荣.三个单字调的方言的调类[J].方言,1985,(4).
[2]钱曾怡.山东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1.
[3]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栾瑞波.莱阳(石河头)方言初探[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亓海峰.胶辽官话的声调简化现象[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6]刘俊一.胶东话四声变三调的现状和趋势[J].汉字文化,2012,(5).
[7]王小梅.山东滨州方言语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8]宋怡琳.鲁北方言两字组连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9]王璇.从变调看淄博方言声调演变的几个问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汉语方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1]张世方.汉语方言三调现象初探[J].语言研究,2000,(4).
[12]张燕芬,张春华.山东济阳方言音系及其内部差异[J].现代语文,2022,(3).
[13]曹志耘.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的两种类型[J].语言研究,1998,(1).
[14][美]王士元.声调发展方式一说[J].刘汉成,张文轩译.语文研究,1988,(1).
[15]吴永焕.山东平度方言去声分归阴、阳平的语音考察[J].语言研究,2006,(2).
A New Explor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Types and Paths of Three Tone Dialects in Shandong
Chen Xiuq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Tone simpl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phonetic feature of Shandong dialect, mainly manifested as the merging of four tone into three tone. From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since the 1950s, the number of three tone dialects in various counties and cities in Shandong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urrently, there are 31 counties and cities in Shandong that contain three tone dialects. From a synchronic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different paths of tone merging, the evolution types of the three tone dialects in Shandong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Wudi type, Huimin type, Yantai type, and Laizhou type. Tone merging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effect of internal and social factors in language. In the future, the number of three tone dialects in Shandong will continue to grow around the existing areas that contains three tone dialects.
Key words:Shandong dialect;three tone;tone merging;evolution path;evolving tend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