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2023-08-29王东红
王东红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Hunt-Hess低分级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21年1-12月庆阳市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治疗的MCA分叉部动脉瘤患者(均为Hunt-Hess低分级)112例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44例患者为观察组,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选取开颅夹闭治疗的6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术中脑血管痉挛、迟发性神经性功能缺损、动脉瘤破裂、颅内感染、局限性脑梗死等)發生率及术后1年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且治疗费用、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22.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3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Hunt-Hess低分级MCA分叉部动脉瘤可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提高恢复效果,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Hunt-Hess低分级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17--03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多发且具有较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疾病,以颅内动脉血管膨胀为常见表现,可造成脑血管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危及生命。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动脉瘤是一种较常见的颅内动脉瘤,占发病总数的18%~20%[1-2]。作为颈内动脉终末分支,MCA动脉瘤一旦破裂可造成大量出血,因而致残致死率较高[3]。目前,可用于MCA分叉部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血管内治疗、开颅夹闭等,但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仍无定论。有研究发现,血管内治疗与开颅夹闭治疗典型MCA分叉部动脉瘤的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但对于偏侧型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更佳[4]。也有研究认为,开颅夹闭治疗累及多干型患者效果更理想[5]。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不断发展成熟,血管内治疗多种复杂MCA动脉瘤的优势日益凸显[6],但有关Hunt-Hess低分级MCA分叉部动脉瘤采用上述治疗方式的效果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对比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治疗Hunt-Hess低分级MCA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21年1-12月庆阳市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治疗的MCA分叉部动脉瘤患者(均为Hunt-Hess低分级)112例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44例患者为观察组,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选取开颅夹闭治疗的68例患者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均经DSA造影或脑血管CTA证实为MCA分叉部动脉瘤;②Hunt-Hess 0~Ⅲ级;③无开颅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相关禁忌证且初次接受上述治疗;④随访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并发其他动脉瘤者;②Hunt-Hess Ⅳ~Ⅴ级者;③伴大量血肿需即刻减压者;④未能定期随访者。观察组男29例,女15例;年龄42~75岁,平均58.14±7.75岁;分级:0级8例,Ⅰ级11例,Ⅱ级14例,Ⅲ级11例。对照组男37例,女31例;年龄44~78岁,平均58.61±7.49岁;分级:0级11例,Ⅰ级15例,Ⅱ级20例,Ⅲ级22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给予开颅夹闭治疗。以同侧翼点入路,全麻后开颅、剪硬脑膜后打开侧裂,显露动脉瘤,对载瘤动脉作阻断处理,后夹闭动脉瘤,探查有无完全夹闭。如夹闭不完全,则再次阻断动脉调整或增加动脉瘤夹,处理完毕后行超声探查了解夹闭是否完全,以及载瘤动脉有无痉挛(如出现痉挛则采用尼莫地平明胶海绵作湿敷处理)。经探查未发现其他问题后作硬脑膜缝合、关颅等处理。术后给予甘露醇、尼莫地平降颅压、预防脑血管痉挛,患者酌情行“3H”疗法(即扩充血容量、升高血压和稀释血液)。
1.2.2 观察组 患者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前准备、全麻并行股动脉穿刺,依据患者实际体质量确定首次肝素剂量,之后所用剂量按小时依次减半。通过DSA及三维重组明确动脉瘤大小及位置(评估与载瘤动脉关系,以载瘤动脉轴选择操作角度)。如为宽颈动脉瘤,以微导管远端锚定,采用3D弹簧圈,并以“推灯笼”法释放支架,填入弹簧圈,以实现致密栓塞;如为窄颈动脉瘤,则可作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治疗6周,结合术前CT与术后腰穿释放血性脑脊液,以防脑血管痉挛及脑缺血。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经治疗后6个月以改良Rankin量表[7]评估两组恢复情况,恢复良好0~2分,恢复不良3~5分。
(2)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
(3)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痉挛、神经功能缺损、弹簧圈移位、局限性脑梗死、动脉瘤破裂等,术后随访1年记录复发情况。
1.4 数据分析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采取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随访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22.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1例(2.27%),对照组复发3例(4.41%),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941)。
3 討论
动脉分叉部为动脉瘤高发位置,其机制与分叉部动脉血管壁中层弹力纤维与平滑肌相对较少,易受血液冲击等因素影响。同时MCA分叉部动脉瘤处于动脉分叉处,多被动脉分支包围,且血管分支邻近动脉瘤囊,出现多分支时(如三分支或四分支)经一般造影很难显示[8]。因此,临床诊断此处动脉瘤常结合CT、MRI、三维DSA等多种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效能。
MCA分叉部动脉瘤如不及时进行治疗,一旦动脉瘤破裂出血会严重威胁生命安全[9]。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MCA分叉部动脉瘤可预防出血。MCA分叉部动脉瘤位置相对浅表(通常位于大脑外侧裂内),开颅夹闭具有操作简单、可清除颅内血肿,以及可结合颅内情况实施骨瓣减压等特点,是治疗MCA分叉部动脉瘤的常用手段,但MCA分叉部血管分支情况较复杂,常出现变异情况,动脉与瘤体结合紧密,夹闭处理时易误夹分支血管,并可出现载瘤动脉狭窄、夹闭不完全等情况。加之MCA夹闭后可影响大脑功能区供血,同时又缺乏良好的侧支循环,如出现术中损伤可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及术后康复效果[10-11]。近年来,神经介入设备及相关材料不断发展,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或辅助弹簧圈栓塞等手段治疗MCA分叉部动脉瘤可避免出现弹簧圈逸出,提升瘤腔致密栓塞率,确保载瘤动脉的通畅性[12],因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成为治疗MCA分叉部动脉瘤的重要方法。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恢复良好率也高于对照组,提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MCA分叉部动脉瘤可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与既往报道相符[13],这与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创伤相对较小,更利于术后恢复有关。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MCA分叉部动脉瘤具有较高安全性,与该治疗方法创伤小、能有效解决弹簧圈逸出、确保载瘤动脉通畅,且能保证动脉血液供给等多种因素有关。但需要注意的是,观察组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出现恢复不良10例,其中因术中动脉瘤破裂、局限性脑梗死导致预后较差者2例,可见介入栓塞治疗时一旦出现动脉瘤破裂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此外,观察组随访发现复发1例,提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MCA分叉部动脉瘤仍然存在复发风险。
综上所述,Hunt-Hess低分级MCA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经DSA造影显示脑血管未见明显迂曲,是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宜人群[14];治疗时需在了解瘤颈宽、瘤颈体比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辅助介入技术(如球囊或支架辅助),以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成功率;治疗时需避免反复操作弹簧圈,勿出现过度填塞,以免加重脑血管痉挛;术后需及时实施抗血管痉挛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4 参考文献
[1] 张利通,李冉,许红旗,等.CDKN2A/B基因多态性在颅内动脉瘤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22,38(20):2556-2560.
[2] 金恒伟,孟祥雨,霍晓川,等.The Woven Endo Bridge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三例[J].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43):3463-3464.
[3] 何海胜,胡顺安,华伟,等.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与开颅夹闭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2,19(4):437-440,444.
[4] Alreshidi M,Cote DJ,Dasenbrock HH,et al.Coilingversus microsurgical cli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 unrupture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a meta-analysis[J].Neurosurgery,2018,83(5):879-889.
[5] 张宇驰,周巧娟,李中林,等.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低分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疗效[J].局解手术学杂志,2021,30(1):51-54.
[6] 王友达,郭锋,张德鑫,等.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不同类型的治疗策略[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8,34(5): 467-471.
[7] Schwartz C,Aster HC,AlS chameri R,et al.Microsurgical clipping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treatment concept:comparison of long-term results[J].Int Neurorad,2018,24(6):608-614.
[8] Lindgren A,Vergouwen MD,Van Der Schaaf I,et a1. Endovascular coiling versus neurosurgical clipping for people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8,8(8):CD003085.
[9] 周磊,杨余玲,聂庆彬,等.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5例[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8,6(5):290-291.
[10] Baharoglu MI,Lauric A,Saraln MG,et al.Widening and high inclination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bifurc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presence of aneurysms[J].Stroke,2014,45(9):2649-2655.
[11] 陈清亮,申猛,梁昊,等.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2,21(7):706-709.
[12] 郄福·忠,马光涛,王玖飞,等.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8):655-657.
[13] 黄伟佳,解建国.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8,35(5):889-892.
[14] Jeon HJ,Kim SY,Park KY,et al.Ideal clipping methods for unrupture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bifurcation aneurysms based on aneurysmal neck classification[J].Neurosurg Rev,2016,39(2):1-10.
[2023-01-05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