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广东“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的战略构想
2023-08-29史威
史威
粮食安全是大国基石,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可能依赖外部实现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健全粮食安全制度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行业分析、对比研究等方式,分析了建设广东“一带一路 ”粮食安全走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发展战略。
一、背景
2022年,我国实现粮食19连丰,粮食产量超过13.7万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然而,丰收的背后,是粮食产区资源环境的超负荷利用,尤其是北方粮食主产区,土壤退化、地下水超采等问题严重。
广东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粮食消费大省,面临粮食自求平衡的严峻挑战。2022年,广东总人口1.27亿元,粮食总产量为1291.54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仅102公斤,粮食自给率仅三成左右。为满足粮食消费需求,广东以国内主产区内调和国外主产区进口两种途径填补消费缺口,例如,2019年广东全省净调入粮食超过3800万吨。
新时期,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互补优势,开展广东“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建设,将能够为缓解广东粮食自给率严重不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方案。
二、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受资源约束,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挑战。中國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耕地面积也不小,但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从地理分布看,我国北方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占比不足全国的1/5,呈现“南方有水缺地,北方有地缺水”的资源约束,粮食长期可持续增产难度较大。
为应对耕地、水资源短缺以及环境过载等方面的问题,我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然而,人口总量和非农人口增加以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持续增加,粮食缺口仍然不断增大,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2.受环境影响,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两难。中国耕地面积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印度,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82亿吨,相比上年增长了2%,再创历史新高,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但2021年,中国粮食进口总量高达1.64亿吨相比上年增长了18.1%,也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其中,大豆进口量达到9600万吨。
2018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美国率先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中国对美国大豆等农产品也加征反制关税。当前,国家粮食安全隐忧重现。以大豆为例,按国内单产每亩125公斤计算,要完全填补大豆进口,为此需要挤占约7.7亿亩的耕地。然而,我国水稻、小麦的种植面积约为4.5和3.6亿亩,总共才8.1亿亩左右。稻麦是我们的口粮作物,大豆是国人的小康作物。因此,我们不得不面临“鱼”或“熊掌”的艰难抉择。
3.因自给制约,需要大量进口填补缺口。广东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和粮食消费大省,粮食自给率不足三成。尽管广东近年来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了3319.55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279.87万吨,呈逐年增长态势,但人口、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其中,进口稻谷及大米数量的增长速度最快,进口稻谷数量三年将近翻一番。2021年,全省进口稻米及大米230.23万吨,数量较上年增长77.7%;金额为66.2亿元,较上年增长44%。此外,从纵向的角度来看,进口稻谷及大米的数量将近翻了一番,由2019年的120.8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230.23万吨。
(二)可行性
1.建设“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有坚实的政策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考察调研足迹几乎遍及全国的主要农区。在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外交部2017年联合发布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结合各国需求并综合考虑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总体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开展动植物疫病疫情防控、种质资源交换、共同研发和成果示范,促进品种、技术和产品合作交流。
2.建设“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有资源互补优势。东南亚和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耕地、水及温光等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污染少。如东南亚、南亚 水稻种植面积就超13亿亩,并且一年可种植2-3季,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品种结构单一和外来品种“水土不服”是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农业面临的决定性技术瓶颈。例如,缅甸70%以上的现代高产水稻品种均是以引进或与国外单位如国际水稻所(IRRI)联合选育为主,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还不到水稻播种面积的1%,导致其平均单产仅为3.84吨/公顷左右,远低于中国6.83吨/公顷的水稻平均单产水平。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一带一路”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这里汇集了全球十大水稻和三大小麦生产国,稻麦是我们共同的口粮作物。中国杂交水稻等农业技术世界领先,与东南亚、南亚等国在农业资源、技术、资金等方面优势互补。初步研究表明,通过推广杂交水稻技术和加强农机水泵应用,仅缅甸、老挝、柬埔寨三国即可新增稻米出口超2000万吨,约占全球大米贸易量一半。
3.建设“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有区位和科技优势。广东是参与RCEP合作的重要门户,在RCEP框架下,广东可以借助先进的农业技术优势,更好地在国际大循环中打造农业竞争力。例如,在水稻领域,广东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发展水稻种业具有先天优势。一是水稻种质资源保护能力和数量居全国前列;二是科技创新百年引领,广东优质稻育种、超级稻育种、分子育种均走在全国前列;三是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四是广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气候相通,种业走出去优势明显;五是广东是全国最大的稻米消费市场和稻米进口地区,2021年上半年,经广东口岸进口粮食1992万吨,其中进口谷物及谷物粉1433万吨,占全国进口总量的42.3%,居全国首位;六是广东正全力推进农作物种业振兴,成立了广东省种业集团,林青山院长率领的专家团队,在杂交稻育种方面,解决了杂交水稻高产不优质的难题;在常规稻育种方面,对标泰国香米,解决了高端香稻抗倒力弱、产量不高的难题。
三、发展战略
(一)打造广东南沙农业开放先行试验区,建立“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
充分利用广州南沙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优势,及其与东南亚、南亚等“一带一路”周边沿线国家气候生态条件类似的独特区位优势和独立的自然环境,可为实现农业技术、人才和相关产能“走出去”,农业战略资源和产品“引进来”的互利共赢目标做出特别重要的贡献,以贯彻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粮食安全战略。在南沙打造广东农业开放先行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农业资源、品种、技术、信息和产品的深度合作。
例如,首先推动开放广东种子进出口政策、离岸制种政策以及杂交水稻稻米进口免税政策等,这将对我国水稻等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研究、全国种业形态及杂交水稻“走出去”等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会给广东的生物科研、种业贸易、米业加工等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二)共建“一带一路”海外农业示范园区,加强中国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为应对“一带一路”区域粮食自给压力和世界粮食安全挑战,满足“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国际合作的迫切需求,建议广东在东南亚、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规划布局、合作建设“一带一路”海外农业示范园区(友谊农场)。“走出去”与“产学研”结合,以点带面,共同开展正“契”“刚”需的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合作研究、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农业国际合作的长效机制。
首先充分利用杂交水稻这张“中国名片”,加强中国杂交水稻等农业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推广应用,转移转化与水稻、蔬菜、热带瓜果、水产养殖等全产业链相关的我国在农业技术创新、杂交种子、农资农机水泵、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服务能力和过剩产能。同时,提升东南亚等 “一带一路”国家水稻单产和总产,最终中国能以较低的价格进口其富余稻米,减轻国内土地等资源短缺和环境过载的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另外,也有助于推动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提升出口创汇能力,维持贸易平衡,实现互利共赢。
(三)打造“一带一路”国际龙头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提升国际话语权
中国农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国际竞争力不足,如四大国际粮商ABCD(即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控制着全球80%的粮食交易量和90%的大豆交易量。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大省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要鼓励龙头企业借助“一带一路”国策,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稻项目的合作,利用当地丰富的水稻自然资源禀赋与我国水稻产业优势结合,用土地(农场)租赁与购买、联合经营、企业收购、设施购买、资本援助等多种形式实施海外拓展战略。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优先鼓励有条件的种子企业依靠资金、品种、人才优势,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种子企业。一是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海外制种基地、加工中心、加工线等的投资,加大对外的市场扩张。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二是加强管理人才、科研人才的培养,建立商业化的育种团队;三是借助中国水稻产业高地优势,积极参与跨国投资并购,实现品牌、技术、市场和营销网络等的全球整合,稳步提升稻米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建立“一带一路”稻米交易所,促进地区粮食安全与交易繁荣发展
目前,世界粮食的交易大部分都是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素有“世界粮价晴雨表”之称,其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品种的期货价格是国际最权威的农产品价格。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水稻技术、人才、产业及资本、网络强国。广东作为全球重要的贸易港口,中国粮食消费市场,在南沙粮食物流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建立面向“一带一路”的“稻米交易所”恰逢其时。“稻米交易所”有利于改变以水稻为主食的国家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与管控模式,促进全球水稻产业标准化进程;有利于提前制订水稻产业政策,规避农业风险;有利于水稻生产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稻米异地交易;有利于促进世界粮食贸易繁荣,将本国的粮食安全置放到更大的格局和视野中去解决。
(五)加强配套政策法规体系等的构建,打通资本进入“一带一路”农业的通道
积极开展杂交水稻等农业技术“走出去”“引进来”配套政策法规的研究,构建中国—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粮食安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农业领域PPP合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项目投融资、建设和管护。同时,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债权、股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方式,支持农业PPP项目。例如,参考参照中非发展基金,设立“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建设基金,以政府引领资金带动社会资本,鼓励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合作。
四、结论
綜上所述,建设广东“一带一路”粮食安全走廊,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需求和主要内容,也是事关广东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具有科学、经济、社会、生态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文晓龙.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媛媛.“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未来发展趋势探究,经贸实践,2016.
[3]孙致录,李先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生产现状及前景,世界农业,2015.
作者单位:广东省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硕士研究生,董事长,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