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串联式轴向柱塞泵转位角对合流流量脉动的影响

2023-08-28谢海波洪昊岑王承震

液压与气动 2023年8期
关键词:谷值角为合流

徐 楠, 谢海波,2, 洪昊岑, 王承震

(1.浙江大学 高端装备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14; 2.浙江大学 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浙江 杭州 310001)

引言

轴向柱塞泵是工程机械液压作动系统的核心动力源,也是液压系统的主要噪声源[1]。柱塞泵特有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导致其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流量脉动,并作为主要激励源,在负载的阻抗作用下转变成压力脉动,然后传递至各个液压执行元件引发振动、噪声问题[2-3]。

在挖掘机、混凝土泵车中通常以串联式柱塞泵作为动力单元,通过多路阀及管路系统将压力油输送给液压油缸、液压马达。不仅可以满足双泵转速的同步控制,还可以实现双泵的单独作业,分别供给不同液压执行元件动作。而在特定的工况下,则通过双泵合流功能使液压执行元件能够更快地完成相应动作。基于此,本研究提出通过设置双泵缸体转位角来抑制合流时的流量脉动幅度。

具体原理如下:利用柱塞泵周期变化的流量脉动特性,将两套转子单元在圆周方向上错开一定角度(转位角),使得双泵输出的油液在合流时,能够实现流量的峰值、谷值相互叠加,进而大幅减小合流流量的脉动率,削弱了流体噪声的激励源。

对于串联式柱塞泵的输出性能,多数学者[4-10]是通过仿真建模软件,搭建双联泵的液压系统仿真模型,展开相关研究。对于带有转位角的串联式柱塞泵,已有学者进行过探究:徐兵、张军辉等[11-13]提出了一种基于转位角的柱塞泵,并通过AMESim软件建立该泵的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转位角下的流量脉动性能,得出最优转位角的大小,之后还研究了转位角对工况的敏感性。权凌霄等[14]提出转位角降噪柱塞泵结构,7柱塞泵,转位角设为25.7°;9柱塞泵,转位角设为20°。赵国强[15]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最优转位角的大小,并利用仿真软件验证了该最优值的正确性。

综上可知,目前对于串联式柱塞泵多数是通过理论和系统仿真方法进行研究。本研究使用CFD技术,对串联泵进行模拟,然后通过对比各转位角下的输出性能得出最佳值,并验证其抑制脉动幅度的能力。

1 串联式柱塞泵结构模型与转位角设定

1.1 串联式柱塞泵结构

本研究以串联型轴向柱塞泵作为研究对象,其转子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该动力源是由两套转子单元组成,通过传动轴串联起来,并在发动机的驱动下完成吸、排油工作。

两个柱塞泵主要给各个液压执行元件提供高压油源,额定负载可达35 MPa。其柱塞个数、排量以及结构尺寸等均一致,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本研究将靠近驱动轴输入端的柱塞泵定为前泵(Front Pump,FP),靠近末端的定为后泵(Rear Pump,RP)。

表1 柱塞泵主要工作参数

1.2 转位角构型示意与设定

串联柱塞泵的转位角示意图如图2所示:保持前泵缸体不动,将后泵缸体绕Z轴顺时针转过相应的角度,即转位角的大小等于前、后缸体中心面的夹角。

图2 串联式柱塞泵转位角构型示意图

由于相邻缸体柱塞孔的夹角大小为40°,因此,本研究将双泵的转位角以5° 作为增量,设定5°,10°,15°,20°,25°,30°,35°,共计7组值,0°(无转位角)则作为对照值,进行对比分析。

无转位角与设置转位角(20°)的双泵缸体柱塞孔分布示意图如图3所示,对于无转位角构型,前、后泵缸体的柱塞孔在圆周方向完全重合,而对于20° 转位角构型,前、后泵缸体的柱塞孔相错20°。

2 串联式柱塞泵仿真模型与设置

2.1 串联式柱塞泵仿真模型

根据串联式柱塞泵的工作特点,利用建模软件对其内部流域进行提取,包括进、出口流域,配流副流域,柱塞副流域四部分,其中双泵共用进口流域,而出口流域则彼此独立。然后,通过CFD软件进行区域划分以及网格生成,并对配流区域的阻尼孔、阻尼槽进行适当加密,以确保计算精度。

通过对含有不同网格数量的模型进行预仿真,将进、出口体积流量相对误差作为评价指标,如式(1)所示,以验证模型的网格无关性,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仿真模型网格无关性验证

(1)

式中,Qinlet—— 双泵吸入的体积流量

QoutletF,QoutletR—— 前、后泵排出的体积流量

综合考虑计算资源与精度,选取第3组网格数进行后续研究,最终得到双泵的仿真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双泵流体域网格模型

2.2 仿真边界条件与模型设置

仿真模型前处理完毕后,对其进行边界条件设置。保持前、后泵的工况一致,在模拟时引入湍流与空化模块,湍流模型选取Standardk-εModel,空化模型选取Equilibrium Dissolve Gas Model。柱塞旋转1° 对应一个时间步长,总时间步长为1800,模拟精度为二阶精度,压力、速度的松弛因子设为0.3,残差收敛标准为0.1。

结合该泵实际运行工况,对其施加相应的边界条件与流动介质参数等,具体如表3所示。

2.3 流量、压力监测位置选取

为了对比各个转位角下的流量-压力特性,本研究对双泵的出口流域进行处理,在双泵排油流道出口附近设置 “T形” 测压孔流道,将二者排油流道接通,即为等效的合流流道,然后对测压孔的端面处进行压力脉动实时监测,如图5所示,测压孔孔径为4 mm。

图5 物理量监测位置与选取

对于流量,选取出口截面处的流量值作为监测的物理量,利用CFD软件的监测值数据求和功能,可以得到双泵合流时的流量脉动情况。

3 不同转位角的流量-压力特性对比分析

3.1 不同转位角的流量特性对比

不同转位角下, 双泵在一个旋转周期内的出口流量脉动曲线如图6所示。其中,横坐标为缸体的转过角度,纵坐标为体积流量值。由图6可知,双泵旋转一周均发生了9次周期性的流量脉动。每个周期中都主要包含一个峰值、谷值以及一个极大值,相邻周期之间相差40°,这是因为缸体的柱塞孔是均匀布置,每个柱塞从完成吸油再到排油需转过40°。此外,由于工况设置相同,双泵流量的峰值、谷值大小基本保持一致。

图6 各转位角下双泵出口流量曲线

无转位角时,双泵流量完全重叠,随着转位角增大,后泵的出口流量较前泵超前,超前的相位角即为转位角。这是因为设定转位角的转过方向同主轴旋转方向一致,导致后泵在初始状态就领先于前泵,输出流量因此而超前。当转位角为20°时,双泵输出流量恰好呈“峰-谷”值交互对应,此时转位角的大小为流量脉动周期值的一半,在合流时叠加抵消的效果最佳。

各个转位角构型下双泵出口的合流流量曲线,如图7所示。无转位角时,合流的峰值、谷值均为单泵的 2 倍左右,脉动幅度同单泵一致。当转位角为5° 时,此时因双泵输出流量开始出现错峰叠加效应,致使合流时的脉动幅度小于无转位角。当转位角为10° 时,合流流量脉动的幅度进一步减小,曲线的波形开始发生变化,极大值向后偏移。当转位角为15° 时,合流流量的峰值略有减缓,而谷值有所提升,其波动的规律和10° 基本类似,极大值略有提高。当转位角为20° 时,流量脉动幅度最小,双泵合流时的叠加效果达到最优,此时流量的极大值转为峰值, 导致流量脉动的频次由9升至18升。当转位角为25°,30°时,合流情况与15°相差不多。当转位角为35°时,合流的流量不具有极大值,近似于正弦波动规律,脉动的频次为9。

图7 各转位角下双泵合流曲线

合流时的流量信息如表4所示,其中均值是通过对流量时均处理而得。根据式(2)可计算得出流量脉动率δQ大小,将其列入表4中,并绘制成图8。

表4 双泵合流流量信息

图8 双泵合流流量脉动率的大小

根据图8、表4可知,双泵在设定转位角构型后,其合流流量的脉动率较无转角均有降低,且合流流量的均值处于±0.25 L/min范围之内,这表明转位角对容积效率的影响并不大。

(2)

式中,Qmax—— 流量最大值

Qmin—— 流量最小值

Qavg—— 流量时均值

随着转位角的增大,合流流量脉动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当转位角为20° 时脉动率最小,相比于无转位角构型,可降低67.08%。

3.2 不同转位角的压力特性对比

各个转位角下,测压孔流道端面处的压力脉动情况如图9所示,压力脉动的具体信息如表5所示,根据式(3)求得压力脉动率的大小,并绘制成图10。

表5 测压流道监测点处压力信息

图9 测压流道监测点处压力脉动曲线

图10 测压流道监测点处压力脉动率的大小

(3)

式中,pmax—— 压力最大值

pmin—— 压力最小值

pavg—— 压力时均值

结合图10、表5可知,双泵旋转一周,测压孔处的压力脉动呈周期变化规律,在引入转位角后,压力脉动的幅度均有不同程度衰减,同时脉动频次也随着转位角的增大而提升,当转位角为20° 时,压力脉动频次转变为18,此时监测点处的压力脉动率达到最小,相比于无转位角,降低54.93%。当转位角为35° 时,脉动频次降为9,脉动率的大小也仅次于20°。其他几个转位角的脉动频次大小不一,且脉动率的大小均高于20°。

对比分析不同转位角下的流量-压力特性,可以得到:当双泵的转位角为20°时,合流的性能达到最佳。

4 不同工况最佳转位角的输出特性对比分析

经过对双泵转位角构型的研究,得出其最佳转位角的大小为20°。而前一节内容中,仅模拟了相同边界条件下的双泵特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双泵输出的负载、流量多数情况下是不同的。接下来,本研究将模拟在最佳转位角构型下,双泵互异工况时的流量-压力特性,工况设定如表6所示。

表6 双泵模拟工况设定

4.1 不同负载下输出特性对比分析

对于无转位角以及带最佳转位角的双泵,将其运行工况设为工况1,得到输出特性如图11所示。

图11 工况1—双泵有无转位角输出特性对比

由图11可知,带有20° 转位角的双泵,其合流流量脉动以及监测点处的压力波动幅度均优于无转位角的,且由于前、后泵的负载设定不同,致使监测点处的压力大小处于二者之间。

流量、压力曲线的具体信息如表7所示,由表7中的信息可知,带有转位角的双泵在合流时,流量峰值降低30.96 L/min,谷值提升20.73 L/min,流量脉动率降低64.56%,而监测点处的压力脉动降低43.08%。

表7 工况1输出流量、压力信息

4.2 不同排量下输出特性对比分析

同样地,将运行工况设为工况2中的参数,得到输出特性如图12所示。

图12 工况2—双泵有无转位角输出特性对比

由图12可知,带有转位角构型的双泵,其合流流量以及监测点处压力的脉动幅度均低于无转位角的。设有转位角后,双泵合流流量处在较小范围内波动,有效削弱了压力脉动幅度,致使监测点处的压力峰值有所降低,谷值则有所提升。

而无转位角时,流量整体振荡的幅度较大,通过液压管路系统,容易引发异常振动。

流量、压力曲线的具体信息如表8所示,设有转位角后,双泵在合流时的流量脉动率可降低61.34%,监测点处的压力峰值可降低0.032 MPa,谷值提升0.01 MPa,压力脉动率降低52.31%。

表8 工况2输出流量、压力信息

4.3 不同负载、排量下输出特性对比分析

最后,将运行工况设为工况3中的参数,得到输出特性如图13所示。

图13 工况3—双泵有无转位角输出特性对比

由图13可知,带有转位角构型的双泵,其合流流量的脉动幅度有很大程度削减,总体呈平稳、规律性的波动。监测点处的压力波动规律与无转位角的基本相同,但振荡幅度小于无转位角构型。

流量、压力曲线的具体信息如表9所示,双泵在设置转位角后,合流的流量峰值降低29.89 L/min,谷值提升19.14 L/min,流量脉动率降低63.82%,而监测点处的压力脉动可降低36.47%,这表明通过转位角错配,可在双泵合流过程中起到脉动抑制的作用。

表9 工况3输出流量、压力信息

5 结论

针对串联型轴向柱塞泵在合流过程中,遇到的流量脉动与压力冲击抑制难题,以其双动力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了7组大小不同的转位角。通过运用流体仿真技术,对比分析了该动力源在不同转位角构型下的流量-压力特性,并得出最佳的转位角。

后续对比了带有最佳转位角与无转位角的动力源,在不同工况下的输出性能,进一步验证了设置最佳转位角构型的串联泵,能够在合流时达到抑制脉动幅度的效果。

(1) 双泵在设置转位角后,其合流流量的脉动率较无转角时均有所降低,且对容积效率影响不大。而随着转位角的增大,流量脉动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当转位角为20° 时,脉动率最小,相比于无转位角可降低67.08%,即为最佳转位角;

(2) 当双泵负载不同时,带有最佳转位角的合流流量峰值降低30.96 L/min,谷值提升20.73 L/min,脉动率降低了64.56%,压力脉动率可降低43.08%;

(3) 当双泵排量不同时,带有最佳转位角的合流流量脉动率可降低61.34%,合流处的压力峰值可降低0.032 MPa,谷值提升0.01 MPa,脉动率降低52.31%;

(4) 当双泵负载、排量均不同时,带有最佳转位角的合流流量峰值降低29.89 L/min,谷值提升了19.14 L/min,脉动率降低63.82%,而合流时的压力脉动率可降低36.47%。

猜你喜欢

谷值角为合流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基于改进幂次趋近律的滑模控制H桥逆变器的非线性行为
合流超几何函数的零点性质
上证指数运行规律模型
胰胆管合流异常合并胰腺分裂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中国成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谷值选择的系统评价
谷值V2控制Boost变换器的频域与时域特性分析
一种以双环铂为有效成分的药物检测方法
三角板拼图求角问题
深圳市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隧道分合流端交通组织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