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E教学模式”助推幼儿活动探讨
2023-08-28殷玲玲江苏丹阳界牌中心幼儿园
◇荆 霞 殷玲玲(江苏:丹阳界牌中心幼儿园)
随着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印发,科学幼小衔接及幼儿入学准备相关工作越来越受到幼儿园和小学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有效的科学活动对幼儿个体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针对大班幼儿入学准备的关键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高质量的科学活动是扎实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环节。基于此,大量关于科学活动有效组织与开展的工作思路与策略也应运而生。笔者在幼小衔接视角下,以大班科学活动“影子”为切入点,以“5E教学模式”为路径,积极探索园本化的科学活动组织模式。
一、“5E教学模式”基本内涵
“5E教学模式”闭环
“5E 教学模式”即参与、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如上图所示),最早起源于生物学科的教学,是由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开发出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主张儿童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综合国内外研究者的观点,笔者将5E 各环节做如下详细解释(如下表)。
5E各环节解释
二、“5E教学模式”助推科学活动的特点
(一)关注兴趣,渗透一日生活
“5E 教学模式”遵循“循性而动,追随儿童”这一核心理念,重视从幼儿的兴趣和探究入手,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幼儿的科学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中,根植于幼儿身边的人、事、物,是一种自然、开放、动态的微型主题科学探索。除了教师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外,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任意事件都可以成为他们探究活动的主题来源。
(二)立足体验,鼓励自主探究
区别于传统的教师主导的、灌输式的科学教育,“5E 教学模式”下的科学活动强调幼儿的活动体验,不以幼儿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掌握为唯一目标,而是注重师幼、幼幼之间的良性互动,让幼儿通过实物感知、多通道参与、交流分享等多种途径进行自主探究,引导幼儿在做中学,在探索中成长。
(三)突出过程,引导反思学习
在关注活动结果的同时更加关注活动过程,注重幼儿的愉快体验和对活动过程的回顾与理解,不将幼儿操作技术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作为评判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改善科学教育中目标指向性单一、重结果轻过程、形式内容枯燥等问题和现象,有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促进深度学习的产生。
(四)思路清晰,促进全面发展
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幼儿共同设计图文并茂的活动网络图等形式,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帮助教师梳理幼儿活动的计划和想法。引导幼儿以不同的方式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乐于思考和探索的素质,培养他们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幼儿的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三、“5E教学模式”在大班科学活动中的运用
(一)引入环节:激发探究兴趣,构建共同经验
引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在“5E 教学模式”背景下,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题来自幼儿的真实生活,从幼儿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进而生成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激发他们探究的内在兴趣和动机。
在散步和户外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影子”充满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便围绕“影子”与他们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与分享,并产生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如“影子为什么是黑色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影子有什么用?”等。教师倾听幼儿的讨论与分享,并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记录,师幼共同将问题用图文的方式呈现于教室,“影子”主题的探索活动应运而生。
在激活幼儿活动的内在兴趣后,帮助幼儿建立共同经验也是活动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教师在班级内投放了与影子相关的绘本《影子在哪里》《我的影子不见了》《影子爷爷》等,丰富幼儿的相关认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同时,教师还在科学区投放了手电筒、暗箱、透光膜等丰富的光影探究材料,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科学区进行光影游戏,这些都是幼儿建立或巩固共同经验的重要活动。
(二)探究环节:突出幼儿主体,提供“支架式”引导
这一环节强调以“幼儿为主体”,鼓励幼儿以个人的或者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教师在其中起支架式的指导作用。这一环节中幼儿探究的问题,有时是幼儿在活动中自主生成的,有时也需要教师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来。在幼儿有多种答案的情况下,教师鼓励幼儿合作探究,与同自己有相关想法的幼儿组成小组,以交流合作的方式开展实验,探究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在“影子”主题进行中,幼儿们就影子的变化进行交流分享,教师提问:“太阳下,影子多长时间发生变化呢?有规律吗?”大部分幼儿认为有规律,但对影子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普遍不太清楚,有的说十分钟变化一次,有的说一小时变化一次,当他们面临多种答案时,教师提出分组合作探究,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幼儿们自发形成了几个小组,就地取材,找到了他们的实验工具开始专注地探究起来。在三次探究过程中,幼儿们用积木对影子进行围合,数量分别为13块、11 块、15 块。在对比实验中,他们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不仅长度发生了变化,连位置和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基于幼儿们的探究经验,教师通过图片,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原来我们现在的时钟就是按照古代日晷利用光和影的结合形成的。他们在科学区利用纸盘和吸管制作了一个“小日晷”,找到一处有阳光的地方,观察吸管影子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测量了3 次,分别记录了不同时间影子的长度:7cm、5cm、4cm。
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推动进一步探究后,回归支持者的角色,在时间、材料上提供保障,如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提供支架式指导,以平行介入的方式提示幼儿。
(三)解释环节:注重交流分享,巩固构建新知
这个环节是幼儿获得新知识的关键环节。依然把握“幼儿为主”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幼儿用多种形式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经验。可以是幼儿个人进行分享,也可以是小组内先交流,再请小组代表总结阐述观点。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在探究过程中自己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新的问题,在分享和讨论中,引导幼儿连贯、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构建新的知识经验。例如:在探究结束后,教师让积木测量小组和“制作日晷”小组交流了自己的发现,并将发现用绘画和记录的方式进行表征,由小组代表一边呈现他们的表征,一边阐述自己小组在探究过程中的发现。
作为科学活动,在幼儿总结经验的同时,教师要在活动探究后给予幼儿明确且正确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既要确保科学的严谨性,也要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例如在“影子”活动中,教师在幼儿感知、探究后,向幼儿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影子形成的因素、影子大小的影响因素等基本原理,帮助幼儿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影子。
(四)迁移环节:联系已有经验,拓展知识技能
幼儿们的问题来自他们的现实生活,在“迁移(拓展)环节”,要联系幼儿的已有经验,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鼓励幼儿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于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幼儿在应用和体验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新概念,形成对知识更深更广的理解,获得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技能。
跟随幼儿的兴趣,教师在科学区新增了光影游戏,投放了手电筒、纸杯、剪刀、透明胶。在教师提供传统皮影戏的照片和视频后,他们产生了制作皮影戏的兴趣,自由分组,讨论设计作品。当确定好皮影戏主题《三只小猪》后,教师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哪些材料可以制作出漂亮的皮影?”刚开始,幼儿们提出需要白纸和油画棒,经过尝试后,发现白纸容易撕破,随后,又尝试用硬一些的卡纸,但发现卡纸不透光,只能在幕布上显示形状轮廓,不美观。经过对比、实践,他们总结出需要用透光的、牢固的、有一点硬度的材料。他们选择了用透明玻璃纸剪造型,用丙烯马克笔涂色制作皮影。在表演环节,幼儿们遇到了新的问题:“身体总是会挡住皮影怎么办?”经过自主讨论和尝试,他们迁移光影变化规律的经验,尝试蹲下表演、架高幕布两种方式,最终成功完成了精彩的表演。
在皮影戏的制作和表演中,幼儿们对光影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直观的体会,在内化经验的同时,真正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入学准备关键素质也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五)评价环节:坚持多元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5E 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而“评价环节”贯穿于“5E 教学模式”的所有环节,包括幼儿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幼儿在参与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中,再次回顾与内化经验,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师幼依托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照片视频、记录表征、角色表演等资料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评价,也借助这些材料分享交流,进而梳理和反思在主动探究过程中的发现与收获。例如请幼儿阐述自己在制作皮影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小组成员是怎样进行分工合作的?教师评价同样包括自评和他评,主要是用来检验整个活动的组织实施效果,作为下阶段活动的调整方向,例如在各环节时间的把握和对每个幼儿的关注方面是否存在不足等。
“5E 教学模式”下的幼儿园科学活动倡导以幼儿为本、遵循幼儿兴趣、关注幼儿生活经验和需要、坚持过程导向等教育理念,与科学幼小衔接精神内涵相契合,其最终目的是希望幼儿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同伴协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培养专注坚持、认真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学习品质。笔者将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继续探索组织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新模式,使科学活动在推动幼小衔接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