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音乐公选课程建设的思考

2023-08-28闫香百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文化自信

摘  要: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音乐公选课在培育学生审美素养、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认知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音乐公选课不再只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而是与文化、历史等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对学生的价值观、情感和思想进行培养,为文化自信的融入提供载体和渠道。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音乐公选课程建设的价值意蕴,指出当前音乐公选课课程建设存在着文化自信融入不足、教学手段滞后等问题,从体制机制、文化认知、感性体验三个层面提出音乐公选课程建设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音樂公选课;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J6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0-0041-04

文化自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帮助其树立文化自信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更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1]。高校的音乐公选课是面向高校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是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一部分,也是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2]。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音乐公选课的文化和育人价值有待进一步探寻,对此,高校应充分挖掘音乐公选课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上的多元价值,探索研究全新的课程建设路径,为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坚实支撑。

一、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音乐公选课程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美育教育工作

当前,美育功能已成为高校音乐公选课的重要特点之一,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审美教育等四个维度进一步阐明了美育的价值功能,强调“学校美育课程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包括音乐、美术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系统成为未来高等院校艺术课程的发展方向”,这也赋予了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新的内涵[3]。音乐是人为的情感运用及创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审美取向和身心发展,特别是对身处国际文化交流窗口和意识形态碰撞一线的大学生来说,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音乐文化的了解能帮助其塑造健康的听觉形象并增强其对美感的把控。如此,学生才能够对《茉莉花》《梁祝》《野蜂飞舞》等国内外经典音乐作品有着真切的生命感悟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认识,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厚植文化自信。

(二)促进大学生从文化认知向文化实践转变

《意见》指出,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音乐公选课的道德功能。文化自信视角下的高校音乐公选课不仅要给学生讲授不同文化下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更要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文化价值,这不仅扩大了音乐公选课的内容范围,也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能让学生立体化地感受音乐和其背后的故事,建立起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认同和对崇高道德行为的向往[4]。音乐公选课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不同音乐水平和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都能参与,通过音乐会、演奏会等形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对高尚情感的表达。

(三)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覆盖面

音乐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是文化的熏陶。基于文化自信的音乐公选课课程建设,能够实现在教学素材、教学方式和教学实践等多个环节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和价值观冲突日益频繁的现代信息社会,高校承担的文化传播职能进一步凸显,对此,音乐公选课课程建设应与时俱进,用不同时期和类型的音乐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秉持着自信的态度无畏世界文化大融合。

二、高校音乐公选课课程建设的困境归因

(一)文化自信与课程建设联系不紧密

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音乐公选课的课程建设,不能仅仅将优秀文化、民族音乐等内容简单移植到教学内容中,还要在课程导向、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各个环节充分融入文化自信。从当前高校音乐公选课课程建设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部分教师虽然能充分认识到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但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计划安排上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认识与补充,“文化”与“音乐”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割裂,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理论知识教育,培育文化自信的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没有形成基于文化自信视角的系统化教学资源,虽然教师有着较大的自主权,但在内容上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倾向,学科内、学科间的融合不足,无法发挥育人合力,导致文化自信培育阵地建设滞后。

(二)教学手段滞后

文化自信视角下音乐公选课发挥着传递理论知识、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重任,不仅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要让学生形成对文化的正确认知和感性体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音乐公选课课程建设应注重学生对音乐文化内涵和文化主体的理解。目前,音乐公选课教学手段多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对于此类开放课程来说,部分音乐教师还是以传统讲授为主,和学生互动较少,虽然会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但是课堂氛围并不是很理想[5]。这也使得学生缺乏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对其背后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长此以往,音乐公选课的文化传承价值难以实现,培育文化自信的目标更是浮于表面,无法让学生从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认同和实践。

(三)机制建设不足

一是选课机制不合理。当前大部分高校设置的音乐公共选修课程基本上以音乐基础知识课及欣赏课为主,同一门课程甚至以不同的名称出现。课程设置多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基于文化自信视角的专题音乐公选课较少。二是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部分高校针对公选课的教学督导以查阅教学档案为主,包括对学习过程留痕、考试试卷、作业等结果性材料的考察,缺少对教学过程的督导,大部分学校仅在刚开课时有督导听课,缺少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督导频率和强度与课程授课相差甚远,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在上课时的松懈。

三、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音乐公选课程的建设路径

(一)完善体制机制

一是要改善选课机制。随着国家层面对美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视,高校音乐公选课的地位得到一定提升,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文化教育和美育的重要载体。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提升对音乐公选课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和改革音乐公选课课程体系。在课程群层面,有条件的高校可开展集网络公开课、选修课、通识教育课为一体的音乐公选课程体系,适当增加创新学分、选修学分、辅修学分,鼓励学生参与。在开课层面,鼓励教师专门开设传统音乐文化、民族音乐等课程,打造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要拓展课程深度,改变传统观念中公选课“不重要”“内容浅”等观念,基于文化自信视角开设基础类、一般类和提升类三个层次的音乐公选课程,为不同学生群体提供更多的学习机會。

二是要完善监管机制。高校应根据音乐公选课教育教学新形势搭建艺术教育相关的监管机构,明确主管艺术教育的党委、常委委员。在具体实施层面,在原有的教学监管部门上增加对公选课的管理和把关,特别是对文化自信相关内容的课程做好政治性、思想性的审核。教务处应有专人负责音乐公选课的考核和常态化管理。其中,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考核应满足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管理要求,形成系统优化、功能完善、以教学为中心的,多种形式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在课程考核方面,健全平时考核、专项考核、年度考核和日常管理等相结合的跟踪机制,做好动态管理、定期更新。全程跟踪教学过程,建立健全在线教学档案,构建集督教、督学、督管为一体的督导机制,把文化自信教育落实情况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监督中,分层分级加强日常分析研判,增强在线教学管理的前瞻性、计划性、科学性。

三是探索学科融合机制。文化自信视角下音乐公选课课程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应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意见》指出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提出各高校应当深入推进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四类教育相融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也提出全国各高校应加快建设以艺术为主的必修课程和丰富的任选课[6]。在实施层面,高校可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开展联合课程建设,特别是人文类、经管类与公选课的联合课程,以项目化的形式汇集多学科教师,以文化自信为主题开展专项课程。还可以依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课程思政优秀项目申报、遴选等方式强化音乐公选课的思政育人价值。

(二)重塑文化认知

一是要更新教学理念,增强教师文化素养。教师应将“以乐育人”和“以文育人”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文化重任,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贯穿教学全过程,将音乐公选课打造成培育文化自信的突破口,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蕴含的文化自信教育价值,并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在重塑自身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文化观念。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着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与公共必修课和基础专业课相比,音乐公选课教师的自主性较大,教学内容相对灵活,范围广泛。因此,教师不仅应加强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充分汲取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养分,提升学生对优劣文化的认知能力。

二是要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教师应立足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资源,凝练本地区音乐文化特色和优势,在爱国、爱党、爱家乡方面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第一课时以红色经典作为开篇,在顺序的排列上遵循先中后外的原则。在教材的组织与编排上,可以按照主题或音乐类型进行重组,在相应主题下应加入文化价值、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充分挖掘当地特色音乐文化资源,如民歌、民乐等,增强学生与音乐公选课的现实联系,引起情感共勉,并以此为基础增强学生的生命感知、感性体验和审美情趣。

三是要做好课程导入。高校音乐公选课如何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十分关键,基于音乐公选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对象的学情分析,教师可从文化自信的视角下设计先导学案。不同地区、民族以及时代的音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包括乐器、演奏技法以及流派的差异也会让音乐呈现出不同效果。如在音乐欣赏课的第一步,通常要让学生直接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容,了解其情绪和风格,进而让学生对不同类型、风格、民族和地区的音乐作品特征有大致认识。而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音乐鉴赏课的导入就应先由鉴赏曲目的历史背景、相关人物等信息为索引,再将作品的当代价值与内涵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对作品有着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当代文化的正确认识。

(三)强化感性体验

音乐公选课具有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引导形成健康的道德理念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多重作用,而个体的主观体验是增强音乐公选课“带入感”的关键,即个体能主动地以主观感知和情绪体验去感悟历史事实,以身临其境的感受真正接受某种客观现实和价值理念[7]。文化自信视角下,要进一步强化音乐公选课的感性体验,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一,基于文化自信视角筛选情境。情境的目的是创建和还原音乐所表达的场景,但需要注意的是,音乐公选课情境必须符合教育的目的、内容,运用合理的教育理念,应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情境。一般来说,情境创设有以下四种方法:首先是布置教学环境,将音乐内容具象化。如在欣赏红色经典曲目时,可在教室布置国旗、党旗,让学生感受到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让音乐更生动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其次是利用画面进行直观表达。教师根据音乐内容选取适当的图片、视频展示,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也能在形成音乐词汇的积累、发展音乐思维等方面,起到审美情趣的引导作用;再次是用语言进行描述,通过语言组织展现音乐作品的真实场景;最后是运用故事引导,在音乐欣赏课中引入故事能够加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了解,将文化因素以故事的形式串联,在故事导入教学中,就能激活学生的兴趣点。

第二,在教学活动组织中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文化自信视角下音乐公选课教学组织的设计要注重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与专业课程有所不同的是,文化自信视角下音乐公选课的活动组织不仅包括音乐鉴赏和学习,还应有文化自信相关知识点的协调,还包括身心间的协调,即体力和脑力和综合运用,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更要注重活动中各个要素的和谐、统一,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培育文化自信的要求,是否结合音律、舞蹈、 律动、语言等方式;其次是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引导。个体对音乐的理解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社会环境、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和父母职业等因素的影响都塑造了不同的音乐理念,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还应把控整个活动流程,始终围绕培育文化自信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防止教学偏离方向;最后是活动的深度引领,音乐公选课的情景创设和活动组织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其展现的场景必然与学生设想或者现实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观察活动开展的情况,灵活调整活动内容和目标,不断提出新的方案。

第三,丰富音乐实践。文化自信的树立不能只依赖理论课堂的教授,还应关注音乐实践,特别是音乐技能以外的艺术实践。当前,各地高校已开始将思政教育融入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中,如红歌比赛、红色经典音乐剧等,但文化自信相关内容的实践不多。对此,教学部门应加强与学工、团委的联动,积极组织全校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如高雅艺术进校园、音乐文化节、民族器乐节等。以公选课为载体选拔音乐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以点带面,通过朋辈引领的形式增强音乐公选课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参考文献:

[1] 屈丽亭. “文化自信”理念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 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22.

[2] 张惠.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音乐欣赏课程探讨[J]. 艺术评鉴,2022(18):109-112.

[3] 杨时娟.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音乐美育探究[J]. 中国民族博览,2022(11):63-65.

[4] 盛聪,徐蕊. 新时代美育视野下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以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为例[J]. 中国音乐教育,2021(08):51-55.

[5] 师晶晶,高昆,王翠改,等. 文化自信发展战略下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路径研究[J]. 智库时代,2019(32):167+212.

[6] 李燕. 通识教育视域中高校音乐公选课个案调查[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7] 苏李. 音乐通识课程的育人价值意蕴及其生成[J]. 思想理论教育,2017(09):107-111.

(荐稿人:宋巧,甘肃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甘肃省2023年高校教师创新基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新建医学院校美育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23A-186)。

作者简介:闫香百(1988—),女,硕士,甘肃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