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专业与组织发展网络对中国高校教学发展网络的启示
2023-08-28杨万杰
摘 要:相较于美国高等教育专业与组织发展网络(POD),中国高校教学发展网络(CHED)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影响力较小,对中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引领作用还处在探索阶段。文章以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合法性”和“组织趋同”视角,借鉴POD的经验,为CHED发展可带来如下启示:从“单主体推动”向“三主体协作”转变,以提高组织的“合法性”,组织会员和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发展,扩大组织影响力。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范式变革,设立组织奖金奖励机制,调动组织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关键词:高校;教师发展;组织发展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0-0009-04
2013年,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台湾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共同倡议发起成立民间组织——“高校教学发展网络”(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CHED) Network,以下简称CHED)[1]。2014年12月,CHED成为“教学发展国际联盟”(ICED)组织正式成员。目前,CHED的常务理事单位共16家,理事(含常务理事)单位181家。
CHED作为中国高校教学发展的跨校合作组织,致力于增进高校教学发展机构、教学发展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交流、分享、协作、互助,推动教学发展工作的开展,追求高校教学研究与实践水平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领域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提高[2]。从组织架构、交流形式和工作内容等方面来看,CHED对中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引领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各界广泛参与的、生机勃勃的教师发展组织生态。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是相对于早期制度学派而言的。新制度学派充分肯定了组织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将组织环境区分为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两大类。技术环境,指的是从技术角度看待组织运行,即组织内部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技术系统等环境,是对组织效率的要求,技术环境使得组织会采取更为先进的模式以达到最大化原则组织生产的目的。制度环境,是指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人们认为顺理成章的社会事实。制度环境的存在要求组织遵从“合法性”机制,遵循制度理念并在实践中采取合乎逻辑的组织形式和行为[3]。
“合法性”是新制度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概念最早由马克思·韦伯提出,韦伯指出,一个组织、社团、部落或群体中都有一个权威,即“根据法律可以接受的,或者被证实是有道理的”,可以理解为“正当性”或“正统性”。韦伯表示,有三种类型的权威是合法的、可接受的:一是指个人魅力,人们基于某个个人的品质或特性而愿意追随;二是指基于传统的权威类型,如权位继承;三是指法律理性,即对已制定的规则合法性的信仰,如选举[3]。那么,制度的力量为什么能够促使组织追求来自社会的认可并且合理化自身的行为?传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分享观念和思维来维系的,社会规范是则是建立在共享观念的基础之上。玛丽·道格拉斯认为,现代社会仍然存在共享观念、思维,这些共享观念、思维约束着人的行为[3]。由于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受制度的约束,所以组织需要采用外部环境认可的做法,由此获得“合法性”。
此外,关于制度是如何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以及如何导致组织趋同的问题,理性选择和效率机制对组织趋同起到了关键作用。不同于传统社会,当代的组织趋同现象是源于组织所面临的制度环境,并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实现[3]:
一是强迫机制,不言而喻,组织必须遵守法律和法令,否则将会受到处罚。
二是模仿机制,即组织效仿同行中成功的其他组织的行为。例如环境不确定情形下,组织的最佳方案也是不确定的,通过模仿其他成功组织,可以降低由于环境不确定而产生的风险。具体来讲,模仿可以分为制度性模仿和竞争性模仿这两类。前者指模仿社会普遍认可的、顺理成章的做法,而后者仅指模仿竞争对手。
三是社会规范机制。社会规范包含共享观念和共享思维,它促使组织采取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做法,以取得“合法性”,进而获得社会认可。
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CHED的组织发展需要通过组织“合法性”的建立和向成熟的组织行为学习,以此建立运行更为有效的组织制度,并进入良性循环。
二、美国高等教育专业与组织发展网络的经验
(一)基本情况
为应对本科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高校逐步开始设立教师发展机构。美国第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心是1962年密歇根大学设立的“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1972年马萨诸塞大学艾默斯特分校成立了“大学教学改善中心”,1976年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依靠丹佛斯基金会赞助的一笔启动资金,建立起本校的教学中心——“哈佛-丹佛斯中心”,开启了美国高校教师发展专业化的新时代。1976年,一些高校和教师联合发起成立了“高等教育专业与组织发展网络”(Profess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Network in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POD)。目前,该组织已发展成为北美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致力于高校教师与教学发展的国际院校联盟[4]。进入21世纪,POD不断加强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学术引领,积极与其他组织建立互助关系,并鼓励教育培训者(Educational Developers)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5]。
POD的工作和决策依据在协作、公平和证据的基础上达到以下目的:
协作,POD致力于协作和合作,以分布式领导作为治理结构和运营的基础。共享资源和专业知识是POD组织运行的主要特征。
公平,POD努力做到透明和包容,不断努力促进公平获取和参与,消除偏见造成的系统性不平等,并支持会员推进社会正义。该组织得到会员的广泛认可,并致力于扩大会员之间和代表会员的多样性。
证据,POD致力于将实践和决策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调整和重用经过验证的方法,并进行创新以改进先前的工作。各种形式的证据,各种调查方法和理论基础被认为是有价值和必要的。
POD在2018—2023年的战略目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会员福利,为POD会员提供更好的机会和资源;提供更有用和及时的服务(集中会议、在线研讨和常态化交流),以推进组织的扩展和会员网络的发展。
引领教育发展,提高POD作为教育发展引领者的地位,塑造权威和领导力的形象,积极为教育发展领域的创新和进步做出贡献。
扩大组织能力,更新和扩大POD的组织能力,以更好地实现其目标,并提高會员福利,提升其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制定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政策以及循证做法。
(二)组织特点
POD的第一大特点体现为实体化运作。从一个虚拟组织网络“Network”发展成为一个实体化组织,让POD具备存在的“合法性”或“正统性”,造就组织的持续号召力和影响力。现阶段,POD采取委员会制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最高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各种专门委员会以及行政办公机构。POD的组织和运行依靠最高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来履行职责,由行政办公机构负责POD的日常运作。1995年,针对POD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管理需求,POD执行委员会出版发行了《POD管理手册》,手册明确规定了组织目标、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组织程序和组织成员[4]。
POD的第二大特点是会员构成多元化。该组织在会员构成上,是开放式的,允许多主体的利益共同体参与。该组织明确鼓励会员身份的多元性,不仅包括高校教师和教学发展中心的专业人员、系主任、院长、学生服务人员、学术事务管理者,也包括教育咨询人士等。POD年会的参加人员包括了高校管理者、教师、教辅人员、研究生、独立咨询师、出版商、其他高等教育组织会员等各类人士[4]。这样开放的格局,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各阶层关注和支持、共议和共举高校学习与教学发展的良好局面和氛围。
POD的第三个特点,也是为CHED所忽视的,就是与“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ness,简称SC)本科教学改革的结合。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席卷全美高校并一直持续至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范式,推动了教师主体地位的改革,促使美国大学教师培养进入“学习者时代”,即由单纯以培养“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学习”为主,以培养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为核心的教师从“讲台上的智者”转变为“身边的引导员”。这一转变掀起了一股研究“以学生为本”教学法的热潮。
POD的第四大特点是有持续的物质与荣誉激励。它专门设立了一些基金和奖励项目,以此激励教育开发人员、管理人员和大学教师积极从事和参与教师和教学发展工作。比如网络基金项目,最多可以获得 5000美元的资助,至少也能获得1000—2000美元的资助;另一个实例是“大学教师/助教教学发展实习资助”计划,该项目可为一名成员提供高达5200美元的资金支持,用于支持成员进行与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的实习工作[4]。此外,POD还设有两个奖项:“蒙格斯奖”(全称罗伯特·J·门格斯教育发展杰出研究奖),以及“POD精神奖”,以奖励那些为高校教师发展与高校教与学做出了长期杰出贡献的人士。
POD的建立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组织发展及其从业者日益专业化的标志之一,通过广泛而充分的交流平台建构,保障了组织成员可以进行广泛的观念、思维共享,强化了该组织制度的力量,也赋予了该组织行业引领者地位,有力地推动了美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三、POD对CHED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高校与教师协作推动组织“合法性”建设
从CHED和POD的对比可看出,前期CHED仅设有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等组织机构,后增设秘书处为协调联络机构,增设学术委员会为学术咨询、评议、审议和评定的学术组织,所开展的活动主要局限于每年一届的CHED年会,总体上依然以“虚拟组织网络”为主要特征,对中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影响力有限。究其原因,未取得“合法性”或“正统性”的组织与制度基础占主要地位。在中国,推动高校教师发展组织发展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高校和大学教师三个主体角色。中国高校教师发展的组织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和教师主导型两条路径,很显然CHED属于教师主导型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未得到政府和高校的全力支持。理想的高校教师发展组织应该以学术职业的核心价值为标杆,妥善处理政府与高校、政府与教师、高校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他们形成准确的角色定位和认知。因此,CHED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寻找政府、高校和教师之间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实现组织从“单主体推动”向“三主体协作”的转变。“三主体协作”需要通过政策规制、规范引导和文化培育三个方面共同进行合法性构建,政府、高校、教师三个主体,在处理相互之间的“两两”关系时,共同着眼于激发学术“活力”,聚焦这一核心目标选择相应的行动策略,从而实现正确的角色定位,共同完成各类制度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构建[6]。
(二)组织会员和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发展
POD的会员有教职人员、系主任、教育咨询者等,其会员和会员的分布多样化特征明显,因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影响力较大。CHED的会员以高校和教师为主,尚无其他高等教育相关研究机构及人员加入,影响力有限。广泛而多样的服务是POD取得广泛影响力和行业地位的另一重要原因。POD会员在组织交流平台充分学习其他机构和人员成熟思维和经验的同时,还能获得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一些教育教学的具体建议。CHED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不仅需要吸引更多的教育机构加盟,还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教学学术、教学研究、课题设计与申报、教师专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学习效果评价、Syllabus制作、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地图编制等多形式培训和研讨主题,并通过在线论坛、线下交流会等形式,实现交流研讨活动的常态化和长期化,以此来促进组织内广泛的观念、思维共享,进而增强组织的影响力,提升组织地位。此外,CHED 要尽可能地为会员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共同体氛围,使会员能够分享、交流教育心得、探讨问题解决之道,进而达到培训的作用。
(三)与SC本科教学改革的结合
如前所述,SC本科教学改革推动了教师主体地位的改革,美国高校教师培训进入“学习者时代”。CHED在年会基础上开设了前置研修班,组织具有相似教育经历、学科知识背景和共同专业兴趣的人,请他们分享学术思想,这是许多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所期望的。但从CHED所设置的工作坊内容来看,依然是以教学法、教学活动设计为主。CHED理事成员单位在本学校内所开设的培训主题和相关工作坊,BTC、BOPPPS、ISW、五星教学法等培训主题较为火热,而学习效果评价、Syllabus制作、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地图编制等系统化培训主题还未开启,高校教师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还未开始大规模地与SC改革运动相结合。对此,CHED应该大力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权威教学改革专家,引领带动组织内成员进行广泛的教学与课程改革,推动高校教师发展范式转变。不仅如此,评估教师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有效性也是CHED要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包括高校教师发展工作方法和途径的有效性的衡量,加强和促进教学学术,支持会员开展基于學术的教学实践等。
(四)设立组织奖金奖励机制
POD设立了一系列奖金,这些奖金不止面向会员也面向非会员设立,这使得POD的影响力范围进一步扩大。CHED也应该借鉴POD的做法面向会员和非会员提供奖金,为不同的群体提供资助。CHED应统筹考虑会员会费、企业赞助和论坛年会等经费的使用规划,设置多形式荣誉和物质激励制度调动会员和非会员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奖项和奖金的设立引导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和实践方向,从而带动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奖金的管理上,既要建立严格的申请机制,又要保证对教师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人员资助,还要考虑多给弱势群体一些发展的机会,最大程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从美国经验看,中国高校教师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有号召力的、可以引领行业前进的强力型实体组织,CHED无疑具有这种潜力。除组织结构相对松散、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工作理念稍显落后等问题外,CHED与高校教师发展体系之间的关系、CHED中技术环境因素的考量、CHED与各地教师发展联盟的融合等也是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高校教学发展网络官网. 高校教学发展网络[EB/OL]. (2023-02-06). https://ched.sjtu.edu.cn.
[2] 黄仪庄. 中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比较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3] 孙同全. 组织趋同现象的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解释——评介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90-92.
[4] 林杰. 致力于大学教师与教学的发展——高等教育专业与组织发展网络的构建[J]. 大学,2009(11):84-89+76.
[5] 吴薇,陈春梅. 美国高等教育专业与组织发展协会:为了教师的发展[J]. 高等理科教育,2015(01):55-61.
[6] 姜超.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荐稿人:聂岸远,山东省信阳县科教中心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简介:杨万杰(1983—),男,博士在读,香港教育大学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研究方向为政策研究、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