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德育教育策略分析

2023-08-28刘凯莉

学苑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品格德育利用

刘凯莉

(山东省邹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山东 邹平 256200)

随着文化自信这一概念的提出,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成为趋势,小学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时可以传统文化为内容设计德育课程或德育活动,利用传统文化丰富德育内容。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韵味悠长,但其中部分内容对于小学学段学生来说理解困难,例如京剧。针对这一问题,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深入分析执教班级学生的学情、学况,为学生提供与其认知发展过程相一致的德育教育过程。

一、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降低德育理论理解难度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降低德育理论理解难度。德育理论一般比较抽象,教师若直接利用言语讲解法为学生普及德育理论,很多学生将很难理解。这一方面不利于提升德育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学生对德育教学失去热情,从而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教学和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小学德育教师利用传统文化,例如历史故事、名人名言等帮助学生学习德育理论,不仅可以提升德育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还符合小学学段学生抽象思维发展不成熟这一特点。

(二)有效丰富德育教学内容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德育教学内容。班会和德育课程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德育教育不能仅依靠上述路径,而是应该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学校除了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德育教育过程,还要为学生营造德育氛围,利用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对德育课程和班会形成有效补充,还有利于提升德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令学生获得丰富有趣的德育体验。

(三)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三观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是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与三观相关的内容,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便是在阐述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三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知三观的概念和内涵,还能有效提升三观培养质量。

二、小学德育教育应用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当前基于传统文化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存在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除语文教师外的其他学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略有不足,无法灵活、恰当地利用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教育,无法很好地实现德育和智育的深度融合。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导力量,起着确定德育教学目标、设计德育教学环节和监督德育落实过程的重要作用,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强将直接影响德育教育应用传统文化的效果。

(二)传统文化应用方式比较机械

当前基于传统文化开展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传统文化应用方式比较机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德育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在应用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教育时,习惯性应用老方法、旧思路开展德育教育,德育教育过程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有些德育教师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德育教育,通过要求学生写作文、画手抄报、准备节目等方式开展德育教育,很多学生对这类活动无法提起兴趣,所以实践效果不佳,教师预期的德育教育目标很难实现。

(三)传统文化应用领域比较狭窄

当前基于传统文化开展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传统文化应用领域比较狭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德育教师比较熟悉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代文学作品等传统文化,所以在设计基于传统文化的德育教学方案时多应用上述种类传统文化,缺少对传统工艺文化、传统戏剧文化等其他传统文化的应用,导致传统文化应用领域比较狭窄,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助力作用未能全面发挥出来。

三、小学德育教育应用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基于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愿意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好好学习,发自内心地为人民服务等。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非常多的爱国英雄,留下了许多感人事迹,小学德育教师可以利用上述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小学德育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爱国英雄主题的影片,令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升华爱国主义情感。需要注意,由于小学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为学生选取爱国英雄主题影片时,优先选择动画片,尽量避免影片中出现血腥、死亡等内容。例如教师为学生播放《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航天双子星》等优秀动漫,兼顾教育性和娱乐性,令学生实现“在玩中学”。其次,小学德育教师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师利用国庆节组织学生去电影院观看主旋律电影,组织学生排演红色舞台剧;在端午节时为学生讲解屈原的事迹,令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和为烈士扫墓,令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明白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观念。

(二)基于传统文化开展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必备内容,小学德育教师需要教育学生明白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不仅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服从集体,还要自觉约束个人行为,积极为集体争光,不为集体荣誉抹黑。在德育教学中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班级,还能令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感受到集体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避免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小学德育教师应该循序渐进为学生开展集体主义教育。首先,教师利用传统文化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德育活动。教师设计小组竞赛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令学生在为小组争光的过程中融入集体,在小组获得荣誉的时刻感受到个人与集体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从而对集体主体有基本的认识。例如,教师应用传统工艺文化,组织学生开展制作版画的活动。为了降低活动难度,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大的橡皮代替模板,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图案、抠图和配置颜料,最后选出图案最精致、配色最好看的小组作品。学生在此过程受到集体主义教育的熏陶,形成在集体中团结互助的意识。其次,学校利用传统活动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德育活动。例如,学校利用中秋节、国庆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组织班级合唱比赛,要求各班级以节日精神为主题选定歌曲并组织合唱活动,在各班级合唱比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本班级的归属感,令学生形成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融入集体的意识,从而帮助教师更轻松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最后,学校积极推选优秀班级参与区、市、省级比赛,令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提升对学校和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得到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也间接得到巩固。

(三)基于传统文化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是小学阶段的德育重要内容。小学德育教师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与其他人实现和谐、融洽地相处,进而获得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小学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在传统文化中挑选出能为学生提供榜样力量的历史人物或虚拟形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交际观,实现高质量的健康成长。小学德育教师可以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弟子规》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弟子规》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秉承的利益规范,且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适用于开展小学学段的文明礼仪教育。例如,教师利用“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育学生尊重家长;利用“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尊老爱幼。需要注意,《弟子规》中尽管很多适用于开展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但由于《弟子规》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其中还包括部分糟粕思想,所以小学德育教师在利用《弟子规》开展德育教育时应该提前将《弟子规》中的糟粕内容删去,为学生提供与时代思潮相统一的德育教育内容。除《弟子规》外,小学德育教师还可以利用历史小故事为学生讲解文明礼仪规范。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利用该故事教育学生学会谦让,从而形成谦逊有礼、关爱他人的行事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学校中收获真挚的友谊,而且对学生未来的升学、求职都有巨大的帮助。

(四)基于传统文化开展民主法治教育

小学学段的民主法治教育比较浅显,教学目标比较简单。小学德育教师开展民主法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与其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内容和树立法治规则意识,一方面,学生要敬畏规则,服从管理,在规则限制内追求相对的自由;另一方面,学生要提升民主意识,即认识到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班委,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相比于普通学生,班委要具备更强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传统文化是小学民主法治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小学德育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为学生开展民主法治教育。首先,小学德育教师从历史小故事、名人名言和国学经典中寻找民主法治教育元素。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收集有关民主法治的历史故事或实际案例,然后以座谈会的形式展开交流分享。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故事或案例表达自己对民主法治的理解,有的学生利用身边真实案例强调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学生认识到违反法律法规将会受到惩罚;有的学生则利用网络中的典型警示故事为其他学生科普“不为人知”的法律知识,例如不可以骑自行车过马路等。通过座谈会,学生受益匪浅,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民主法治素养,还具备了积极举报生活中违法行为的意识。其次,小学德育教师可以利用我国传统曲艺文化开展民主法治主题情景剧表演活动,令学生在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既近距离地与我国优秀传统曲艺文化相接触,从而爱上我国传统曲艺文化,为传统曲艺文化的传承贡献新鲜血液,又在演绎情景剧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民主法治的重要性。例如,教师根据近期班级风气设计京剧表演剧本,邀请化妆师为学生化妆打扮,通过京剧的方式演绎法治情景剧。

(五)基于传统文化开展意志品格教育

由于意志品格具有稳定性,即学生一旦养成良好坚定的意志品格,则该意志品格将会伴随学生终身,所以意志品格教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意志品格教育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形成诚实谦虚、勇敢正义、开朗活泼、坚韧宽厚、惜时守信、自尊自爱、积极进取等意志品格。首先,小学德育教师可以利用历史人物形成榜样力量,引导学生自觉形成上述良好意志和高尚品格。例如,小学德育教师为学生展示具有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如坚韧不拔的诗人王勃、勇敢正义的将军狄青、闻鸡起舞的祖逖、诚实守信的词人晏殊等,教师要求学生从提供的历史人物中选取榜样,在学习生活中向榜样看齐,在向榜样学习、看齐的过程中实现高质量成长。其次,小学德育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色实践活动来开展意志品格教育。例如,教师利用端午节“划龙舟”这一传统习俗。组织学生在端午节前夕开展“旱地龙舟”活动,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5~6 人,然后为每小组分配纸壳、胶带和彩笔,要求各小组自主设计“龙舟造型”,并且为本小组设计组名和口号,待学生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旱地龙舟”活动,为胜利的小组提供奖牌、奖状或文具奖励,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最后,小学德育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开展意志品格教育,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积极的精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某一品格为主题收集相关古诗词并组织分享活动,令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受到诗词作者精神的感召和熏陶,形成优秀的意志品格。

四、结语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降低德育理论理解难度,有效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小学教师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对德育教育的支持作用,开发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德育活动,为学生带来更新颖有趣且实用的德育体验。

猜你喜欢

品格德育利用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