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活动园”栏目的应用

2023-08-28林巧静

名师在线 2023年20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栏目法治

文/林巧静

自2016 年9 月起,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投入使用。与《品德与生活(社会)》相比,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新增设一系列栏目,如“活动园”“知识窗”“阅读角”“小贴士”等。其中,“活动园”栏目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其他栏目,已然成为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活动园”栏目彰显了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具有生活性、实践性、情境性、探究性,助力教师摆脱说教形式,优化教学模式[1]。事与愿违,“活动园”栏目的应用情况不理想,存在诸多问题。解决现有问题是教师有效应用“活动园”栏目的切入点。因此,教师应认真梳理“活动园”栏目的应用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应用策略。

一、“活动园”栏目的应用问题

(一)“活动园”栏目认知片面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实践性。“活动园”栏目是该学科实践性的具体表现,能助力教师组织实践活动。但是,一些道德与法治教师将“活动园”栏目与《品德与生活(社会)》中的框题画等号,简单地将它作为教材的一部分内容。在片面认知的作用下,教师很少开展实践活动。如此,“活动园”栏目的价值无法实现。

(二)“活动园”栏目教学目标缺失

教学目标指引课堂教学。“活动园”栏目本应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但是,部分教师将关注点放在知识点上,忽视“活动园”栏目。在“活动园”栏目教学目标缺失的情况下,教师机械地应用此栏目,很少精心创设活动,最终导致“活动园”栏目价值无法实现,甚至直接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三)“活动园”栏目教学形式单一

一般情况下,一节课的教学形式应是多样的,如讲授、实践、合作等。但是,不少教师受“活动园”栏目实践性的影响,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实践。尽管学生通过体验实践活动,可以获取学习乐趣,建立相关认知,发展多样能力。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

(四)“活动园”栏目以教师评价为主

在教学评价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主体、方式具有多元化特征。“活动园”栏目的落实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多元评价机会。然而,不少教师掌控教学评价权利,审视学生活动体验情况,单向地评价学生。如此单一的教学评价难以使教师、学生全面了解教与学情况,最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活动园”栏目的应用策略

(一)深化对“活动园”栏目的认识

1.遵循课程标准要求,坚持正确导向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晰阐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指明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理念和教学思路,同时针对不同课程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导向[2]。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理清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原则等,继而迁移认知,剖析“活动园”栏目的教学理念、思路、原则等,精心设计“活动园”栏目教学活动,提高“活动园”栏目教学的有效性。

2.研读教材,二次加工“活动园”栏目

长期以来,多数道德与法治教师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教学依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他们出现了“照本宣科”的问题。《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开发教材资源,用教材教。简单地说,教师在利用《道德与法治》的同时,还要依据教学情况,二次加工教材内容。通过二次加工教材,教师不仅可以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还可以提高对教材内容的认知水平,提升专业能力。对此,教师要研读《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活动园”栏目,对“活动园”栏目进行二次加工。

例如,“互相理解”这节课重点内容是“和父母产生不愉快的原因”。孩子独立意识增强是原因之一。围绕此原因,教材“活动园”展现了李晓欣的周记,引导学生讨论“是‘我’变了,还是爸爸妈妈变化了”。一些教师直接以李晓欣的周记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在照本宣科中,学生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教师要对“活动园”内容进行二次加工。

在成长的过程中,小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在与家长相处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矛盾。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家庭生活经历,仿照李晓欣的周记内容,鼓励学生迁移生活认知,诉说自己与父母之间产生的矛盾。在诉说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产生共鸣,迫切地想知道产生矛盾的原因。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表述自己当时的想法。学生通过畅谈真实想法,可以意识到“自己想要独立”,如此了解矛盾成因。

如此加工“活动园”栏目,可以使学生积极体验教学活动,建立良好认知。同时,教师可以因此增强对“活动园”栏目的认知,践行良好的教学行为,提升专业水平。

(二)确定“活动园”栏目教学目标

细化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同时,教师通过践行良好的教学行为,可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活动园”栏目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依托,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助力。因此,教师要依据“活动园”栏目和具体教学内容,设定细致的教学目标,借此组织教学活动。

例如,“我们的公共生活”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公共生活,懂得维护每个人的利益,享受公共生活。基于此,教材安排了不同的“活动园”内容,提出了相关问题:每个人都有两个生活空间,一个是私人生活空间,一个是公共生活空间,在这两个空间,人们的言谈举止有什么不同呢?

该栏目描述了一些不文明现象。如此现象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不利于公共活动的开展。学生借助“活动园”栏目,可以了解“维护每个人的利益,可以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于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活动园”内容,细化教学目标:论述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讲述不文明现象造成的影响,了解文明参与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将以“活动园”内容为依据,引导学生畅谈不文明现象及不良影响。在谈论的过程中,学生会批判不文明现象,感受文明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会意识到“在维护每个人的利益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之后,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继续呈现其他内容或活动,助力学生强化认知。

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堂教学。学生踊跃体验课堂教学活动,建构良好认知,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如此实现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丰富“活动园”栏目教学形式

1.开展课前调查

丰富的感性资料是学生建立理性认知的支撑。现实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无处不在。在生活中进行调查,是学生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的途径[3]。教师可以研读“活动园”栏目,布置调查任务,前置课堂,驱动学生走进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夯实课堂学习基础。

例如,“应对自然灾害”这节课的“预防自然灾害”框题呈现了“活动园”主题:你有避险意识吗?

该“活动园”栏目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自然灾害及避险方法。为了使学生建立理性认知,教师结合“活动园”内容,设置前置性任务:“请大家回到家中,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不同的自然灾害及对其的应对方法。请模仿‘活动园’内容,图文结合地展现自己的调查成果”。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兴致勃勃地走进家庭生活中。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彰显个性,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查。如有学生向父母寻求帮助,了解不同的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有学生登录网站,收集、整理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调查成果。同时,教师和学生以此为基础,合作探究防御自然灾害的措施。

学生体验生活活动,获取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了一定的认知,做好了课堂学习准备。

2.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支撑。在体验教学情境时,学生会迁移已有认知,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由此强化认知[4]。“活动园”栏目中的大部分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教师可以借助“活动园”栏目,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迁移生活认知,积极体验教学活动。

例如,“选举产生班委会”中的“活动园”内容为“谈论丰富的班级活动”。在现实中,班委会成员通力合作,组织了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一些班级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活动园”中的班级活动,并联系自身经历,畅谈本班的班级活动。学生由此进入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学生受到“活动园”内容的启发,联想自身经历,描述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班级活动。在学生的不断描述下,课堂上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教师把握时机,结合“活动园”栏目内容,向学生发问:“有人说:‘有的班级活动是由班委会的某一成员组织的’,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继续回顾班级活动,给出否定的回答,并畅谈自己的感受。在不断畅谈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地意识到“班委会成员各自有各自的职责,他们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携手组织多样的班级活动”。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班委会的职责。

在“活动园”栏目的助力下,学生体验生活情境,自觉迁移生活经验,表述多样的生活活动,认真分析,建立认知。

3.组织讨论活动

讨论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体验讨论活动时,学生会彰显个性,提出不同的观点,由此碰撞出思维火花,深入探究,逐步地建立良好认知。“活动园”栏目结合具体情境,提出了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活动园”栏目,向学生提出问题,驱动学生体验讨论活动。

例如,“我们受特殊保护”这节课的“活动园”展示了相关案例,并提出了相关问题:你在家里做家务吗?你如何看待未成年人做家务这一问题?

该“活动园”重在引导学生讨论未成年人是否要做家务。在体验家庭生活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对做家务建立了不同的认知。如有的学生认为未成年人要做一些家务。有学生则认为未成年人不应该做家务。基于此,教师鼓励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观点。教师趁机将他们分为两个队伍,组织讨论活动。

学生在体验活动时,迁移生活认知和道德认知,提出不同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在不断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证据”。在这些“证据”的作用下,学生进一步地强化认知,最终达成统一认知:“未成年人享有家庭劳动的义务。在体验家庭生活的过程中,未成年人要主动履行自己的义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学生在体验讨论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交流不同的看法,做到了越辩论越明晰,建立了良好的认知,便于走进家庭生活中,自觉践行良好行为。

(四)丰富“活动园”栏目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贯穿道德与法治教学始终。同时,教学评价的主体和方式具有多样性。在应用“活动园”栏目时,教师除了对学生评价外,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例如,“我们受特殊保护”这节课上,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关注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进行互评时,学生用赏识的眼光进行观察,发现他人的良好表现,就此进行赞赏。被赞赏的小组获得满足感,激发讨论欲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三、结束语

总之,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紧抓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正确认识“活动园”栏目的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设定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形式,融入多元评价,生成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体验,助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栏目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