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教学策略
2023-08-27林永武
林永武
摘 要:在“双减”政策深入实施的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当前的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转变教学策略。只有通过这些举措的落地,才能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真正贯彻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促使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双减”背景;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一、“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情况
人的教养和素质通常与这个人受教育水平高低相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拥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教养和素质。除了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之外,人的成长环境及其在成长过程中所显露出来的性格特征也能够决定其素质高低。作为一个人能够稳定且长期发挥的基本特性,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为基础(人的神经系統、大脑、感官和运动系统)进行演变的,而这种演变又成了一个人正常发展的根本所在。在这一根本上,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方面隐藏着可能推动其向前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往往将其称之为潜能。而激发潜能,正是在减轻作业负担和成绩竞争负担之后,我国青少年学生所要实现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所在。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一贯提倡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均衡发展,而这种全面均衡发展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这就从侧面证明了素质是能够后天培养的。素质和素养相辅相成,详细来看,素质是“向他人展现自己的素养”,而素养是“自己素质的根本来源”,这二者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教育部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制订了各学习阶段的学生应该发展的家校共育体系,通过这一计划,提出了学生要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以及重要能力,并对个人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等进行了强调。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对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加之“双减”又能够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道德发展两大方面实现家校共育,更是体现了化学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单一、枯燥
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已经对高中化学教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较短的时间内高中化学教师很难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中脱离出来,长此以往,高中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热情不断降低,甚至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按时完成高中化学教师布置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任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化学比较注重探究性的学习,也就是高中学生要想切实提升自身的化学能力以及化学水平,不能仅仅凭借死记硬背。如果高中学生只是机械性地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那么学生很难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内在的动力,这样一来,高中学生就不能够对化学知识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以及体验,这对高中学生养成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说有着非常大的阻碍,会极大地降低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学习效率,难以激发高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到化学的实际学习中。
(二)教学方式一刀切
学生具有主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同的,需要进行差别化管理,做到“因材施教”。而现实的情况是,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是统一设定的,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对学生的提问统一进行解答,这样做的弊端在于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无法了解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无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严重影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对一个问题进行统一的讲解和解答,这样的教学方式与进度无法照顾到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各个阶段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导致进度快的学生的学习进程被耽误,进度慢的学生因赶进度而知识掌握得不牢固,由此便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教学质量低、教学进度不一等各种问题,不利于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双减”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开展策略
(一)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教学举措实施的关键,是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在具体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全体学生为目标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举措,尤其是针对那些对化学知识学习具有很强兴趣的学生更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确定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向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效果上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途径,以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灵活掌握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方式。这将是新课程改革标准下,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急需改进的地方。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地进行转变和更新,在提升课堂教学活跃度的同时,促使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实现提升。
(二)强化基础教学
与语文、英语这类工具性的学科相比,化学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支撑。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化学基础,只关注学生的化学成绩,从而导致学生化学基础不扎实,严重影响了后续的学习。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化学基础的重要性,创新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以基础知识教学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将“双减”理念融入其中,这样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对概念性、抽象性的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物质的分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分类思想”,促进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分类,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深刻认识到化学物质的特性。在教学中也会涉及化学元素、化学反应等相关知识,因此,在学生自主分类与探究的过程中,也就形成积极的元素观念,对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突出预习价值
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参与。高中化学内容较为复杂,包含大量化学概念、化学方程式、化学实验等,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完成所有学习内容,而且也不符合学生课堂学习的规律,课堂教学质量一般。基于“双减”的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对内容进行预习,通过提供预习资料(文本+微课)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课前学习,这样才能够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降低课堂教学负担。
以《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为例,与本知识点相关的内容比较多,既要回顾初中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又要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基础实验等内容。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微视频的预习资料,鼓励学生在课前完成基础知识预习,具体的微课内容包括:1. 温故知新,视频内容主要是溶质质量分数定义、计算公式(1分钟左右);2.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例题,定义和计算公式以视频为主(1分钟),例题以文字為主,要求学生按照预习的视频内容完成例题;3. 基本实验过程(视频),这是预习的重点,一般视频在3—5分钟,主要内容包括“计算—称重—溶解—转移—定容”,视频讲解要以具体的溶液配制为例,并做好一些简单的内容设置,在视频学习中教师也可提供配制200mL0.02mol/L的Na2CO3溶液的任务单,要求学生按照“计算—称重—溶解—转移—定容”的逻辑填写文本预习报告。课前预习采用视频+文本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预习报告内容是对学生预习结果的真实情况反馈,通过文本考核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自身的预习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强化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
(四)调整导入环节
教学导入是学科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教学中承担导趣和导学的重要职责。一般而言,为了有效建构教学导入环节,教师需要从教学导入方法的选用和具体教学流程的组织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在教学导入方法的选用方面,教师需要对常见的教学导入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各种方法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流程的组织上,教师则需要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初步设计出一个教学导入环节。
例如在进行《认识有机化合物》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就需要围绕这一课的内容进行研究,从内容出发选择导入方法,预设教学导入流程。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的重点在于有机化合物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导入法和问题导入法作为教学导入的方法。在具体导入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可以从媒体展示、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调动兴趣这几方面进行基本的设计。
(五)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很多有趣的化学现象就是生活中的实例,认真观察就会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学化学,认为化学难、不好理解、与实际相差太远,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这些现象表明,化学教学一定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不要一味地学习书本知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只有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化学教学才能顺利进行下去。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置课堂导入、课堂提问等环节,注意将事例生活化,多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时,最好不要直接开始讲知识点,而是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教师说出一种物质,让学生去猜测它的pH是多少,判断依据是什么,然后给他们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别是酸性还是碱性,如何利用它们的酸碱性为人类造福,比如可以利用食醋的酸性去除菜刀上的铁锈,用碱性药品治疗胃酸等。当教师说完这些内容后,学生的积极性能被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明白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拉近了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也会更积极地学习,有利于化学教学的开展。
(六)实施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满足了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针对性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整体效率。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分层式教学法虽然与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通之处,它们都要基于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并设置分层的学习目标,同时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深度剖析各个知识点,结合案例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重难点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教学中,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学生在选择氧化剂方面通常缺乏准确性,成绩优异的学生则对氧化还原反应中离子的变化比较感兴趣,且存在一些疑问。面对这些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师应保持耐心的态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将知识内化。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充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尤其是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学生,还需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探寻新知识的形成规律,引发他们积极思考,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有效拓展思维,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他们的灵活的解题方式,使其不断进步,获得全面提升。
每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但遇到问题时不应该逃避,而是应该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双减”背景下,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尽己所能研究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喜欢上化学,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卢梅. 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之我见[J]. 魅力中国,2020(47):302.
[2]刘新雨. 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初探[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0):773.
[3]阚常颖,刘海芳. 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1):124.
[4]邵云.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开展[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9):97.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