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23-08-27张晓然
张晓然
摘 要: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这时期的音乐教育可充分开发幼儿的潜能以及锻炼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思维发展,因此成为学前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板块。学前阶段的幼儿在性格上也普遍有活泼好动、对世界保持极强的探索欲望等特点,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注入趣味性和活动性成为提高学前阶段音乐教育质量的关键。由此,文章结合教学经验,论述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应用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性和策略。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学前教育;音乐教学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
奥尔夫教学法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教学技巧,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了趣味性和活动性。在应用过程中,奥尔夫教学法将幼儿的发展阶段和各个领域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让幼儿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其感官,以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奥尔夫教学法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技巧,而且充分考虑了学前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通过这一教学法的运用,幼儿能够充分感受到感官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幼儿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探索思路,因此教师不能过多设置放任幼儿自主活动的环节,这种“放养”式的活动方式难以保证音乐活动的有效性,无法达到对幼儿进行具体能力培养和潜能激发的目的。教师需要注意在音乐活动中加强对幼兒行为的引导和规范,保证幼儿的音乐活动是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探索和观察的,以避免活动时间的浪费,同时要及时引导以保持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这一特点促使了奥尔夫教学法的诞生。
二、奥尔夫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丰富幼儿对情境的体验
奥尔夫教学法的开展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发挥自己的感官能力,结合已经学会的动作等创设相关的情境来进行教学活动。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其肢体协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实现了对幼儿在潜能和身体素质上的开发。
奥尔夫教学法在指导幼儿创设活动情境的过程中加入了活动性的延伸,将一些趣味性教学理念渗透到活动中,在耳濡目染中实现对幼儿审美素养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能够极大地加强幼儿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对现实世界的探索热情。由幼儿兴趣主导创设的活动情境也能给幼儿带来较大的满足感,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让幼儿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加强对音乐情境的体验。
(二)培养幼儿的活动能力
在学前阶段,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身心发展有限,常规教学活动并不适用,因此,寓教于乐的活动就得以代替常规教学活动在学前阶段促进幼儿的发展。奥尔夫教学法更多是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可以在已经学会的基础动作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进行自我创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及时引导幼儿建立审美思路,在帮助幼儿进行有效的音乐活动的同时也能对幼儿的思考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幼儿形成系统的音乐创作意识和审美思维的雏形。这样既实现了对幼儿思路的系统锻炼,又促进了幼儿的实践活动能力,在潜意识中也能实现对幼儿在审美活动构建上的潜能激发,对幼儿在审美思维和审美能力上的培养起到很大的启蒙作用。
(三)帮助幼儿建立团队合作意识
发展心理学指出,幼儿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具有集群性,即幼儿会更倾向于寻找同伴或者和他人组成团体的形式进行社会活动。因此在学前教育时期开展应用奥尔夫教学法的课堂活动创新还能对这一心理特点进行充分利用。在奥尔夫教学法中虽然一部分主题能由幼儿独自完成,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主题都要求幼儿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教师妥善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创新,能够实现对幼儿在团队协作方面的锻炼。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都是培养的重点,而幼儿在该阶段心理发展有限,因此在和他人的交往或者团队行动中往往会因为沟通不善而导致人际交往和团队配合出现问题。教师在这一时期通过奥尔夫教学法的及时引导,能够帮助加强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以提高学前阶段的教育质量。
(四)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幼儿阶段是培养情感和思想的关键时期,该时期注重对幼儿在情感上的引导,以及对思维的启发,会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帮助。而奥尔夫教学法作为由感官主导的音乐活动,能让幼儿通过自己对音乐的表达来实现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可以各种方式进行创新来营造轻松欢乐的活动氛围,从而促进幼儿对情感世界的表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这一教学法的讲解吸引幼儿的兴趣,从而对幼儿的审美思维进行启发;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或者将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表达出来,从而促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将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教师可通过和幼儿建立沟通交流机制来促进幼儿的思维表达以及对问题的探索,同时对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出现的错误行为、动作,还可以朋友的身份加以纠正,并通过和幼儿的沟通来引导幼儿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三、奥尔夫教学法纠正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学创新要坚持适度原则
奥尔夫教学法旨在对幼儿的各项身体机能和思维发展进行培养,教师如果在幼儿的音乐活动中进行过多的干涉就容易造成幼儿的定向发展,违背了学前阶段对幼儿的潜能进行全面开发的开放性培养原则。因此教师在对活动形式进行创新时要注重自身在音乐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即兴性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引导幼儿自行进行学习时,如果幼儿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第一时间对幼儿进行指导,尽量以朋友的身份表达“老师和你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以此来避免教师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过多干涉而影响了幼儿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通过更注重教师在音乐活动中的适度指导来促进幼儿的成长和锻炼。
(二)教学过程要贯彻趣味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也曾指出由于幼儿在学前阶段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学前教育要注重对幼儿的连贯培养,如果仅在幼儿园实现对幼儿的教育培养,那么收效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家庭作为幼儿的“第二课堂”,也同样是对幼儿产生巨大影响的地方,因此幼儿在家庭中的教育培养也要继续开展,以实现和幼儿园教育的接轨,确保幼儿教育成果得到维持。由此,教师在对活动模式进行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首先,要定期举办家长会,通过对家长进行理念上的灌输让家长认识到奥尔夫教学法对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让家长明确家庭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来完成。其次,要加强家长对奥尔夫教学法中“趣味性”的认识,避免家长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而设计一些偏离趣味性主题的活动内容。要加强对家长在科学培养理念和奥尔夫教学法内容上的理解,可以通过由幼儿园安排一些家庭间的奥尔夫教学来实现,由家长和学生组合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让家长在实际活动中加强对奥尔夫教学法的认识,从而实现在家庭中开展音乐教育、审美教育活动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注重奥尔夫教学法在情境性上的贯彻
判断幼儿能否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不仅要以幼儿在活动结束后是否实现了音乐知识的扩展为标准,还要考虑幼儿是否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和保持高涨的热情。幼儿阶段的培养更多是对潜力的激发和思维等方面的引导,因此幼儿是否在音乐活动中做到表达思考和创新创作十分重要。而在奥尔夫教学法的创新中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在活动内容设计上进行充分的研究。奥尔夫教学法在内容设计时要利用好幼儿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要有充分的灵活性,还要注重营造一定的情境,通过加强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代入感来提升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参与热情,通过这种由幼儿主动探索的模式来实现奥尔夫教学法中对幼儿积极性的激发。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设计一个简单的情境,引导幼儿沉浸其中,继而实现对幼儿探索性的培养。
(四)做好问题设计,培养多向思维
学前教育阶段的培养标准还强调要实现对幼儿的开放式培养,贯彻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在奥尔夫教学法活动的创新设计中还要加强对幼儿在审美思维能力上的开放式培养,既不局限于对幼儿在正向审美思维能力上的培养,还要更多地鼓励幼儿的自由思维,这一点对贯彻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趣味性以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也有较大帮助。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需对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基本元素进行讲解和示范,不必完全带领幼儿进行整个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索,通过不断给出提示,比如随着节奏节拍一点一点地倾斜身体,给其他观察的幼儿提供一些思考的线索,在多次的实践和给予提示后最终由幼儿得出自己的表达方式。这种活动模式在贯彻音乐活动趣味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幼儿在审美思维能力上的激发,使得奥尔夫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五)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客观差异
由于每个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在先天遗传因素、家庭环境以及自身性格方面都存在客观差异,因此在进行奥尔夫教学法的内容设计时教师不能盲目地将幼儿视为同一群体进行整体宏观的内容编排,这种教学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幼儿的不尊重,无法保证幼儿在表现上的统一性,进而难以实现幼儿的共同进步。这种教学策略的长期实行还会导致一些能力较差的幼儿难以及时跟进活动流程而被其他幼儿排挤等一系列的衍生问题,这些最终都会对幼儿的成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时要注重将奥尔夫教学法的目标按照层次分类。这种分类方式既是对幼儿在客观差异上的尊重,也可加强幼儿在成就感和荣誉感上的体验。
例如,教师在带领幼儿对声音的分辨进行音乐活动时,可以设计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首先是通过给幼儿播放不同动物发出的声音让幼儿学会分辨,同时还能实现对这种声音的模仿练习;其次是带领幼儿学会区分噪音和正常的声音,并通过体验对噪音的不适感来掌握如何避免噪音的发出。这种正视每个幼儿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来设计不同层次目标的活动方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幼儿的共同进步,同时还能让每个层次的幼儿都有适合自己的目标可以达成,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就感,继而维持奥尔夫教学法对幼儿的吸引力。
(六)活动内容要结合幼儿生活实际
要确保奥尔夫教学法高质量地开展,就要加强奥尔夫教学法在内容上的可操作性以及和幼儿生活实际的贴合度。幼儿作为尚未具备充分生活经验的个体,如果在音乐活动中盲目地设计一些幼儿不曾了解过的陌生情境,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幼儿带来紧张感,继而影响音乐活动的开展效果。因此在音乐活动的情境编排上,要选择幼儿熟悉的且有一定认识基础的情境。例如教师在带领幼儿开展对“听音乐”的动作进行研究的音乐活动时,用纸杯电话来呈现这一情景就是幼儿最常接触和观察到的,幼儿对这一具有趣味感的情景会有较高的兴趣,继而对情境活动的沉浸感也就更深。
同时音乐活动还要注重幼儿的可操作性,例如在随着音乐做动作时,这些动作内容的简易,更方便幼儿进行表达实践,能够极大地提升幼儿在音樂活动中的体验感。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加强对音乐活动内容的研究来更好地促进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成长,使奥尔夫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阶段始终保持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小蕊.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 黄河之声,2019(13):60-61.
[2]焦健.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领域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 品位经典,2019(01):87-89.
[3]李城晖. 试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 艺术评鉴,2017(21):102-103.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