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活动
2023-08-27白晓梅
白晓梅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在小学阶段组织学科教学时,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打开教学思路,用信息技术服务课堂教学,生成教育教学的新动力。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主要分析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引入小学科学课堂,善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提高科学课教学趣味性,引领学生快乐探究科学知识。
〔关键词〕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融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20-0106-03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难度较大且具有明显实践性与探究性的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会明显地感觉到科学不同于语文、数学这些基础学科,该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展现良好的科学思维,基于生活经验展开科学探索。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教师有必要在科学教学方面加强探索。
一、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在如今的教学背景下,组织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加强教学设计,已经成为科学教师都在研究的课题,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课上引入更多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结合信息技术,教师也可以将许多常规的教学工作打造得更加完善、更加有趣。本文接下来主要探究在科学课堂上融入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小学科学教师的关注。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信息技术组织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教师能够找出很多创新的教学办法,比如在课上融入有趣的视频内容,分享更多的生活场景,引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明显提升。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领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探究知识,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降低科学知识学习难度
科学学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会遇到许多难题,小學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科学知识中,有很大一部分会成为学生未来初高中还会接触到的科学知识,而这种有难度的内容,难免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学习压力。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工作,就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探究科学知识,降低科学知识本身的难度,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培育学生探究思维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教师在组织和开展小学学科教学时,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而是要将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当成重点任务。目前,学生在科学实践方面仍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很多学生也没有展现出良好的理解素养。基于此,科学教师应加强教学研究,培育学生的探究思维,同时也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融合的实践办法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组织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教师应认真研究如何优化科学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笔者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经验,接下来将围绕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的具体方法及案例展开讨论。
(一)善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教学事业不断发展,全国中小学的课堂上大都已经拥有了多媒体设备,结合这种客观条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前引入方式。科学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讲解的很多知识,都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在初次接触许多科学理论时,会觉得枯燥难懂。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借助一些情境引入知识,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被很好地激活,教学效率也就有了保证。
例如:教学《有关光的思考》这部分知识时,科学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一段视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悉尼歌剧院前的灯光秀视频,让他们看到光影的变化,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刚刚这段视频中的光是从哪里来的?你看到了什么颜色的光?用这种方式引发学生的科学思考。教师与学生简单互动过后,引入第二个情境: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几张照片,请学生思考这些照片中的光影特点,比如白天物体是清晰的,晚上拍照物体的轮廓就没有那么清楚。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引领学生想一想:假如世界上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如果我们的面前放了一个红苹果,当我们将屋子里所有的灯全都关闭,关上门窗,房间完全黑暗的时候,我们还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吗?
简单的情境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在情境的指示下探究知识。对小学生来说,能够在科学课堂上探究科学问题,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不断引入情境,然后不断提出问题,学生沉浸在一个个情境之中,就可以产生许多有趣的思考。这不仅有利于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还可以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享受科学课堂上的学习时间。
(二)善用互联网搜集素材,引入趣味生活案例
科学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解的很多知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素材,引入有趣的生活案例。根据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科学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等设备,将日常生活中那些精彩的素材收集起来,拿到科学课堂教学上使用。
例如:我们去河海边玩耍时,经常会看到渔民在水里捕鱼。科学教师可以将这种生活案例引入科学课堂中,在教学《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给学生讲解,渔民在叉鱼的时候会刻意调整叉鱼的角度,假如直直地对着鱼的头部叉下去,很难捕到鱼,这是因为光在射入水面之后会发生变化。教师引入事先准备好的叉鱼视频,引领学生在观看视频中系统学习和深入思考。这种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源,具有非常鲜明的独特性与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思考,也可以让他们见识到科学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其应用意识。
除此之外,科学教师还可以将互联网作为搜集教学素材的宝库。平时组织科学教学工作,从日常生活中收集素材会存在局限性,所以科学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收集各种各样的教学案例。比如,科学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认识棱镜”这部分知识时,可引导学生探究“彩虹的奥秘”,科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收集网友上传到论坛或者各个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彩虹素材。运用这种方法分享案例,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又可以让科学课堂变得轻松有趣,让学生更加顺利地探究科学知识。
(三)善用信息技术资源,制作教学视频
在今天的教学背景下组织科学教学工作,科学教师应该利用好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比如,可以自己设计利用课堂资源,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轻松学习科学知识。以《制作一个潜望镜》的教学为例,科学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制作一个潜望镜,并且将制作过程录制成视频,上传到多媒体设备上直接给学生播放,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制作一个潜望镜。教师将自己制作的资源融入课堂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会发现他们比较喜欢接触动画资源,但是动画片中包含的科学道理并不全面,很多时候仍需要教师深入设计。科学教师在讲解《地球的表面》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海绵宝宝》《爱探险的朵拉》这两部动画片制作一段视频,让学生看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通过《爱探险的朵拉》这部动画片,可以找到许多新颖的地形地貌,比如弯曲的层岩、入海口的沙洲等等;通过《海绵宝宝》这部动画片教师还可以進一步带领学生探究海底的地形地貌。动画资源越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厚。所以,科学教师也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自己制作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在建构优质课堂的同时,也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利用在线学习,拓宽科学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组织线上线下联动课堂也成为科学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在线下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带领学生探究科学道理,研究科学知识,不过,很多学生在下课之后并不会自己花时间进一步研究科学知识,这也导致教师的教学往往总是事倍功半,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科学教师可在基础教学结束之后设计一些课后学习任务,其中,利用在线渠道设计在线学习任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后学习体验,也可以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地球的结构》这部分知识时,科学教师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按照地球的结构模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结构。初次学习时,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指导慢速学习。之后,教师可将制作这种模型的方式上传到班级群里,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重新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并且拍成图片上传到班级群里。这种在线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探究科学知识,教师还可以结合这种实践任务,让学生开拓探究几个有趣的问题。比如:地球内部结构是否稳定?地震的产生和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否有关系?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在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下一节课即将学习的地震知识,巧妙设计,有利于让科学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要立足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应发掘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更好地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中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深度融合,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让学生对小学科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将信息技术与科学实验活动相结合,能收到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文娟,李胜男,赖洲扬.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科技风,2023(3):136-138.
[2]杨乾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3):78-80.
[3]邹雅男.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融合策略探究[J].中小学电教,2023(3):49-51.
[4]戴江龙.小学科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3(10):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