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结构化教学 打造高质量课堂
2023-08-27王漫蒋莉
王漫 蒋莉
一、亮点与启示
1.强调运用,组合技术与对抗相结合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及“核心素养”目标的指引下,执教教师针对人教版水平二(四年级下学期)篮球的技战术、体育健康知识、裁判规则、篮球文化以及配合意识、团队意识、规则意识等知识,结合该水平段教材要求,按框架罗列出移动抛接球、四人交叉传接球、传接球+投篮组合练习、传接球+投篮组合对抗练习、传接球+投篮比赛。依据学情,选择适合的篮球教学内容,把这些内容再进行结构化重组,设计了18个课时的大单元教学计划,本次课为篮球大单元的第6课时《传接球+投篮技术组合》。教师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差异性,采用集体练习、小组练习与个人学练的教学方式,遵循“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如,在教学过程中,从准备部分的抢球游戏到熟悉球性,基本部分组织学生进行移动抛接球练习——4人交叉传接球练习——传接球+投篮组合练习及合理运用篮球运动中攻防转换练习,再到运球+传接球+投篮比赛,最后结合篮球步伐的体能练习。这种贴近篮球比赛实战的教学内容设置符合《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真正促进学生学会和理解所学的运动技能,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2.整体感知,知识与技能学练相结合
传接球+投篮技术组合这节课遵循结构化教学的理念,注重学生对运动项目的整体感知,在内容设计上涵盖了篮球运动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能”的结构化设计,摒弃唯技术论,转向真实系统化的深度学习,将篮球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学练与运用结合,帮助学生对篮球技术的进阶提升,让学生整体感知篮球运动,形成篮球思维,发展学生篮球运动能力,增强安全锻炼意识,增强团队合作,建立规则意识和正确胜负观念。同时,针对篮球运动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等内容要求进行构建,以及将与篮球运动相关联的知识、技能和运用情境进行合理搭配,促进学生对所学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的完整体验和理解。如,移动抛接球+四人交叉传接球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抬头观察行进方向,避免碰撞等安全知识;传接球+投篮组合对抗练习,导入篮球攻防对抗规则;传接球+投篮比赛中,让学生遵守竞技规则,正确看待比赛胜负,运用得分王模式,打造实战情境。
3.重视育人,技术学练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传接球+投篮技术组合课堂中教师注重“学、练、赛”,以《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引领,重视育体与育心,充分体现健身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根据传接球+投篮组合及攻防转换练习,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传接球+投篮比赛,努力促进学生个人进球,不断挑战和拼搏,着力培养学生的诚信自律、公平竞争、正确看待胜负观;能合理运用篮球运动的基本动作进行组合练习,实践运用到学练的游戏或比赛中。如,四人交叉传接球练习时,教师巡回纠错,在小组队员动作配合衔接流畅迅速到位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哇,你们小组的配合真默契”;在个别学生害怕接球从而掉球时,教师示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你提前做好准备姿势,就不会掉球啦,加油”;在学生传球到位时教师和学生击掌鼓励:“你的传球动作真漂亮”。每个细节动作教师都仔细观察、及时点评。在传接球+投篮组合练习时,教师时刻关注学生传球的准确性、接球投篮的连贯性,并及时表扬、鼓励和帮助学生。在学生投篮成功时,教师鼓励:“你真是个得分王,命中率真准”;在少部分学生投篮动作不准确时,教师语言鼓励,带领学生巩固动作要领;在学生接球后衔接投篮动作不连贯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动作,引导学生主动反思改进动作,投篮成功时,带领小组学生给予掌声;投篮组合对抗练习时,组织学生完成练习,引导优生展示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其他小组练习等,这种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技术动作。
4.突出实效,合作与分层学练相结合
传接球+投篮技术组合这节课坚持“目标统领内容”的思想,注重学科特点的延伸与拓展,不同水平的学生注重分层分组学练,因材施教,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完成相应技术动作的学习。分层分组,对课堂教学主线和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做到了“精讲多练”“边讲边练”。如,四人交叉传接球和传接球+投篮组合练习,运用有效的练习方法,分组分层传接球配合练习。根据上节课的分组,动作掌握熟练的学生站位1~4组,接球后可尝试三步上篮动作+攻防对抗动作;动作掌握还需要巩固的学生站位5~6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继续巩固四人交叉传接球和传接球+投篮组合练习;动作衔接不顺畅的学生站位7~8组,在教师的带领下继续练习。整个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强调对抗的合理、规范性,遵守规则,小组配合默契,传接到位,防守积极有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二、问题与建议
1.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设置情境教学是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之一,可以促使小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主动思考与探究学习,便于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练兴趣。本课的结构虽然较完整,但情境设置稍显欠缺。整堂课都以教师主导为主,缺乏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尝试环节,更像是训练课和军事课,而非学生主导的体育课。有效的问题刺激和学生大胆的自主尝试,可直接刺激学生对技能动作的直观理解。如,在四人交叉传接球阶段,教师可设计核心问题,四人交叉传接球的传球时机,传接球部位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大胆进行动作尝试,从而引出动作要领;传接球+投篮组合练习阶段,教师抛出动作要領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先带着问题自主体验,找准适合自己的接球距离,投篮距离,投篮方式,投篮时机等。学生自主或分组探究后,教师再做完整的动作示范与讲解,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和提炼,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与认识动作技能。
2.教学比赛应突出完整技能学习
结构化教学要求专项运动技能学习时要进行不同距离、不同难度、不同标准的运动项目的完整动作技术练习,尤其是所涉及“赛”的内容要强调完整性和生活化。但是,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中,虽然均以结构化的动作组合练习进行教学练习,但“赛”的方式较单一,缺少运、传、投结合的结构化比赛设计,课堂活动主要是以传投为主的比赛活动,缺少实战性,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篮球概念。如,在篮球的比赛活动中,虽然学生尚未完全掌握单项技术,但是具备一定的观赛、看赛的经验,了解篮球的基本玩法。因此,教师可融入运、传、投、对抗组合等方式,设置3VS3、4VS4、5VS5的简单规则比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整体验和实际运用该项技术,为后续篮球运动技能的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