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实践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2023-08-27孙江波
孙江波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颁布一年有余,小学科学教育界讨论最多的词汇莫过于“核心素养”了。在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能够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作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看来,大家行动的方向对了,且在行走的路上,是件好事儿。但科学毕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不仅以“探究实践”作为核心素养之一,还提炼出126个“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放在课程标准附录之中,其中小学有78个。这真可谓用心良苦,更是意义重大。仔细学习与体悟之,笔者更坚信:科学教师一定要在探究实践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第一,需明确“探究实践”在核心素养中的地位。从素养形成过程来看,探究实践是学生形成其他素养的主要途径;作为一种关键能力,探究实践本身也属于一种素养。“探究实践”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态度责任”三个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彼此不可分割。《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对此表述得很清晰:通过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观念、发展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劳动观念、艺术素养、人文素养,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等,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此表述很透彻,作为科学教师,对“探究实践”在核心素养中的地位须具有正确认知。
第二,要认识到科学的“可验证性”本质决定了无“探究实践”不科学。查阅科学史可知,真正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是从牛顿之后才确立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依靠纯粹的思维即可以找出所有制约宇宙的定律,不必用观测去检验。从亚里士多德到17世纪之前的自然哲学家一直坚持以纯粹的推理来获得结论,但纯粹的推理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是有“哲学”本义上的不同的。近代科学方法认为,如果一项假说获得一系列实验支持,就可以将这些实验数据用数字的方法推演出一条运算定律,而这条定律便支配了相关物理现象。这便是科学的“可验证性”。牛顿是第一个充分使用这种方法的人。他引领自然学者摆脱残余的烦琐哲学,走上科学之路。在今天的科学课上,对这种做法,我们一般用“探究實践”来涵盖,表现的便是科学的“可验证性”本质。如果大家有兴趣去了解牛顿与惠更斯就“颜色理论”假说的辩论过程,相信会有更深刻且有趣的体认。
第三,不可忽视为何要在“探究实践”中培育核心素养。心理学和教育学对学习的研究成果表明,无论是杜威的“做中学”理论,还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均强有力地证明了“探究实践”在学习中的重大作用。“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离开“探究实践”的科学学习,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读科学家传记,或与科学界(包括工程师、技术人员)的一些成功人士交流,他们回忆起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事件,与科学相关的也往往是观察、制作、实验之类的探究实践活动居多。“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此话是有科学道理的,更何况,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只有在探究实践中才能得到满足。
至此,对“探究实践”,上文有两重意思想表达:其一是,科学研究方法与探究实践关系的“方法与过程”的阐述;其二是,在此之上,要培养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态度责任同一层次的核心素养。当然,更希望追求的是,两重意思最终合而为一,这便是在“探究实践”中培育具有科学素养的“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