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取道之困与取向之思

2023-08-27董丽刘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2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思政院校

董丽 刘琛

[摘           要]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着形式之困、内容之困、效果之困;其困境之源在于教学理念的实践性失落、教学师资的原生性弱化、教学资源的低效性融合、教学保障的现实性无力;其取向之径在于完善顶层设计机制、夯实支撑保障体系,整合主体联动机制、规引育人协同体系,耦合资源共生机制、丰裕载体共频体系,创新考评多维机制、内洽立体生境体系。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取道之困;取向之思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2-0005-04

馬克思主义认为人本身是实践的,实践既创造了人,又构成了人的生活方式。可见,实践确证了人的类本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作为“成人”的课程,理应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寓思想政治理论之“教”于学生社会生活之“行”,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学生从浅层的“知”到深层的“悟”,最终到自觉地“行”,达成知行合一,进而建构现实的意义生活。2022年9月,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并明确指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构建科学规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1]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推进指明了根本遵循和前路方向。故而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为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理应进一步要求思政课教学突破思政小课堂的禁锢,勇开大门,敢走大路,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之目的。然而,深入细致考察当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发现,其实践教学困境重重,成效甚微。直面问题,剖析缘由,破解困境是众多思政教育工作者亟须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之困

(一)实践教学的形式之困:守而不创 创而不实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之困在于“守而不创”“创而不实”。一是“守而不创”。思政课实践教学面对新时代、新对象、新理念、新思想的现实要求,必须紧跟时代,不断与时俱进,用新时代的形式努力配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型“秘方”,才能为学生提供一堂堂有滋有味的“思政大餐”。然而,现实是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模式传统守旧,部分思政课教师仍然思路定势、思维定格,实践教学只是“年年人不同,处处花相似”,“配方”守旧简陋、“工艺”粗糙拙陋,致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低迷。二是“创而不实”。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价值体验是其教学的应有之举。思政课实践教学,既不可能等同于无目的的游玩参观,也不可能是简单的研学旅行,而是具备并融合了思政课理论教学的“理”和实践教学的“践”的双重特征,达成了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是其认知、认同进而内化的重要环节。但事实是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看似红红火火,实则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个别学生轻思政重专业,对思政课实践学习存在被动性、功利性和应付性,只想通过“蜻蜓点水式志愿服务”“网红打卡式游山玩水”“浮光掠影式调研报告”等方式虚与委蛇,因陋就简完成学习任务。这种“重学分轻过程、怕麻烦图省事”的实践,难以有效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体验的真正统一。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之困:杂而无核 泛而无界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之困在于“杂而无核”“泛而无界”。一是“杂而无核”。思政课程本身作为一种综合体系,纵向维度上囊括大中小学思政课,需要做好彼此之间的合理衔接,建构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横向维度上各个阶段的思政课均囊括内容明晰的多种课程,需要建构起整体性实践教学体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概览思政课教材可知,各门课程内容精彩丰富,均可设置诸多实践教学活动。但哪些内容需要设置成实践形式,哪些内容应该设置为实践教学核心,哪些内容又是实践教学主线,目前并没有达成共识,形成统一体系。各门思政课程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往往只能因为任课教师的主观随意安排而单枪匹马、各自为战,导致其在设计、开展、实施时杂而无核、盲目低效。二是困于“泛而无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广泛性,然而,这种广泛性不应发展为实践教学内容的泛化。[2]当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因为内容广泛而无整体规划,实施进程中极易造成两种后果,或是因为各门课程思政教师均认为某个部分应该开设某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致使学生重复进行着相似实践,造成形式重叠;或是因为各门课程思政教师均认为某个部分至关重要,其他课程理应涉及,便忽视对此相关内容的实践规划,造成内容遗漏。

(三)实践教学的效果之困:精而不普 普而不惠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之困困于“精而不普”“普而不惠”。一是困于“精而不普”。“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3]也只有“行得万里路”,才能最终解读好所读之“万卷书”。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体验直观、如临其境、效果优化的优势。教育部曾明确指出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属于选拔性和鼓励性教学行为,和其他课程一样,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普遍接受的教育形态,实践教学原则上应覆盖全体在校学生,而不应成为少数群体的“小灶”。[4]故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理应把全体学生纳入进去,实现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然而,现实之中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执行实施时往往限于安全、资金、人力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原因,难以做到学生全程体验或者全部参加,而精英式代表参与、阶段式体验参与,无疑是少数群体的“小灶”形式,明显窄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范围,严重桎梏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立德树人”的育人成效。二是困于“普而不惠”。增强思政课的获得感,关键之处在于有效把握和逐步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主观正向的获得感受,是主观层面上的“感受”与客观层面上的“习得”之间的互动融合过程。《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要求切实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努力使思政课“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然而,当下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而采用“放羊式实践”,虽然具备了“全员性”特征,但供给方法不对,供给角度有误,供给时效不足,导致有供给而无吸收,即使人人参与,却难保“人人受益”,学生所获甚少,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反而普而不惠。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之源

(一)源于教学理念的实践性失落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以及学生认知规律层面而言,但绝非说明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其作为补充和延伸,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观念、思想、价值的再论证与再传导,是把学校“小课堂”中分析和论证的理论问题搬到社会“大课堂”中去验证。[5]既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为。可见,二者相互充裕,共同构筑起思政课的基本形态。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深化,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持和佐证,理论教学势必沦为空谈。然而,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传统,依然是当下思政课实践教学高效开展的最大瓶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尽管能够按照各级要求开展实践教学,但重视程度不高,投入力度不大,甚至认为实践教学“劳民伤财”,仅仅是浮于概念,止于理念,致使实践教学难以落地生根;对思政课教师而言,组织实践教学费时费力,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有时还需要动用个人的社会关系联络实践基地,且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设置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机制,最后只能大而化简,简而化了,致使实践教学难以慎终承始;对学生而言,未能真正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存有偏见,认为与专业学习无关,无益于专业能力的提升,于是便敷衍了事,蒙混过关,致使实践教学难以格物致知。

(二)源于教学师资的原生性弱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教师是实践教学的指导者,一支能力匹配、规模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保障。2020年教育部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要求“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 ∶ 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然而受制于发展空间、办学层次等原生性因素,高职院校在师资引进方面长期处于弱势状态,师资严重不足,普遍导致当下思政课教师教学课时多、教学强度大,无多余精力和时间高效开展实践教学。同时,相比于课堂理论教学环境以“静”为主的特点,实践教学“动静结合”,具有教学场景动态变化、学生思维活跃亢奋等特点,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组织学等多学科知识,方能在动态的教学进程中游刃有余,兼顾实践引领人、过程把关人、结果点评人的多重角色。然而现实中思政课实践教师多由理论教师兼任,对实践教学活动的筹划、组织、实施缺乏专业性,导致其在开展过程中经常出现本领恐慌、能力焦虑,难以高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三)源于教学资源的低效性融合

所谓教学资源,指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可利用的、有利于实现其总目标的一切显性要素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资源)与隐性要素資源(管理制度、信息技术、运行机制等方面资源)的总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整合、合理化配置、高效化利用是实现其实践育人总目标的前提与基础,并决定着其实现范围和水平。然而现实之中,许多高职院校尚未把形式各异的实践教学资源充分融合,无法最大限度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其一,校内实践资源利用低效。尽管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但因大量资源归属于不同主体,而主体之间缺乏统筹协调机制,造成开展过程中或资源运用交叉重复或资源优势整合弱化。其二,校外实践资源开掘不济。校外实践资源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学生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深层理解和深度领悟。虽然高职院校采用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但长期以来,思政课的非核心地位使其一直处于“放养”状态,教师在挖掘校外实践资源方面态度懈怠,而参观档案馆、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活动早已无法满足学生发展之诉求,深度挖掘校外实践资源刻不容缓。其三,线上实践资源形式单调。融合网络技术优势,挖掘实践教学资源,乃当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直面和亟待积极探究的重要场域,然而由于线上实践教学资源乱云飞渡、繁多庞杂,思政课教师无法高效整合,运用随意,效果欠佳。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只建设了与思政课有关的网站,且没有细分资源,更新滞后,无法彰显线上实践资源的应有价值。

(四)源于教学保障的现实性无力

机制健全、体系完备是有效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障基础。其一,组织领导机制层面,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受众面最广的必修课,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明确有力的学校领导机构,造成实践教学管理缺失规范,实践教学举步维艰。其二,承担二级学院层面,缺乏具体组织协调实践教学工作的二级领导机构,虽然多数院校已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要求,对教材大纲、教学进度、学时考核等均未作出具体化规定,缺乏实操性方案。其三,经费保障机制层面,部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无法落实到位,缺乏经费管理制度。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需要与其自身教育功能匹配的相应经费保障支撑学生走出校园,深入调研。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可以按照学生总数和生均经费的数额划拨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但实际运行中却并非专款专用,经费匮乏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巨大掣肘。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取向之思

(一)完善顶层设计机制 夯实支撑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完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需要多部门统筹推进、协同合力的系统工程,应基于全校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战略高度,成立由院校党委书记领衔,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多部门参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总体规划、科学指导和有效监督[7],颁布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实践教学的有序有效开展。二是建立规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整个教学体系之中,规范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大纲,明确实践教学任务要求,提供可操作性实践教学方案。并在此基础之上制订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将实践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课程评价、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环节的重要参考依据,以勉励教师积极提升实践课教学效果。三是建立扎实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应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所、制度等方面制定关于实践教学的规范性文件,明确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强化管理责任和保障措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二)整合主体联动机制 规引育人协同体系

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结构和层次,是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应努力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有实践教学意愿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一应加强校内教师培训,打造教学梯队。在加强思政实践课教师培训方面,应聚焦实际需求,突出价值引领和能力集成,不断优化培训设计,创新培训模式,强化培训实效。同时注重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开展“集体备课、集中听课、集智评课,创新实践教学”的“三集一创”常态化教研活动,打造一支既有高端水平学科带头人引领,又有一支专业教学骨干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师梯队。二应选配校外实践导师,融汇多方力量。聘请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人才担任实践导师,建立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实践队伍,共同指导实践活动。校外实践导师是来自于各行各业的精英,长期服务于社会实践一线,其指导对学生更具鲜活感染力和强大说服力,与擅长理论教学的思政课教师相互弥合,相得益彰,共同形成育人合力。

(三)耦合资源共生机制 丰裕载体共频体系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是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性支撑,强化开掘、耦合、优化力度是提升其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耦合课堂实践资源。课堂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理解与领悟,与理论阐释的物理空间最近,可直接提升教学效果,应专设时间为学生创造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如通过“情境模拟实验室”“素质拓展实验室”等思政体验课堂,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有所得。二是耦合校园实践资源。高职院校应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校史馆、院史馆、图书馆、荣誉馆和实验室等校园文化设施或教育基地,优化校内实践资源,努力打造因地制宜的、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三是耦合社会实践资源。高职院校应按照双向受益原则,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不断拓展构建具有积极意义的一体化实践基地群,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以便促进其对理论知识的纾解、内化,不断增进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四是耦合网络实践资源。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传统”转到“现代”,由“线下”走到“线上”,由“平面”走向“立体”,是实现实践教学全覆盖的必然趋势。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应在紧跟时代热点、把握舆情脉象和熟知学生认知规律、网络行为习性等基础之上搭建,设置实践教学专题网站,建设实践教学资源数据库体系,以充分发挥网络实践教学资源优势。

(四)创新考评多维机制 内洽立体生境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在高效反馈实践教学效果的同时,为进一步开展实践教学提供遵循指导。一是考核形式应多样化。为公正、客观反映实践教学成效,应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同时应以发展的眼光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知行合一能力提升这一实质性成长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以便全面客观地反映实践教学效果。二是考核主体应多元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教师、学生、学校均应是考核主体,三方互评,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协同互升。既包括传统形式上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考核评价,也包括学校、学生对教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考核评价,还包括师生对学校教学支持、教学保障等方面的客观真实评价。三是考核反馈应及时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结果,应做到即时、实时反馈,科学高效的教学经验理应形成规范加以宣扬和推广,低效无效的教学弊端理应形成归类加以探究和优化,以不断提升实践教学之效果,达成思政课“立德树人”之目标。

参考文献:

[1]唐彩玲,文洪睿,李文荣.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五个维度”[N].山西科技报,2023-02-06(B07).

[2]司忠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追因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1):89-93.

[3]毛澤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4][5]张学礼,李晓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及育人成效提升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3):69-74.

[6]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EB/OL].(2019-03-22)[2023-01-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9n/2019_zl17/2019zl_xxgc_mtbd/201903 /t20190322_374745.html.

[7]郝保英,王涛.“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性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0):106-112.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