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的探索

2023-08-27祝超王臻赵澄澄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助理全科基地

祝超,王臻,赵澄澄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科教科,江苏南京 211500

助理全科医生主要指的是从满足基层医疗服务需求的角度出发所培养的3 年制专科医学生,在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定的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参与为期2 年的临床培训(20 个月)和基层实践培训(4 个月)。完成全程培训,通过过程考核,并通过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结业考核,考核合格可获得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书。现阶段,助理全科医生是缩小城乡医疗服务差距的重要力量,可通过扩建基层医生队伍,为医疗服务事业与时俱进给予支持。培养助理全科医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有些地区存在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欠佳的问题,出现了培养模式单一、思政课程缺位等情况。为了提升医学教育水平,探索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1 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培养基本原则

1.1 多层面齐发力原则

增强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其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这就需要依据助理全科医生发展实况、区域性助理全科医生岗位用人需求,结合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构建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培养架构,达到多层面齐发力的效果。该架构由以下几个层面构成:①知识层面[1]。助理全科医生要掌握大量医学知识,依据区域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现状与需求,有倾向性地学习临床知识、管理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②技能层面。助理全科医生必须具备诊断治疗的基本技能,如医疗基本操作、体格检查、病史采集、急救急诊、治疗决策、医学检验等,除此之外,还要具备医患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自学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健康管理技能及其他作为助理全科医生所需的能力[2]。③社会角色层面。绝大多数助理全科医生要走向基层,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指引学生强化社会责任感,还要在明确职业发展定位的前提下制订职业规划,致力于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助推者。④动机层面。为了增强助理全科医生的职业能力,需引导其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意识,提升思想站位与道德标准,确保在正确职业成就动机的驱动下学习实践,有效增强个人的职业能力[3]。

1.2 标准统一原则

助理全科医生通过接受系统的培训可提升职业能力,为了使拥有一定职业能力的助理全科医生能够扎根基层,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在临床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合力育人的背景下要统一标准,标准实施的目标为培养能做到“两个维护”、遵守法规、热爱祖国、贯彻好我党卫生工作方针、致力于为民服务、热爱医疗事业、有医德与职业责任感的人才。而全科医学是一门全面系统的学科,理论性较强,需具备临床医学相关技能及知识,具有预防保健、常见病诊疗、医患沟通及其他能力,并在实践中应用全科医学理论和诊疗思维,根据基层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切实需求制订出有综合性、可行性的个性化服务方案[4]。助理全科医生基层培训年限为2年,其中临床培训20 个月,基层实践4 个月,理论授课、职业理念和综合素质相关课程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培训基地可从实际出发自行规划培训计划。要求助理全科医生在省级备案的培养基地学习实践,其中临床基地多为区县二级综合性医院,基层实践基地多为社会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高等医学院校负责开设利于学生增强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的课程[5]。无论是基层实践,还是临床培养,都需要以提升助理全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为导向,在此基础上加大培训实际效果转化的力度,保障实践活动与医学理论高度融合,继而达到增强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1.3 需求导向原则

助理全科医生是医疗卫生队伍的组成部分,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能定向输出人才,弥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在培养助理全科医生的过程中应实施需求导向原则,为了做到这一点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解析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探析地域性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趋势、发展方向[6];②了解基层居民健康需求;③关注地域性医疗卫生服务团队建设计划、总体战略、宏观规划。在全方位解析用人需求的条件下合理制订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以年为单位设计人才培养计划,有效控制规模,保障人才供给端、基层需求端高度对接。按照需求展开人才培养活动的目的是在新时代整合利用育人资源,确保人才培养流程、方法、内容等方面有着时效性,并能成为培养职业能力过硬人才的治本之策,助推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策略向着规范化、地域化、时代化的方向发展。

2 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2.1 师资团队有待优化建设

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与师资力量关系紧密,只有教师能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临床诊疗技能,亦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且思想觉悟较高,才能引领助理全科医生增强职业能力[7]。现阶段有些地区存在临床培训基地、基层实践基地联合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出现了社区、医院师资同质化管理力度较弱的情况,这就不利于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懂技术、服务意识强的标准化师资团队,进而影响到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

2.2 培养模式单一

现阶段有些地区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单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①医教协同力度较低;②学生接触临床、社区的机会较少;③融合型教材、团队等方面发展滞后,这就会出现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培养差强人意的情况[8]。

2.3 人才培养方案过于笼统

助理全科医生需循序渐进地提升职业能力,稳扎稳打地学习理论及技能,同时积累医疗服务经验,亦可在实践中完善自主成才计划。有些培训基地存在人才培养方案较为笼统的问题,出现了育人模块有待细分、未能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等情况,这就会降低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

2.4 课程思政缺位

实践证明,有着较高思想觉悟且热爱医疗事业的助理全科医生能在基层扎根,并能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主体,这说明医学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追求会影响其职业发展,这就需要把思政内容引入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彰显课程思政的价值[9]。部分基层单位存在思政教育不足的问题,且未在育人活动中渗透有思想性、政治性的内容,造成医学生对国家医疗卫生改革要求不够了解,无法有效增强职业道德修养。

2.5 轻视评价促培

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培养活动具有计划性、综合性、时代性,只有相关培训活动不断发展,才能持续提升助理全科医生的职业能力。应避免轻视评价促培,加强关注育人效能,用射线状教育体系指引学生成才,从而及时解决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难题。

3 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3.1 临床基地、基层实践基地联合组建高质量的教师团队

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培养要加强理实一体,同时职业能力发展方向要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趋势一致,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组建一支能满足助理全科医生成才的教师团队,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10]。相较于基层实践基地的师资,临床基地的带教老师临床经验丰富,对全科医学理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还能有效地运用专业技能,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本职工作。相较于临床基地、基层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高校教师的教研水平较高,更为了解学生,教改经验丰富,擅长讲述理论知识,还能通过课程开发将新技能、新理论引入其中,助力学生全面成才。理论、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通过多年实践方可提炼出理论,理论能指导人们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基于此,为了使助理全科医生增强职业能力,从理实一体的视角切入由高校、临床基地、基层实践基地三方联动共建高质量的教师团队,确保团队内的成员可以优势互补,一同完成育人任务。为了增强教师团队的协同效应,需加大师资同质化管理的力度,其目的是增强高校、临床基地、基层实践基地育人行为的规范性,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消除多方协同育人的矛盾与纠纷,抓住重点环节制订同质化教育方案,如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培养活动设计与实施依据、师资团队组织体系及工作要求、人才培养成果考核与奖惩制度等,还要从提高同质化管理有效性的角度出发,组建管理小组,实施责任清单管理制度,确保参与育人主体行动一致、目的明确、权责清晰,在此基础上齐头并进、共同发力,有效地提升助理全科医生的职业能力。

3.2 实施“3+2”模式

在临床医学教改背景下“3+2”模式应运而生,其中“3”指的是接受三年专科教育,“2”指的是在毕业后接受两年基层培训,成人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并轨,用以提升助理全科医生的职业能力,解决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服务团队人才紧缺的问题,助推区域性医疗服务事业稳健发展[11]。

为了更好地实施“3+2”模式需做到以下几点:①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构建二元循环、三级能力递进式育人模式,其中“二元循环”指的是高校、基层实训基地不同育人环境循环,“三级能力”指的是医学综合技能、医学专项技能以及医学基础技能,依托该模式助力学生早接触临床、早参与实践、早融入社区,在模拟仿真实训环境、真实医院环境中增强职业能力[12]。②专业课程标准共建。依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特点、趋势、需求优化核心课程,凸显相关课程的地域性、实用性、时代性,在课程内深入执业资格标准,以及社区多发病、常见病等内容,增设实用护理技术、推拿、针灸、急救等内容。专业课程内容的扩充、更新是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良性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专业课程标准能把好内容筛选关,保障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专业课程建设标准相契合,凸显课程的职业性。③建设实训基地。临床基地在统筹运用各类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实训基地,基于师资团队同质化管理发挥一线医生的育人作用,合理设置临床科室,各科室由专人负责开展教学工作,完成育人任务,确保两年基层实训规范性、专业性,学生实践机会多,可积累临床经验,学习更多的技能。④共建攻关项目。高校运用自身优势申报专利、课题,助力临床医生、教师增强教科研实力,临床基地、基层实训基地、高校以提升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能力为导向孵化育人项目,如在线课程开发项目、基于VR 的虚拟情境共建项目等,进而更好地发挥“3+2”模式的育人作用[13]。

3.3 立足实际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整体设计、基层调研、校院融合的基本原则,积极组织教师、专家到社区、医院调研,搜集整理与多发病、常见病有关的信息,还要关注医院工作岗位管理章程、内部文化、岗位职责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明确学生需具备的临床技能、职业道德修养及其他综合素质,进而有倾向性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涉及“3+2”模式配套课程、能力提升模块、“五育”内容以及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集健康管理、康复、治疗、诊断、保健与预防于一体。其中,能力提升模块覆盖社会角色层面、动机层面、技能层面、知识层面,有针对性地细分课程模块,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更具细致性、规范性,以知识层面为例,涉及临床营养学、医学遗传学、社区疾病与预防、社区急症与急救等,为助理全科医生提升职业能力给予支持[14]。

3.4 在职业能力培养中渗入思政内容

职业道德属于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为了提升助理全科医生的职业能力需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思政理念,加大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法治教育的力度,使学生能具备正确价值观念,在法律法规及党政方针的要求下学习与实践,确保学生可以成为合格的助理全科医生。

3.5 注重评价职业能力培养效能并改进育人对策

为了有效地提升助理全科医生的职业能力,需用发展眼光看待育人行为,对育人方案的效能加以评价,一方面从整体着眼,聚焦知识、技能、动机、社会角色四大层面对学生成才情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从部分着眼,以职业道德、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等方面为着力点进行纵深评价,还要加强层级化评价,为分层施策提供依据,继而建成经纬纵横的评价网络,进行全方位的解析。育人目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标准等内容是否合理,客观反映教学现状,秉持扬弃态度进一步改进育人对策,达到评价促培的目的[15]。

4 结语

综上所述,助理全科医生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主力军”,需要在高校、临床基地、基层实践基地齐头并进的基础上优化育人效果,使学生能成为理论扎实、专业过硬且有道德素养的人才,通过保障人才供给端、人才需求端高效衔接,继而强化助理全科医生的职业能力。

猜你喜欢

助理全科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自在如风
助理
我的基地我的连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BEBEAUTY 助理健康生活 绽放非一般梦想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