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黄白痢的鉴别诊断与防制措施
2023-08-27赵秋红
赵秋红
(沈阳市辽中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沈阳 110200)
仔猪黄痢又被称之为仔猪大肠杆菌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剧烈的腹泻,排便颜色为黄色或黄白色,粪便呈水样,仔猪会因此在短时间内快速脱水,导致仔猪死亡。仔猪白痢又被称之为仔猪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主要症状特征为排出灰白色黏稠稀粪,整体的发病率高,死亡率较低,且对仔猪后续的身体成长发育带来严重的影响。目前,仔猪黄白痢有效的防制措施是疫苗接种预防,通过接种大肠杆菌病K88、LTB 双价基因工程活疫苗、仔猪大肠杆菌病三价灭活疫苗等疫苗,可以起到良好的防制效果。
1 病原
仔猪黄白痢的致病原是大肠杆菌。目前发现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包括多种,比如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败血性大肠杆菌等,其中仔猪黄白痢便是由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所引起。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从整体形状来看,除了呈杆状外,还有的近似球状。大肠杆菌的两端钝圆,单个或成双排列。大肠杆菌有鞭毛,无芽孢,可以运动。但一些大肠杆菌变异株,则表现为无鞭毛不运动特征。大多数的大肠杆菌无菌毛。少数的大肠杆菌菌株有荚膜。大肠杆菌是一种需氧兼性厌氧的细菌,适宜生长温度为36℃~37℃。
大肠杆菌易于培养,在普通琼脂上可以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形状为圆形,边缘整齐。菌落稍微隆起,表面光滑,整体颜色为灰色,半透明状。大肠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成的菌落颜色也有一定的变化。比如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大肠杆菌,可以生成粉红色的菌落。在美蓝琼脂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菌落颜色呈紫黑色,并带有金属光泽。
从大肠杆菌生化特性来看,该细菌可以分解多种糖醇,产酸或产气。通过甲基红生化试验,结果为阳。而VP 试验与柠檬酸盐利用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大肠杆菌最长可以存活28 天。在寒冷干燥环境下,大肠杆菌存活时间更久。大肠杆菌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为中等,采用普通的巴氏消毒法可以有效灭杀大肠杆菌。同时大肠杆菌对常规的消毒剂也比较敏感,在数分钟内能够导致大肠杆菌失活。
2 传播途径
仔猪黄白痢的传染源是带菌母猪与感染仔猪。在带菌母猪排出的粪便中,会有大量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母猪会与这些粪便接触,导致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污染自身皮肤与乳头。此时仔猪在哺乳过程中,很容易感染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而患病仔猪排出的粪便中同样含有大量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并且在与其他仔猪接触时进行传染,或者通过水、饲料以及饲养工具等途径传染健康母猪,产生新的传染源。
3 流行病学
7 天以内的仔猪对该病有着较高的易感性。在养殖生产实践中,1~3 日龄仔猪感染最为常见。7 日龄以上的仔猪发病较少。在同窝仔猪中,如果一个仔猪出现了黄痢症状,窝内90%的仔猪都会感染发病。仔猪黄痢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且因为仔猪日龄较小,因此死亡率很高,经常会出现整窝仔猪死亡情况。即使一些仔猪成功耐过存活,也会成为僵猪,失去养殖价值。
4 临床症状
感染初期,仔猪会突然发病,身体日益衰弱,一些先天体弱的仔猪会直接昏迷,并且在短时间内死亡。其他同窝仔猪会陆续发病,症状以腹泻为主。排出的粪便呈浆糊状,腥臭味明显。粪便的颜色呈乳白色、灰色或黄白色。一些仔猪还会出现拱背现象。由于长期腹泻,导致仔猪身体衰弱,活动意愿下降,身体消瘦,背毛粗糙无光,皮肤失去光泽。仔猪的食欲会出现减退或者废绝现象,身体生长发育迟缓。一些仔猪还会出现发热现象,体温在40℃~41℃。仔猪体质不同,病程长短也有所差异。体质较好的仔猪,症状持续时间仅为1 天。体质较差的仔猪,症状持续时间为7 天左右。少数仔猪病程能够达到数周以上,病程越长,仔猪死亡率越高。
5 剖检变化
通过对病死仔猪进行剖检,可以发现仔猪的胃部异常膨胀。切开仔猪的胃,可以发现内部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散发出明显的酸臭味。仔猪的胃肠道黏膜上皮出现严重的坏死,胃底部黏膜潮红,并覆盖有大量的黏液。通过对仔猪胃黏膜进行镜检,可以观察到仔猪胃黏膜细胞大量脱落。通过剖检仔猪的小肠,可以发现十二指肠异常膨胀,肠壁变薄,处于充血水肿状态。在肠腔,可以发现大量恶臭的内容物,颜色为黄色或者黄白色。一些腹泻症状比较严重的仔猪,在内容物中还可以发现血液。仔猪的肠系膜淋巴结异常肿大、充血,切开淋巴,可以发现切面多汁。剖检仔猪的肝脏,可以发现肝脏肿大不明显,质脆,在肝脏表明,分布有小的坏死性病猪。通过剖检仔猪的肺部,可以发现水肿比较明显,肺脏切面有泡沫状液体流出。
6 治疗方法
在发现猪群内出现了仔猪黄白痢疾病后,需要注重提升整体猪群的免疫力,并采取一些抗菌消炎药物,提升群体治疗效果。可用32.5%新霉素药物进行治疗,用药量为每千克猪体重用药450~500 毫克。或者采用20%氟苯尼考药物进行治疗,用药量为每千克猪体重用药500毫克。用药方法是混饲,连用3~5 天,可起到良好治疗效果。
对重症猪,用10%安普霉素进行治疗,用药量为每千克猪体重用药0.15~0.2 毫升。还可以采用10%阿米卡星药物进行治疗,用药量为每千克猪体重用药0.1~0.15 毫升。或者采用4%庆大霉素药物进行治疗,用药量为每千克猪体重用药0.05~0.1 毫升。用药方法是肌肉注射,在上述用药的基础上,还可以搭配一些中药制剂,提升治疗效果。如可以搭配杨树花口服液,每头仔猪的用药量为3~5 毫升。或者用博落回注射液进行治疗,低于10 千克体重的仔猪每次用药量为2.5~5 毫升,可以直接灌服,也可以进行注射。每天用药2 次,连用5~7 天,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为了避免仔猪出现严重的脱水或者酸中毒,还可以为仔猪口服补液盐,补充电解质,补液量为每千克仔猪40~50 毫升。同时应注意,仔猪黄白痢需要母仔同治,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治疗效用。
7 预防措施
7.1 加强饲养管理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仔猪与母猪分开饲养,采用人工哺乳方式进行饲喂。同时针对母猪产房以及仔猪活动场所,要求空气流通性好,温度适宜,环境整洁干燥。同时控制仔猪养殖密度,降低仔猪黄白痢发病概率。
7.2 加强卫生清洁管理
粪便以及被粪便、患病猪体液污染的饲料、养殖器具是重要的传染源,因此必须要加强粪便的清理,做好猪舍卫生清洁,定期进行猪舍全面消毒。在母猪生产后,可以采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乳房和乳头,减少应激。
7.3 加强疫苗接种预防
针对易感仔猪群体,可以接种大肠杆菌病K88、LTB 双价基因工程活疫苗、仔猪大肠杆菌病三价灭活疫苗等疫苗,在妊娠母猪产前20 天进行免疫注射,促使仔猪通过母乳获得被动免疫,降低发病概率。
7.4 加强药物预防
针对仔猪,可以采用土霉素进行药物预防。选择在仔猪1 日龄、3 日龄、21 日龄分别用药一次。在仔猪出生后,在吃母乳前,可以先喂其抗生素,如新霉素、安普霉素等,提升仔猪抗病能力。针对6~8 日龄的仔猪,可以进行补料开食,有利于锻炼提升仔猪的消化功能。与此同时,还可以为母猪和仔猪补充微量元素,提升母猪与仔猪的身体免疫力。
8 结语
仔猪黄白痢是猪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传染性强,致死率较高,为养殖户带来的生产损失较大。因此必须要提高对仔猪黄白痢鉴别诊断与防制的重视程度,了解仔猪黄痢与白痢的区别,落实各种预防与治疗措施,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