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人体解剖学教学探索

2023-08-27熊天吴李相能杨成竹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解剖学人体医学

熊天吴,李相能,杨成竹

云南省临沧卫生学校,云南临沧 677000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挖掘其他课程与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专业课程的“敲门砖”,既是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又与思想人文教育息息相关。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站好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医学人才立场,促进全方位德育,培养仁心仁术医学人才。

1 课程思政融入人体解剖学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1.1 从课程性质方面分析

毛主席说:“医学是建筑在解剖学基础上的”,人体解剖学具有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有利条件[1]。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专业课程的“敲门砖”,既是学习其他医学课程的基础,也是离人体生命“最近”的课程,有着重要的衔接和铺垫作用。课程实践性强、形态结构复杂,名词术语繁多(近1/3 以上的医学名词),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是其特点。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一方面能够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灌输专业知识的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路径、载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2]。可坚定学生献身医学的信心,使学生明确未来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从整体上深化人体解剖学的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关爱患者、严谨认真、科学规范的职业素养,激发学生敬业与奉献、探索与创新、责任与担当、人文与诚信等精神,使学生更加清晰、更加明确、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1.2 从学生培养方面分析

就目前的医学教学而言,学校和教师往往更重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学习,而弱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和高尚医德医风的培养。我校学生目前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各方面思想尚未成熟,学生思想觉悟参差不齐,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造成严重思想冲击,学生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影响,从而使其日后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航船偏离航向。因此,在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知识、技能、素养并重,坚定理想信念,不仅要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还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德育作用,引导并帮助学生明确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出更多既具有较高医学技术水平,又具有高尚医德医风的优秀医学人才。

1.3 从教师发展方面分析

所有教师都承担育人职责,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中,能进一步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创新水平。因为在人体解剖学课程中,充分挖掘各章节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师促进自身发展提升的过程,又是教师对医者使命、责任担当深入内化的过程。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除需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同时需要具备崇高的思想政治素质[3]。所以,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中,这是新形势新时代下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精湛的实践技能操作水平外,还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道德素养。教师需始终保持医者仁心,以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教育精神,将人体解剖学课程知识与“有温度、有深度”的育人观传递给学生。

2 课程思政融入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1 以教学内容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专业课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度钻研,挖掘人体解剖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创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水平,使思政资源和人体解剖学知识有机融合,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效果[4]。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课程本身具有融合课程思政的基础,其内蕴含着大量的思政资源。例如:在人体解剖学第一课的教学中,以生命科学馆教育基地为载体,通过“秉承生命至上 感恩无语良师”教学活动,讲述大体老师感人的生平事迹,要求学生写一句感恩的话给大体老师,向大体老师献花、默哀、致敬等“一朵花、一句话、一颗心、一堂课”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大体老师的无私与奉献,传递大爱精神,树立生命至上、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职业信念。在肺的教学中,通过讲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抗疫故事,培养学生感恩、敬畏、责任、担当精神,链接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血浆的网络资源,深化学生“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为自己 为他人”的献血理念,提高无偿献血意识。在子宫的教学中,通过“我出生时的难忘故事”分享和“我想对母亲说一句感恩的话”活动,对学生开展“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感恩母亲”的思政主题教育,穿插临床案例宫外孕,告诫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做一名自尊、自重、自爱的学生。深入挖掘人体解剖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2.2 以专业特色确定课程思政重点

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从专业岗位视角,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怀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从课程所涉专业,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激发学生责任担当、塑造学生仁心大爱,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通过引入临床典型病例,在病情分析中引入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爱伤护伤”的医学人文素养。通过介绍最新医学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创新发展成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医学魅力,涵养医学人文情怀,提升科学素质,启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融合价值塑造,教学内容体现专业特色,促进专业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2.3 以德技并修拓展课程思政内容

坚持以德树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并重的技能型卫生专门人才。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并行,丰富教学资源,拓宽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渠道,多维度扩展课程思政内容。将思政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活动,如在世界解剖学日、世界骨髓捐献日、中国器官捐献日等,举行捐献者纪念宣传活动[5]。推进临床实践,坚持以史育人,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让学生们走进社区为老人免费测量血糖、血压,进行健康咨询和宣教,和社区老人交流谈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加入志愿者行列,做好健康监测、心理疏导等工作,用自身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人文精神、大爱精神传播于校内外,激发学生医者仁心、敬业奉献、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课程思政融入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3.1 当代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体现在知识能力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完善是对当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充分提炼医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主渠道作用,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6]。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学生需要直接面对人体内部结构,心理或课堂上产生问题的概率更大,将课程思政与人体解剖学课程融合这一需求显得更加迫切,课程思政的作用也将会更加明显。此外,人体解剖学中所包含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大爱精神等都体现了医学生本身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怀,人体解剖学课程本身具有融合课程思政的基础,课程思政的引入也能使人体解剖学在教学方面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3.2 新时代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

培养具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高素质医学技能人才,是新时代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知识是会随着时代改变而革新的。医学院校应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丰富、更新人才培养内容,不仅注重对学生专业深度、知识面广度的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健康观念和人文情怀。因此,教师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扎根祖国大地、投身医学事业的信念和以患者为本的情怀,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专业课程的“敲门砖”,在其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先导性和示范性,不仅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医学并对医学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构建知识体系,还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救死扶伤的理念,为学生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夯实思想基础。因此,在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每一部分,教师都可以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7]。

3.3 人体解剖学课程育人方案的根本任务

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专业课程的“敲门砖”。一方面因人体解剖学是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主要阐述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临床联系,是临床医学、护理及相关医学专业基础入门必修课程,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和临床思维的启蒙课程,旨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也为临床技能夯实结构基础。课程有机融合人体奥秘与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渗透人文情怀,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能使学生在收获人体解剖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感悟生命的意义、提升人格之魅力。另一方面,人体解剖学理论知识抽象,理解困难,而解剖实验课时学生又会直接接触用福尔马林浸泡的实验用尸体和标本。由于具有强烈的气味导致学生对标本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从而不尊重、不珍惜尸体和标本,不利于医学生医疗意识、人文素质的养成[8]。此时教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生命文化素养及人文情怀。学生通过对此门课程的学习,联系临床,渗透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大爱精神,深刻体会生命的伟大,增强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为其日后的职业发展和思想引领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4 课程思政融入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实施措施

4.1 全程立德树人,内化课程思政思想与灵魂

4.1.1 厚植职业情怀,发挥引领作用 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专业课程的“敲门砖”,既是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入门必修课程,又是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其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医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能使学生更加坚定学医的初心,进一步明确未来学习的目标,是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起点。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注重将思想政治理论、人文素养和医学专业有机结合,紧抓人体解剖学第一课的时机,在学生直面人体的特殊时刻,教导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时刻牢记“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激发责任与担当精神,厚植职业情怀,实现人体解剖学育人功能。

4.1.2 打造育人团队,发挥育人合力 一方面加强教师育德意识与能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发挥教师在教学一线的能动作用,以师德师风引导学生全面成长,必将成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重要路径[9]。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信道先明道的要求,建立育人队伍分层培训模式,实施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青年教师导师计划、新人教学过关计划等举措,先自育再育人,着力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全面加强教师思政工作对专业发展的指导。另一方面加强人体解剖学课程实践育人功能。结合课程定位、发展简史、发展历程等,组织学生开展定期座谈交流、一分钟思政、一句话思政、人体解剖学标本识别大赛、人体解剖学绘图大赛、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丰富课程思政元素,切实保证育人质量。

4.1.3 塑造仁心大爱,激励学生成长 积极发挥不畏艰苦、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不断推进解剖学教学内涵式发展和改革创新,鼓励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争当可靠接班人。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并延伸至假期中,通过一系列如假期下乡诊疗、医疗专项实践、扶贫社会实践和防疫志愿服务等教育教学特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教学改革,践行课程育人,塑造学生仁心大爱,激励学生成长。

4.2 把握课程性质,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与功能

4.2.1 优化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按照“知识点/技能点—思政点—思政案例—思政元素交互偶联”的方式做基因式融合,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贯穿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全过程。把握人体解剖学课程性质特点,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以系统解剖学为蓝本,深入挖掘九大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的必要章节,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的关键知识整合到教学大纲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萌发学生职业归属感,全程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敬畏生命和科学严谨的职业理念。

4.2.2 提炼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元素 为了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教师需要充分挖掘人体解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开展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一系列思政教学实践,精心提炼总结出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政元素并从中选取不同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做到思政内容体现专业特色,并将思政教育融入人体解剖学课程中的每一个节点,以此发挥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作用和课程思政的德育作用。也可利用课内课外碎片化时间与学生对身边小故事和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立足小微,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带动学生主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水平。

4.2.3 设计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思政教案 设计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思政教案是保证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人体解剖学课程的重要前提,也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根本条件。因此,教师在授课前要结合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学生情况和思政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各章节思政教案,明确课程思政实施载体和思政元素融入路径,使提炼的思政元素得以充分体现,达成素质目标。

4.3 发挥特色优势,拓展课程思政空间与平台

4.3.1 多渠道拓宽课程思政路径 把特色与优势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口与切入点,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和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拓展课程思政空间与平台。整合教学资源,拓宽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渠道,让学生在课外亦能拓展思政方面的知识[10]。建立人体解剖学线上线下第二课堂,拓宽课程教育空间,课前、课中、课后以生命科学馆为依托,利用视频、图片、实体标本为载体,通过与线上精品课程、3D 可视化教学资源相结合,让学生与老师可以在线上和线下进行充分有效的互动,拓展解剖学思政教育的宽度和广度。

4.3.2 多角度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通过清明追思缅怀活动、生命科学馆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入探索。根据教学对象和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点,反映教改成果,促进专业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感恩、敬畏、责任、担当在学生中产生强烈共鸣。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润物无声,而学生的内心深处却是响彻惊雷。

4.3.3 多形式推进课程思政实践 积极拓展课程思政社会教育空间,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推进临床实践,坚持以史育人,充分嫁接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将人文情怀、大爱精神渗透于师生,传播于校内外。从多方面促进医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引导学生从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接受者转变为推广者,传递社会正能量。

4.4 创新多元机制,改进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

4.4.1 完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思政教育与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有效融合是思政教育评价的重要方面。在传统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专业成绩和实践技能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比较片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不断完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4.4.2 量化思政教育学习成果 将线上线下思政内容与课内外实践活动纳入考核,关注学生行为表现,帮助引导学生将思政教育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使思政教育成果得以体现、得以量化。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系统性学习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位置和功能,注重联系临床,将人文情怀、大爱精神渗透于师生,传播于校内外,形成德医相融的学习生态,培养有温度、有知识、有技能的优秀医学人才。

4.4.3 多元机制评价总结提升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以期得到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因此过程性评价的价值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凸显出来[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契合专业特点,以“隐性嵌入”的方式将价值引导融入教学,并将此纳入教学考核。学生采用多元化考核形式,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小组互评等全面客观体现学生学习情况,课前评价与课后评价纵向对比,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横向结合。另外,综合课外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情况,督促学生不断自我修正和提高。

5 结语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新形势下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思政教育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的重要途径[12]。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实施无痕引导,培育学生品格,促进健康成长。所以,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对医学生教育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强化教师本身所承担的育人职责和各门课程都具有的育人功能,萌发学生的职业归属感,实现“我是未来的白衣战士,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社会担当”的身份认定,树立生命至上、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职业信念。本文从课程思政融入人体解剖学教学的重要性、可行性、必要性和实施措施4个方面进行分析,坚持立德树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充分体现知识、技能、素养并重,延伸教育的深度,拓宽教学的广度,增加医学的温度,促进全方位德育,培养仁心仁术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解剖学人体医学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