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附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探讨

2023-08-27王丽琴郑晓琴周洁贞陈跃虹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科技成果

王丽琴,郑晓琴,周洁贞,陈跃虹

1.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科研处,广东珠海 519000;

2.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教育处,广东珠海 519000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成果转化则是将创新理论推向实施应用的关键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制度改革,扩大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收益权。国家层面先后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1]。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将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纳入了公立医院考核的标准中,更是将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2020 年5 月科技部等9 部门印发的《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赋予了科研人员更大的成果所有权和处置权,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热情。作为高校的附属医院,在做好医疗、教学、科研等日常工作的同时,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将研究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惠及民生、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医学科技成果的概念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了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进行的临床试验、技术准入,实现应用与推广的活动[2]。医学科研成果与一般科研成果有所不同[3],医学科技成果大多是医生、护士及技师在工作过程中,发现某些产品有缺陷,根据患者体验和个人经验进行创新、改造后形成的。这些成果(如专利)大部分是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属于职务发明,成果所有人为医院而非个人,其进行转化时需同时兼顾医院与发明人的意愿和利益。

医务人员作为科技成果的发明人和医疗产品的使用者,不仅参与前期的研发、产品对接事宜,还需参与产品的效果验证及推广,几乎参与了医学转化的全过程。医院作为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和产品上市前的验证者,其本身的风险也会比较大。此外,由于生物医药类产品或技术与人体健康紧密相连,在正式投入市场之前都需要经过漫长的研发、设计和临床验证,投资风险大,收益不确定性高,因而医学科技成果存在转化率低、转化难等特点。

2 我国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自2015 年《成果转化促进法》修订以来,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逐年递增,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及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整体成果转化活跃度大增。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 年度报告》[4],我国2019 年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项数同比增长32.3%;科研人员获得的奖励金额达到53.1 亿元,比上一年下降23.6%;与企业共同建设研发机构、转移机构和转化服务平台数量同比增长27.2%。由此可见,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虽然科研人员获得的奖励强度有所下滑,但产学研合作稳定增长,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水平均有所进步,国家激励力度逐步增强,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大幅上升,科技成果转化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率随全国总体科技成果转化率上升而有所上升,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1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2021 年我国高校总体专利产业化率仅为2.3%,其中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0%[5]。全国医疗机构的成果转化平均水平基本与全国高校的整体情况相近,但即便是医疗机构中成果转化的佼佼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其成果转化率也不足15%[6]。而与之相反的,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已连续几年处于世界第一,这说明现阶段我国医学科技成果虽然多但成果转化率仍较低。

3 影响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

3.1 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意识薄弱

根据王莹莹等[7]对上海市卫生系统人员专利成果转化政策认知度相关问卷调查及李成等[8]对16所军队医院科技成果转化认知情况的调查,大部分的医务工作者对于国家及高校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法规、制度处于不了解的状态,只有少数人有所了解,说明医院的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科技成果转化意识还很薄弱。很多医学科研人员不知道需要申请专利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保护或不知如何申请专利。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项目考核标准都是以发表论文或授权专利等作为评价依据,鲜少以成果质量及成果转化情况作为评价依据,导致科研人员在项目选择时更倾向于项目的可行性,而忽视了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科研人员最关心的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也是以项目、论文、专利为重要考核指标,使得科研人员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缺乏热情,不利于医学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

3.2 缺乏完善的成果转化制度和流程

王建峰等[9]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不合理的管理机制是影响科技工作者成果转化工作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虽然国家已经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但是政策发布到落地实施还要一段时间,落实并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红利还需要各单位通过科学具体、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保证[10]。高校附属医院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医疗机构,由于成果体量较小,已制订完善的成果转化制度、流程的单位仍然较少。没有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和通畅可行的流程作保障,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热情就很难激发。

3.3 缺少专业的人才团队

医院缺少高水平的技术转移转化队伍,不能提供成果登记、应用推广等服务,也是目前制约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重要因素[11]。作为连接科技成果和企业的纽带,专业的技术经理人团队是促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力量。但是技术经理人作为一个新兴职业,原本人才就比较匮乏,而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编制有限,很难有专职的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同时医学专业由于其本身专业性较强,对技术转移团队的要求更高,更难有相应的成果转化人才。

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没有对从事成果转化的科研管理人员和技术转移人员的激励措施,该类工作人员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大部分的医学科研成果都是靠研究者自己联系企业实现转移、转化,效率低且转化效果欠佳。

3.4 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支持不足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研究者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而这笔资金研究者往往难以承担。我国政府及单位在此过程中的投入比例也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12],且传统的科研项目经费并未预留成果转化部分的经费。在缺少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研究者往往很难将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和技术就绪度得不到保障,限制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效率,部分成果还会因无经费维持而没来得及转化就面临失效。

3.5 缺少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根据邓媚等[13]对广东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分析,高质量可转化成果供给不足,是制约成果转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在医学科研方面都存在原创性不足、应用性欠佳等问题,科研人员大都关注于基础研究及学术热点,缺乏自主创新,缺少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另外,不论是医疗器械还是药物,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而我国医学科研人员本身能力有限且平时临床工作繁忙,很难有精力将其科研成果深入、完善以适应市场需求,导致科技成果成熟度不够,可以转化或者值得转化的不多,高价值专利更是寥寥无几。同时由于我国医学科技成果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医疗设备制造业不发达,尚停留在低端、低价值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生产方面,能够承接高端医学科研研究成果的单位也较少[14]。

4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措施

4.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意识

医院作为医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最终的应用者,在医药科研成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5]。作为高校附属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对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增强科研人员转化意识十分重要。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设置专栏、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外派学习等形式,促进科研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流程的了解,使成果转化的意识深入人心。使科技工作者树立“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让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列为常态化工作。同时,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避免因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而错失成果登记的先机及被他人利用。

4.2 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疏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流程

制度建设是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基础,只有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建立了完善的成果转化流程,才能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才能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成果转化动力。张敏等[16]发现通过适宜的科技奖励机制可以有效提高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有效促进医学专利的成功转化。章熙春等[17]通过研究国外先进经验、分析国内现状,提出只有建立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也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如“华西九条”),实现了成果转化工作的快速提升。高校附属医院可以在符合高校相关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果转化激励制度,加大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人员的获益及成果转化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中的比重,激发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提升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让科研工作者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创造有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上来。

4.3 建立专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团队,加强与市场的联通互动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离不开专业的成果转化人才。高校附属医院要想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突破,建立由主管院领导牵头的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和团队必不可少。但医学科研成果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培养对口专业的技术经理人周期较长,短期内恐无法有效促进单位成果转化工作。

因此,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利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及技术转移服务等第三方专业类科技服务机构,实现科技成果信息的双向沟通,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如广东省成立的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就为企业和高校的技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作为高校的附属医院,医院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平台来提升本院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如中山大学就有自己专门的成果转化团队和固定合作的成果转化公司,在为本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支撑的同时还为科技工作者节省了很多的精力。

4.4 增加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降低专利失效率

科技成果的培育、转化离不开资本的支持,科研人员作为一个单独个体,难以承担巨额的科研成果培育和转化费用,而高校或附属医院作为机构可以通过设立成果转化基金的方式,对一些有潜力但尚有欠缺的项目成果给予支持,帮助科研人员完善成果的技术就绪度,从而促成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也可以通过创立专项基金的方式,帮助有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完善、深入,同时保障一些有价值但还未进行转化的专利不至于因为失效而失去成果转化的机会[18]。

4.5 加强科技成果评估,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

针对目前我国专利多而转化率低的现状,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21 年3 月发布了《关于规范申请专利行为的办法》,要求减少非正常申请专利的行为。这是国家首次通过正式文件对专利申请做出规范,同时也说明目前缺的不是专利,而是高质量的专利。因此,如何提升申请专利的质量,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由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及科技部联合发文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1 号),就明确的指出高校应当加快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通过评估来切实提高专利申请质量。加强专利评估可以从源头上对专利申请质量进行把关,为后续的运营转化工作奠定基础。高校附属医院的科研管理也应建立相应的科技成果评估机制,在医务科技工作者申报专利时就对专利的创新性、实用性等进行把关,减少低价值专利的申请,集中精力管理、优化高质量专利,切实提高本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水平。

4.6 做好科技成果风险防控,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在做好政策激励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内部控制体系,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风险防控也至关重要[19]。医院的专利大都属于职务发明专利,专利权人是医院,如果没有做好风险管控很容易被扣上侵吞国有资产的帽子。因此,在流程、制度上引导科研人员主动、及时地向医院与高校进行职务科技成果披露,提高科研人员从事创新创业的法律风险意识,也是医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的重要工作。唯有事前将风险了解清楚,才能避免在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出现违规、违法的情况,才能让科研人员更加放心地进行科研创新活动。

综上所述,高校附属医院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成果转化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完善的激励制度和成果登记、转化流程是激发临床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热情的基本保障,专业的转化服务团队和成熟的第三方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是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应用的重要力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成果评估是提升科技成果质量的重要举措,事前进行风险防控则是免除科研人员后顾之忧的关键。只有多措并举,切实提高医务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意愿,提高科研成果质量,才能不断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和转化率。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科技成果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