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病理学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

2023-08-27朱德为姜楠郭一雲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病理学医学生标本

朱德为,姜楠,郭一雲

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二医院病理科,湖南衡阳 421200;

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二医院检验科,湖南衡阳 421200

病理学作为阐述疾病发展规律的课程,是连接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拥有“医学之本”之称,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可直接影响医学生后续学习的效果。在传统医学病理学课程中,教师主要借助病理标本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阶段,面临标本学习不变与标本过少等情况,影响教学效果。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缓解了传统医学病理学的问题,可有效开展医学病理学的教学工作,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提高病理学知识教学的生动性,有效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病理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拓展,改善学生病理学知识的学习效果,有助于提升病理学教学效率,并且实现医学病理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对此,本文将对信息技术在医学病理学中的应用价值、要点以及实例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医学病理学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策略,通过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法等有效开展病理学的学科教学工作,把握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医学病理学的教学方向与流程,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价值实现。

1 医学病理学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1.1 打破病理标本局限,提升课程生动性

医学病理学作为医学基础课程,承担着承上启下的衔接责任,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医学病理学知识内容的抽象性更高,且具有涉猎广泛的特点,部分医学生在学习疾病发病机制时,面临较多困难,再加之病理标本受限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医学病理学的教学成效不足。而信息技术的融入,能够提升病理学课程的直观明了度与生动性,实现知识领会度的提升,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1-2]。

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例,传统医学病理学教学模式,难以生动呈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与发病机制,信息技术的融入,使病理学教师能够以视频形式直观呈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让学生直观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打破病理标本的局限性,实现发病机制、病因以及病理变化等知识要点呈现生动性的提升,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内容的理解度[3-5]。

1.2 延伸病理教学课堂,拓展学生学习路径

在传统医学病理教学课程中,教师常用病理标本主要包含切片标本与大体标本两类,由于生物组织具有易腐败的特性,标本多保存于福尔马林溶液中,对学生肉眼观察能力具有较高要求,且受观察时限的影响,部分医学生难以充分理解病理标本所涉及的病理学知识,影响学习效果。而信息技术的引入,打破了病理标本的呈现形式,学生可借助信息化病理学习平台,随时随地观察“病理标本”,获知医学病理学知识信息,实现学习路径的延伸,提高学习效果。

以“心瓣膜病”为例,在该课程中,涉及“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狭窄”“主动脉关闭不全”等内容,在传统病理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受标本不全等因素影响,难以在课堂上生动呈现各病理的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学生难以全面详尽地把握课程知识内容。而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师可将“心瓣膜病”的重要课程数据,上传至线上信息平台,为医学生巩固学习提供路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借助网络进入线上互动平台远程观察病理标本,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

2 医学病理学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点

2.1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虚拟仿真技术作为先进医疗技术之一,在医疗信息化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度逐渐提升,有效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课程内容丰富性不足、资源匮乏以及安全性不足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采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组织医学病理教学时,应当注意:①实践性。教师需组织学生亲身观察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呈现的内容,予以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引导学生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展开操作,获知病理学知识,提升操作能力,保证平台应用效果。②多元性。一般而言,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包含画面、声乐等多重元素,教师灵活选用各项元素丰富虚拟环境内容,增强视觉体验,实现教学效果提升[6-9]。

以“性传播性疾病”为例,在该课程中,涉及“尖锐湿疣”“淋病”以及“梅毒”等内容,在展开实验教学时,教师需对病人活体组织展开解剖、涂片以及染色等操作,具有传染风险。针对于此,教师可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展开实验活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解剖、涂片、染色以及观察等活动,不仅能够保障实验操作安全性,还能让学生集中观察“尖锐湿疣”“淋病”以及“梅毒”的实验操作,深度了解各类性传播性疾病的病理变化与病理机制,丰富医学生知识架构。

2.2 数字化病理标本库

在传统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面临病理标本缺乏与使用受限等问题,而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病理标本库,能够有效缓解病理标本缺乏与使用受限等问题。对此,在落实基于信息技术的医学病理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注意数字化病理标本库的建立,借助全自动化数字扫描技术与三维扫描建模技术,采集高质量、高分辨率的病理标本图片,再通过自动拼接的方式,生成高清数字切片,所形成的数据库能够清晰呈现细胞细节与病变特点,为学生远程学习搭建平台,为医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提供路径。

以“消化系统肿瘤”为例,该课程中,涉及“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以及“胰腺癌”等内容。在教授该课程时,教师可构建针对于“消化系统肿瘤”的数字化标本库,集中呈现“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以及“胰腺癌”的数字化标本。在课中活动中,教师可着重讲授单一内容的病理观察流程,拆解“食管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提升医学生了解病理的学习流程。在课后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数字化病理标本库,对“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以及“胰腺癌”的数字化标本进行观察,并以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为思维导向,汇总成文字内容,形成“消化系统肿瘤”病理知识的思维架构。

3 医学病理学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在展开基于信息技术的医学病理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新型信息化教学方法,用以配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数字化病理标本库等现代化病理教学手段。当前,常见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包含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法等,实例分析如下。

3.1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传统教学课堂的颠倒,将课程知识学习放置于课前,而课堂教学重点在于实践操作,而线上教学平台则是保证翻转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落实翻转课堂时,教师应当注意:①预习任务发布。医学病理学教师需在课前及时上传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借助数字化病理标本库、教材等展开自学活动,并完成预习任务;②监督检查。在预习任务发布完成后,医学病理学教师需借助线上平台查看医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并展开一对一或一对多指导,用以保证课前学习活动的高质量落实;③课堂实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医学病理教师需将实验活动、讨论活动等作为课堂核心,以保证翻转课堂的价值[10-13]。

以“胸膜炎”为例,以翻转课堂为视角,教学流程为。

①医学病理教师需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确定课前学习任务。于“胸膜炎”课程而言,教学目标包含:目标一,提升学生对“胸膜炎”发病机制、病因以及病理变化等基础知识的把握度;目标二,提高学生病理分析能力,能够自主运用数字化病理标本库对疾病病理进行分析;目标三,提升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能够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完成实验操作,在实验中深度理解“胸膜炎”课程知识内容。由此,“胸膜炎”的课前预习任务,主要包含:任务一,采集汇总教材中“胸膜炎”的理论知识内容;任务二,解答题目,“教材中胸膜炎的病因?”“结合数字病理标本库,分析胸膜炎的病理变化”。

②在组织课堂活动前,医学病理教师需对课前学习活动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重点解答预习任务完成的困难点,并通过重点讲解的方式,提升医学生对“胸膜炎”基础病理知识的掌握度。此后,医学病理教师再展开实验操作活动,在“胸膜炎”课程中,先亲身示范实验操作流程与规范,此后,再组织学生展开实验活动,若存在标本不足等情况,教师可展开基于虚拟实验平台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借助虚拟实验平台展开实验操作,借助实验深层次感受“胸膜炎”的病理变化。此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围绕“实验发现”展开讨论,增强认知理解[14-18]。

③在课堂活动完成后,教师需展开课堂评价,对医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课堂实验表现等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发布课后学习任务,在“胸膜炎”课程中,由于医学生整体学习效果良好,笔者发布的任务为结合“胸膜炎”的学习模式,梳理“胸腔积液”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借助虚拟实验平台与数字病理标本库完成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2 混合教学法

混合教学法与翻转课堂类似,强调线上平台与线下课堂的混合教学,核心差异在于课堂仍是基础知识讲授与实验操作的主要平台,而线上平台主要用于巩固学习。

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以混合教学法为视角,流程如下。

①课前预习阶段。教师需发布课前学习任务。针对于“慢性支气管炎”而言,预习任务包含:任务一,汇总教材“慢性支气管炎”的理论概念内容;任务二,借助数字化病理标本库分析“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病因以及病理变化等。

②课堂教学阶段。首先,与翻转课堂类似,医学病理教师需先展开课前评价,了解医学生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课堂理论知识讲解的重点内容,在“慢性支气管炎”中,学生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掌握困难度更高,由此,教师需将“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作为理论知识讲解的重点;其次,在理论知识讲解阶段,教师需借助多媒体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并以缩放的方式,重点呈现病理变化的内容,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度;再者,在理论知识讲授完成后,教师需组织学生完成实验操作活动,将医学生划分为多个实验小组,借助虚拟实验平台完成实验分析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纠正医学生的实验操作行为,提升医学生的操作能力;最后,在实验完成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活动,在此过程中,不设限制,引导学生讨论实验发现,予以学生高度自由,实现思维扩散。

③课后教学阶段。课后教学是线上教学的主场,教师可借助线上教学平台上传课程资料,让学生借助线上平台查漏补缺。此外,教师还可注册抖音、微信公众号以及今日头条等平台,并在平台上上传重点课程理论知识与最新医学知识内容,用以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架构,提高医学病理学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在医学病理学中的引入,打破了传统医学病理学在病理标本不足与使用受限等方面的限制,借助数字化病理标本库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推动了医学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此,在组织信息技术医学病理学教学活动时,医学病理学教师应当明确认知信息技术医学病理学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于数字化病理标本库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此基础上,把握现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完善翻转课堂与混合教学法的教学流程,实现数字化病理标本库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价值实现,推动信息技术医学病理学教学质量提升。

猜你喜欢

病理学医学生标本
昆虫标本制作——以蝴蝶标本为例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