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分析
2023-08-26王晨王静王路漫齐惠颖
王晨 王静 王路漫 齐惠颖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思政;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3)21-0138-05
0 引言
“课程思政”是指以课程作为载体,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1]。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得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类课程。同时,信息时代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不仅影响个人,同时影响各领域各类信息的理解、使用和前沿技术的发展,在高校信息技術类课程教学中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可以培养其良好的信息素养,引导建立严谨负责的职业操守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提升利用前沿技术促进国家发展的热情。
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在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中有效开展并实施课程思政,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方式及创新精神,并且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安全观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以及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型全面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利用文献引文可视化分析对我国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相关研究的文献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其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以期为我国高校开展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使用Excel对进行基本的文献年发表数量统计分析,之后通过CiteSpace对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2],以期探索我国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研究热点以及揭示该领域的研究趋势。
1.2 研究数据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 作为数据来源数据库,设置检索条件为“主题”,检索关键字为“( 课程思政”) 并且“( 计算机”或含“信息技术”) ,检索时间为2022年10月26日,共检索得到714条中文期刊文献记录,为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将记录中的非学术类文章,以及仅关注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思政而非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研究的文献进行删除,最后得到337篇有效原始文献作为研究数据。
2 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的研究动态
2.1 文献发表趋势分析
利用有效原始文献绘制文献年度发文量的年际变化分布图,时间跨度为2018年—2022年。由图1可见,领域年发表文献数呈持续上升趋势。特别是从2020年以来,文献数量较往年增长迅速,可见在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研究已受到高度关注。
2.2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能够反映该类主题的研究重点和研究范围。通过分析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可以探索其研究热点。
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2) 中,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同时关键词的词频和中心度越高,代表研究的关注程度越大。其中,出现频次以及中心性较高的重要节点包括课程思政(323次,0.67) 、教学改革(48次,0.26) 、大学计算机基础(39次,0.07) 、思政元素(21次,0.2) 、立德树人(19次,0.3) 、教学模式(14次,0.21) 等,均是该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研究问题。此外,词频较高的关键词还包括教学实践(20次)、计算机专业(18次)、专业课程(11次)、思政案例(9次)、教学评价(7次)等。
2.3 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通过CiteSpace绘制关键词时间线视图,可以发现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研究的主题演化路径,如图3所示。
在对该领域主题演化路径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其发展分为三条路径。
路径一:从理论到实践
在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研究的起始阶段,研究者对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实施的意义和必要性进行了相关论述,同时针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开展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立德树人的基本思政要求,以及思政建设原则提供的方法论指导,学者们从实现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的路径与策略方面展开了实践探索研究。
路径二:从通识到专业
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研究初期,针对面向各专业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成为研究热点。随着在通识课中实践探索经验的积累与借鉴,各类专业课程也逐渐开始了课程思政建设,课程逐渐涵盖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算法分析、操作系统等核心专业课,以及面向各专业学生的Python程序设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及前沿技术内容。
路径三:从教学到评价
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实施从培养目标设定、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建设等方面深入推进,结合课程在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以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然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最终需通过教学评价反映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建立科学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逐渐成为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3 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研究主题评述
基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以及主题演化路径,并结合重点文献内容的分析,本文将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的研究主题归纳为“实施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的意义和必要性”“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建设基本原则”“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实施策略”四个维度进行述评。
3.1 实施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的意义和必要性
明确高校开展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对于指导和规范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从通识课、专业课及前沿技术的角度均分析了开展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的现实需求。
对于“大学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以及“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对象以大一新生为主。这部分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将价值引领与知识能力培养相融合,帮助其提升完善人格素养[3],而通识课面向的学生专业面广、涵盖人数多,是开展课程思政的理想平台[4]。
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专业领域的拔尖人才。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一些关键领域存在“卡脖子”情况,培养胸怀祖国、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促进国家发展的客观需求[5];此外,个别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特长从事黑客攻击、信息截取等违法活动,给国家和人民安全带来极大危害,其根源在于价值观扭曲或法律意识淡漠[6],因此在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以造福人类,但也必然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观,在前沿技术课程中需融入“科技向善”等理念,从而负责任地使用和创造新技术[7]。
可见,开展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应立足于面向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公共课、专业课与前沿技术课的多维度需要。
3.2 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建设基本原则
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是实践性和创新型很强的课程,课程思政的开展需结合专业特点,基于此,研究者们探讨了开展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适应性
课程思政的实施首先需与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思政教育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专业课程的承载力。通过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能够实现知识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8];此外,应紧密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及未来岗位需求,以此作为任务驱动内容开展课程思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9]。
2) 伦理性
作为理工类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践创新能力,也应关注科学工程方面的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辩证认识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关系[10],正确认识分析问题,从而建立使用、创造技术时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3) 民族性
通过探讨分析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让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目前遇到的瓶颈以及取得的先进成果,正确认识理解中国特色和国际形势[11],在拓宽国际视野的同时培养责任使命。
4) 时代性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与各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国际关注的热门领域,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应密切关注前沿技术与发展动态,紧跟时代发展设计课程思政案例[12],促进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3.3 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并不是摆脱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是如何将契合专业培养目标且需要培植和塑造的品德融入专业教学中,因此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开展了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如表1所示。
从个体素质角度,涉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其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其在技术中的人文素养。研究者们多通过对前沿技术的分析讨论,激励学生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和能力[13];通过以小组方式开展的综合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14];通过在自然科学知识讲授中加入对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的介绍(如易经中的八卦等),以培养文理兼修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15]。
从职业精神角度,以培养相关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与规范、严谨审慎的职业态度以及引导学生树立对专业及行业的正确价值观为主要目标。研究者们分别从信息网络、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融入信息技术行业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16];从编程语言写作要求和疏忽造成的失误以及算法改进和效率提升方面,融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7];从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人民生活及各行各业等诸多领域的应用方面,融入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8]。
从家国情怀角度,从培养学生浓厚爱国情怀、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培养有理想、本领和担当的青年等方面建立思政目标。研究者们以加深学生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形势政策的理解为载体,嵌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元素[19];以我国信息技术行业取得的成绩与飞速发展为载体,嵌入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元素[20];以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避免“卡脖子”问题为载体,嵌入培养坚定理想信念青年元素[21]。
除了以上各类具有共性的案例以外,各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还通过更多的专业示例挖掘了相关思政元素,例如以TCP协议为例融入诚信践诺元素等[22]。
3.4 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基于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的建设原则和相关思政元素的挖掘,研究者逐步开展了课程思政实践。现有实践研究聚焦于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与策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增强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学者们结合课程进行了研究。目前典型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利用混合式教学法,充分利用线上优质课程思政资源,与线下教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23];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蕴含思政教育的案例学习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开展课程思政[24];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结合思政元素,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其提供培养创新思维的机会[25];利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加强提问和讨论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26]。
2) 利用现代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课堂形式也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智能。应用现代技术丰富教学手段的主要形式包括多媒体、MOOC、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可增强课程思政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学者们就现代技术融入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做了相关探索。其中,利用MOOC、微课等网络资源的方便性,增加课上课下的师生互动,可形成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布局[27];利用VR作为教学实施载体之一,提升学生直观感受,使得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更具吸引力[28];此外,在智慧教育模式下,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课程思政结合,可满足学生个性化、精确化的学习需求和指导[29]。
3) 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除了专业考核目标之外,如何对课程思政的德育目标进行考核,以建立健全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当前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之一。研究者们多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在专业内容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思政教育考核元素。例如,在实践环节以小组综合课题的方式,对学生的操作规范、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进行评价[30-31];在期末考試环节,将行业关注问题和热点事件融入题目,在了解专业学习情况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观、行业认知、职业操守等进行判断,以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32-33]。
4) 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
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力量。只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才能够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和思政教育的良好效果。首先,通过线上线下的专题培训、专家讲座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的思政理论学习,让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才能够进一步开展课程思政实施行动[27,33];其次,通过组织观摩教学、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备课、参与教改项目等方式,多途径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从而恰当把握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最终实施效果[34-35]。
4 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研究展望
4.1 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设全过程
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研究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备相关成果,为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提供了经验参考。然而,目前多数研究主要针对理论和实验课开展课程思政,而信息技术类课程具备强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36],除了课堂讲授、实验训练之外,还涉及自主学习、研讨展示、作业论文、实习活动等多个环节。如何在各环节中全过程全方位地融入思政元素,有效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以多种形式达成思政教育,是未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综合运用课程各环节相关教学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途径,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够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4.2 贴合专业背景开展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
现有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研究多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关注热点,且多面向信息科学类专业学生,但是贴合各专业背景的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教育研究较少。当今各行各业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体现了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各专业学生具备正确的信息观,并利用信息技术的概念和方法正确看待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如何将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为将来在学生的专业领域正确理解、使用、创造信息技术打下基础,是研究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分析信息时代对各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根据特定专业的知识背景和职业目标,结合信息技术类课程特点,开展面向不同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实践研究,以满足具备专业特点的思政教育要求,从而为信息化社会各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打下培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