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与产业融合的组织动力学探讨
2023-08-26刘慧鸿
刘慧鸿
(江西中医药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中医药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涉及文化和产业、历史和当下、传统和现代、中医文化传承者和产业企业家等多对范畴。一方面,探讨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中医药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定位调整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达到深度融合的路径和互动过程,也正是组织动力学能够提供洞见和指南的领域。以下就实现深度融合的相关范畴、路径和互动过程做出组织动力学方面的探讨和诠释。
1 文化与产业的概念及交互性
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是由提供相近商品和服务,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共同构成的,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产业还可以界定为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技术、产品用途相同或销售渠道趋同甚或推广传播关联的企业的集合。根本上,“产业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理论,对‘产业’边界的界定立足点,与其说是理论上的严密性,还不如说是现实的可用性”[1],产业边界不在于人为提前界定,而是以实践视野的不断扩展而更新。中医药产业边界的界定也应考虑现实可用性,随着中医药相关实践的不断深化而扩展更新。例如牛素珍等(2020)[2]提出基于“中医重视阴阳调和,具有支撑健康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医重视养生预防,符合健康产业的目标定位”“中医典藏丰富,传承体系健全,文化影响力大”等有利因素,中医药文化和健康产业相互深度融合是涉及健康产业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两全之举。
产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同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等文化现象密切相关。马克斯·韦伯认为“持久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今天的各种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行为”,“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3]。最初的产业是指私有财产,东西方文化皆然,如《韩非子·解老》记载“上内不用刑罚,而外不事利其产业,则民蕃息”,而西方的《圣经·诗篇》用产业来类比儿女——“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产业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李约瑟甚至提出“将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征象”的观点[4]。可以初步做以下理解:如果单纯地讨论中医药文化是什么,的确可以做出或广义或狭义等类似的区分和选择,但是当目标放在中医药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就必须以立足这个目标来诠释和描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外延,就像“产业”边界必须具备现实可用性一样,“文化”的边界在这里也可以现实可用性为依据来赋予现实的弹性。
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写于1952年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中给出的文化定义可以说是较具“现实可用性”,他说“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其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之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做进一步活动的因素”[5]。国内文化学界提出的数种立体层次说中,层次最多的为四分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道德拉斯·C.诺思认为:“文化不仅是不同种知识的混合,还包括对行为标准的价值判定,而行为标准(社会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被用来解决交换问题。在所有的社会里,都有一种非正式框架构建人类的相互作用。这种框架是基本的“资本存货”,被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文化”[6]。以上的文化定义中,“人工制品中的成就”“物质文化”“交换”都涉及产业活动,或者说在产业活动中,文化不仅是给定的东西,也是通过产业活动不断生成和创新着的东西。产业中有文化,文化中也有产业,人类文化生活尤其是高速发展的人类文化生活也以相关产业活动为必要部分。
2 深度融合为目标的中医药文化与产业的互动关系
从科学是一种文化征象的立场,以及考虑科学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那么产业的发展也可以看作文化的征象。因此,中医药文化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就涉及科学技术、历史传承、社会人文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细致体会分辨其中相互作用比较强烈的区域,可以对两者的深度融合找到关键着力点。
2.1 深度融合的组织复杂性
健康管理和养生旅游是中医药文化和产业深度融合比较先行的两个部分,从中可以看出融合的组织复杂性。关于健康管理,中医药自古以来就有“治未病”的理念和实践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可以‘治未病’工程为框架、以信息资源管理及共享平台为依托,以多种中医药预防保健工程为补充,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各种健康管理资源,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工程”[7]。关于养生旅游,国家在《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要求“利用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名胜古迹、博物馆、中华老字号名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药膳食疗馆等资源,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城镇、度假区、文化街、主题酒店,形成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商品,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支持举办代表性强、发展潜力大、符合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展览和会议”。“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的主体框架可从资源、文化和服务三方面进行标准建构”“必须充分挖掘生态资源,夯实养生旅游基础;凸显养生文化,丰富旅游产品内涵;加强养生服务,提升养生旅游品质”“实现旅游、度假、休憩、疗养、科普、文化娱乐一体化发展”[8]。以上关于“治未病”健康管理体系和养生旅游的政府政策和学术研究均表明了中医药文化与产业融合具有组织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与产业融合中一对必须要重视的范畴。基于现代科学具有不断证伪、充满利益竞逐和不断更新淘汰的过程特征,失去中医传统文化情感和智慧的中医药产业最终只能很快成为过时的东西,是走不远的。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如何走得长远的问题值得重视,例如李梦琪等(2020)[9]从咖啡豆的烘焙过程与中药炮制的“炒制法”具有高度一致性中得到启发,指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向来全面阐释炮制作用,是一个化解中药炮制传承与现代研究矛盾的方法。举一反三,在中医药文化与产业融合中的科学活动,也不能局限于生物医学科学领域的研究,而需要和广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领域进行结合,这才能够真正达到传统文化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传》)对“文化”的认识高度。“中国独具的中医药学的复兴与发展,无疑是健康文化产业的科学基础与动力源泉”[10],因此中医药文化在文化与产业融合过程中要体现文化自觉,要实现文化复兴与文化发展,进而引导和牵动相关的科技活动和产业发展。
2.2 深度融合的动态建构特征
借用适合度景观的概念[11],可以把中医药文化和产业融合的现实可用性比作山峰与山谷交错的景观,那么山峦的高广和其生态地图即是随着中医药文化与产业不断融合而不断变换的风景。深度融合的成功就意味着拥有尽可能高的山峰和尽可能广的山峦,以及其中有尽可能高级的生态,而每一个参与者的目标就是站在山峦的高处或成为其中富有生态优势的一环。因为深度融合这个山峦的整体图像是不断变幻的,所以没有绝对的高地和山谷,无论文化的或者产业的参与者主体影响有多大,他所能做的就是继续带着自己的目标参与有关活动,并积极地与潜在具有合作标的的各方进行广泛的接触,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和磋商,逐渐深入地理解和接纳对方。正是在这种持续的、目标性的局部交流中,深度融合才能得以实现。
正因为深度融合是一个产业活动和形态都有着变幻莫测的特征的过程,各个参与者主体更要从宏观角度把握中医药文化和产业融合未来的趋势。在20世纪之前,养生和卫生的内涵是相一致的,但是由于近代历史中出现了“卫生及疾病概念的断裂和重塑”等历史现实[12],导致了中医药文化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在近百年都受到了严重的遮蔽,相应的相关产业活动也一蹶不振,这种影响一定程度上一直持续到现在。从近代直到最近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医药在医疗卫生和健康促进相关产业的可能定位和潜在价值被低估,例如“许多传统养生经典在当代社会话语中处于相对沉默或者还原式理解、片段化利用的状态,其中必然有像《伤寒论》等一样历久弥新、生机盎然的实践体系,可以在今天发挥整体价值”[13]。因此,当下需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医药和养生的价值在当代重新为世界所承认等崭新的宏观历史趋势下,畅想并参与创新性的实现中医药本来应有的面貌和发展格局,包括畅想并创新性的实现中医药文化和产业的未来。
3 中医药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相关利益者及其角色价值
3.1 政府对中医药文化与产业的创新发展要求
在《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政府提出了要“充分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通过科普创意作品、文化精品等,利用新兴文化业态,“培育知名品牌和企业,逐步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并提出将中医药知识纳入基础教育,为中医药文化的鲜活提供源泉。在产业层面,要在养生保健、“治未病”、规范管理、社会资本举办传统中医诊所、特色康复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中医药旅游产业方面有所作为。在2022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国家提出“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 “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和传播”“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中医药文化产业”“推动中医药海外本土化发展,促进产业协作和国际贸易”“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与技术国际推广相结合”“引导社会投入,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高地和学科、产业集聚区”等中医药文化、产业方面的目标和导向。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主要在于用不同的方式去使用现有的资源”产生的新的组合,创造新的需求。新组合的出现需要有利的条件,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条件创造使得新组合的实现成为可能,同时也明确了中医药文化与产业融合所要依据的宏观环境和国家目标。
3.2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是中医药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主体之一。在传承者的成长方面,历史上师徒传承占据着比今天重要得多的地位。随着媒介革命,不断出现新的形式和相应的要求。媒介变革已然通过对新一代传承者的身心塑造影响着文化传承的理想模式[14]。
随着中医药知识纳入基础教育,以及中医科普等文化产业的成果推广,普通人群将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有更系统的了解和合理的运用,中医药文化在全民健康中将发挥更显著作用,在饮食、起居、心理、药膳甚至职业规划等与个体健康相关的各种生活领域中产生影响。广义而言,每一个感受中医魅力和作用的个体都是中医文化的传承者。这种层面的传承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质量,而“提升的路径及其标准就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本质上看,中医学的‘文化自觉’一定要落实到‘健康自觉’上面”[15]。通过人民群众的“健康自觉”和“文化自觉”,可以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即消费者的行为朝向创新的理想状态,以此成为产业投资者和企业家等主体的决策线索。
3.3 企业家
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例如养生旅游中的“实现旅游、度假、休憩、疗养、科普、文化娱乐一体化发展”[8]在一定时期内就可以看作是这种新组合的典型,这些新组合被称为创新发展。
熊彼特指出[16],企业家稀缺的原因:一是新事物的影响难以估量,更多是依靠直觉,而不可能在事先完成证明,不在于事实的详尽程度,而在于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在于放弃对事物彻底掌握的诱惑。二是企业家的个人心灵方面,“需要有新的和另一种意志上的努力,以便在日常领域、范围和时间内的工作和牵挂中,去为设想和拟订出新的组合而搏斗,并设法使自己把它看作是一种真正的可能性,而不只是一场白日梦。这种心灵上的自由是以超出每天需求的巨大剩余力量为前提条件的,是一种特殊的并在性质上稀少的东西”,企业家的生活,从享乐主义看是不理智的,因为商品的消费是以闲暇为基础;梦想和意志、权力和独立是企业家的深层动机。三是社会环境:权威、舒适区、习俗对创新的威胁,其次在于难以找到必要的合作,最后在于难以赢得市场,产品的价值是人们长期体验的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构建性,新产品的价值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并在更为深刻的体验压力下才能得到认可。所以,企业家最重要的贡献是超越环境束缚和自身惯性的意志和行动,不仅在于找到或创造新的事物,还在于把这些事物在社会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创造跟随者,即使跟随者将会稀释掉企业家创新的经济利益。
3.4 产业投资者
产业投资者是经济层面的风险承担者,新的生产方法的采用、新组合的出现,即创新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将资本引向新的生产方向,从而满足了创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支持以及风险承担。
在文化的角度来看,投资于中医药文化及产业并不是投资者的天然偏好,所以一方面需要政策的引导;另一方面投资者自身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素养也对其投资偏好和投资眼光起着心理现实方面决定性的作用。最初的投资者都是具有一定中医学素养的,由具有一定医疗系统管理经验的实业者转变角色而来的。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的复兴、相关产业的企业家、产业投资者在内的集体所共有的梦想和意志,任何人能在这些层面有所成就一定会给社会留下深刻乃至久远的光辉印迹。
4 中医药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情景与路径可能性分析
4.1 中医药文化产业和中医药产业文化
深度融合不仅涉及中医药文化的产业化,也涉及中医药产业的文化。“中医药文化通过渗透、转换和提升等机制作用于中医药产业,产生了中医药产业文化,从而驱动中医药产业优化升级,提升竞争力”。“产业文化是文化渗透在产业上的反应,是文化产业化的发展的提升和升级。产业文化是指同一属性的经济活动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概括,即产业在多年产品生产的历史过程中,一种产品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塑造”[17]。本质上,产业即是文化的有形承载,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最代表时代特征的。产业的兴旺代表了文化的鲜活,文化的精神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当今科技时代,融合的根本是在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上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体现价值观传播规律的科学内涵,满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持续发展需要。
虽然产业的目标往往更考虑经济的现实性,而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科技)能够普遍惠及人民群众的程度,但搞清楚各方的内在逻辑而不考虑实际障碍还是有意义的,因为经常地把理想同当下的现实相比较,会促使决策更具成熟的理性,因而定位在达到理想的可能性途径上。随理想而来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就是产业文化。植根于中医药文化的天然属性,中医药产业文化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与讲求自然无为的道家哲学和讲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儒家理想不可分割。同时,相反的一面,产业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自身的哲学基础,在学术层面,产业的理论偏于竞争——产业竞争理论即是其中的典型,而尚未有“产业文化理论”的一席之地。同时,产业文化必须根据具体的环境进行特殊化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对于其中的参与者而言,“成功的战略依赖于监督、解释、主动、机会主义和即兴发挥的能力”[18]。作为产业创新者角色的企业家,在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时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处于不同需要的张力和冲突之中,并通过创造性的缓解张力、调和冲突而实现文化与产业的融合。
4.2 深度融合生命周期的创新成长阶段
管理学家格雷纳关于组织成长生命阶段的模型可以提供一种启发,他把组织成长分为五个阶段:通过创新而成长、通过方向而成长、通过授权而成长、通过协调而成长、通过合作而成长。格雷纳着重描述的对象是企业,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中医药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在融合发展的初期,重要的是保持创新的弹性。通过创新来呈现各种可能性,充分的可能性展现,会给组织提供可供不断尝试渐进明晰的可能性空间。在不断的尝试后,最终整个可行性空间的图像得以呈现,再完成对目标的聚焦,即通过方向而成长,渐次的经历授权、协调和合作,组织通过不断的生命周期循环而保持生命力。
组织在创造它们自己的环境而不是简单地适应环境。仅仅保持对环境的线性适应,一种看上去理性的战略选择,是不能保证成功的。成功的组织致力于提升资源能力,用创新来使用自己拥有的资源,以实现看上去通常不太应该期望达到的目标。在中医药文化与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最初的阶段也应以创新为主,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家创造新的资源组合,就意味着打破事物之间已有的常规联系和关系,从而新的可能性被揭露出来,提前的缜密计划会扼杀交流的自发性和创造过程。无论如何,在中医药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大潮中,以“秉承文化引领经济、知识赋能健康的宗旨”[19]为基础,企业家、产业投资者总是有机会在各个细分产业中找到创造性突破的空间,也有机会在产业活动和文化历史中被认可其活动价值。
5 总结
可以想见,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在文化和产业的持续碰撞中,在中医药文化传承者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持续交流中,中医药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会日渐深入,中医药文化的复兴和中医药产业的持续兴旺会同步实现,最终达到“中国文化医学时代的开创和来临”[15],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将会活化为当代生活中的时尚,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社会新发展逐步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