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三五”迈向“十四五”看四川省的旅游发展能量
2023-08-26李宗盈
李宗盈
(世新大学 管理学院,中国台湾 台北 116)
1 引言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发展政策,并推进中国成为文化和旅游强国战略布局,《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已于2021年12月正式发布,内容共有10个发展主轴,为未来5年中国文化和旅游发展政策作出定向,打造新蓝图。这也是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2年多后,旅游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是面向“海啸”的第一排,对疫后旅游业的复苏发展是旅游产业关心的重要课题。“十四五”规划代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因为旅游业不仅已与其他产业跨域融合发展,且产业规模和联动性不断扩大,对经济平稳发展产生了综合性的带动作用。四川省是西部文旅大省,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文旅发展优势和潜力巨大,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十四五”时期基本建成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并从六大面向出手,包括着力优化四川文旅发展整体布局、深化四川文旅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四川文旅品牌、调整四川文旅产品结构、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和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从点线面、里到外推展开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格局。“十三五”时期,四川省旅游发展得到了长足的展果。
2 “十四五”时期旅游发展的政策意涵
“十四五”时期旅游发展的政策规划,是在“十三五”时期旅游发展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以稳健有序的方式,针对重点旅游发展项目找出主要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计划性的政策可先规划出具体的政策目标,五年为一个政策实施期间,不会造成政策的任意更动,不仅可以有足够时间投入行政资源,来达到政策目的,更有助于随时因为环境的改变适度调整,与西方的代表性公共政策理论“渐进决策途径科学”内涵有相似之处,以渐进的方式来达到政策的完善,“十四五”政策规划更具有主动性和效率性。旅游发展不仅包含旅游产业升级、景区建设、互联网技术、人员培训、服务水平等,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只限于食宿游购行,更带动整体经济产业的发展。旅游素有“无烟囱”的工业之称,表示它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软实力象征。在经历过新冠肺炎疫情后,旅游产业和市场环境有很大的质变,旅游发展并非一蹴可及,需要有长远和明确的目标,同时搭配软硬件的建设和提升,通过一定期间积累和打好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时期旅游发展的政策,将为疫后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阶段任务。文章也试着从政策规划的视角,来探讨“十四五”时期四川省的旅游发展能量。
3 四川省“十三五”时期旅游发展形势
3.1 “十三五”时期旅游发展的政策方向指引
“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与市场条件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旅游不管是在投资或消费方面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互联网科技的应用技术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个人化旅游的形态特征也越来越明显。[1]国务院办公厅在2018年3月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其基本原则是要统筹协调、融合发展,把全域旅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从区域发展大格局出发,统一规划及整合所有资源,聚集全域旅游发展新的统合力度。特别是要全力推进“旅游+”的发展,促使产业和产城的融合,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功能等。[2]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确定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目标,并陆续出台《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推动四川省朝向全域旅游发展。[3]
3.2 “十三五”时期旅游发展的具体规划
四川省政府于2017年4月印发《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指导四川省5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全域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作为规划的三大亮点。运用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突出全域布局、全业支撑、全民参与和全程服务。在战略布局中,兼顾产业和空间两个重要面向,提出四川省“511”旅游发展战略新格局,其内涵也就是要构建5大区域、10大旅游目的地、10大精品旅游线路。[4]在该《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形势,旅游是四川省最大最突出的优势,“十三五”时期配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凭借四川省的旅游交通便利、中心格局和旅游景点建设优质基础,天府新区和成都自贸区创建的高发展潜力动能,四川省将建成中国大陆的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另外,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将四川省旅游发展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重点推进8个市(州)和县(市、区)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旅游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模式,提升四川省整体旅游发展和服务水平。[5]
3.3 “十三五”时期旅游发展成果
“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从2015年的6210.57亿元、6137.60亿元、11.81亿美元,2019年分别增加到11594.32亿元、11454.5亿元、20亿美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6.9%、16.9%、14.4%,成为中西部第一旅游总收入过万亿的省份;旅游总人次、国内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分别从2015年的5.88亿人次、5.85亿人次、273.2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7.54亿人次、7.5亿人次、414.8万人次,年均增速分别为6.4%、6.4%、11.0%。“十三五”期间到2020年是最后一年,四川省作为旅游大省,旅游发展成果丰硕。在“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景区景点建设稳步增长,5A级旅游景区新增5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有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有35个、全域旅游示范区有8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有16个、省级文旅特色小镇有40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有20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有32个。[6]“十三五”期间,从整体发展的数据看,四川省的旅游发展交出了相当亮眼的成绩单。但在2019年年末,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并在全球各地传播肆虐,对全球旅游业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不管是作为旅游目的地或境内旅游的量体,都是数一数二的旅游大国。而有“天府之国”美名的四川省作为中国文化和旅游大省,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2020年四川省旅游和自然资源景区的建设开发仍奠定了良好基础,并积极有序地推进发展。
4 四川省“十四五”旅游发展机遇与愿景
4.1 “十四五”时期旅游发展的政策布局和机遇
四川省政府于2021年12月15日发布《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到在中共中央“十四五”及2035 年政策远景目标下,为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新机遇,并带来市场新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战略,为四川省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另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广泛影响,在落实“动态清零”的大指导原则下,疫情防控对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疫情发展也使旅游消费重心向境内旅游转变,各省和各地区域间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也为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预期疫情防控取得成果后,入境旅游有机会逐渐稳步开放,四川省把深化宣传推广和对外开放同列作为重要工作,提升“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三九大”: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和旅游品牌形象和能见度,在深化宣传推广方面,着重深化四川人文精神宣传、提升四川文旅品牌影响力、加强宣传推广平台建设等;在提升入境旅游水平方面,着重提升入境旅游便捷性、丰富入境旅游产品供给、加强境外的宣传推广等。最后的战略发展目标,四川省要争取到2025年时,可以确立成为文化和旅游的强省,建设成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除了旅游产业主要发展指标要能稳求名列前茅,更要力求四川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大陆整体平均水平4%,入境旅游市场方面也能实现稳步成长。[7]
4.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战略确立
4.2.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策支持
在“十四五”的政策规划下,四川省以全域旅游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旅游经济快速成长。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制度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养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8]四川省和重庆市地域紧密,在区位发展上,相辅相成、相依相倚,形成优势互补形势。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将“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作为文化和旅游发展主战略。除了要通过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更要以巴蜀故事作宣传,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将巴蜀建成世界级水平的休闲旅游胜地。推动贯穿串连四川、重庆地区的文化遗产探索寻访、自然生态体验等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扩大九寨沟景区、长江三峡、峨眉山、三星堆遗址文化、都江堰、自贡彩灯、三国时期文化、武隆喀斯特景观、大足石刻等国际旅游品牌影响力。探索川西林盘生态环境发展、打造绵竹熊猫谷,巴渝村寨的保护和开发,推广在地民俗风情、特色自然风光、农村乡村旅游等,推动巴蜀区域的全域旅游发展。[9]
4.2.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稳步推进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安排部署,加快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2022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0]该《规划》是指导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建设巴蜀文化走廊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巴蜀文化走廊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的体制和路径。更有利于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整体竞争力,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和旅游品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包括四川省15个城市和重庆市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辐射带动重庆市和四川省全域范围。到了2025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重点任务可基本完成,再到2035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基本建构形成,覆盖区域范围面积广大,旅游资源丰富,借由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人文风光景色,通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可达到的目标愿景可用“532”来形容:“5”是坚持5项基本原则;“3”是聚焦3定位;“2”是实现两个阶段目标。[11]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以重庆的主城和四川的成都为核心,其主要范围是以连接川渝两地的高铁、高速和长江水系沿线市区(县)为重要组成区域。结合川渝地区两大动能引擎,将建立强大的巴蜀文化和旅游纽带,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中心的旅游目的地,将形成强大的磁吸效应。
4.3 四川省主要景点设施的健全完善
2021年9月28日,期待已久的四川著名景点,被称为“人间仙境”的九寨沟景区经过震灾后3年多时间恢复重建,正式宣布全域恢复对外开放,并更加强了景区基础设施,再提升景区旅游服务水平,为四川省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增加推升动能。近年来,九寨沟一直是四川省旅游的核心内容,四川省文旅厅持续打响打亮“三九大”招牌,加快包括“ 大九寨”在内的“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加重和深化“童话世界·人间仙境”的旅游品牌形象,将单一观光景区推向全域旅游目的地转变的新模式、作为保护和开发世界自然遗产的典范。目前九寨沟已从单一景点旅游串连成线向全域旅游发展,并从传统观光旅游向“旅游+”的综合性多维度旅游转变。九寨沟基础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旅游服务提档升级,智慧景区实现新跨越,一个以九寨沟景区为核心的“一核多极”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已经基本形成。[12]2022年7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拟确定12家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公示》,再新增1家5A级旅游景区[13],四川省境内5A级旅游景区已达15家,5A级旅游景区的持续增加,也代表四川省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建设稳步朝向妥善,旅游景区服务水平提升,加速形成四川省的文化和旅游品牌。
5 结语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重创旅游业,整体旅游活动限缩到最小规模,造成经济的衰退和损失,旅游业在艰难中逆风前行。四川省在“十三五”时期,旅游发展有多项突出表现,但也不免在疫情中遭遇阻碍和严峻挑战。在中共中央和地方政府一体,强而有力、有序部署的旅游政策指导下,四川省于逆境中强化了旅游服务体质,强化蓄积能量,为文旅深化融合和建构完善旅游环境打下了基础。四川省幅员辽阔,人文风情多元丰富,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宏伟惊艳的美景,自然资源多彩缤纷,“十三五”时期旅游发展成果丰硕,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但迈入“十四五”时期,正可以利用此机会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发展,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提升整体服务质量,促进优质资源向优质产品转化,积累能量蓄势待发。在《“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架构下,推进智慧旅游发展、优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保护及传承人文和自然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拓展大众旅游消费、强化川蜀旅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