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
2023-08-26杨涛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主线,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内容。从目前的教育模式来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要依赖思政课堂。基于这一点,“大思政”课堂应运而生,课堂改革成效初显;从教育机制来看,共同体意识教育在社会各层面的贯通机制还在不断发展中;在教育平台方面,互联互通的教育场景仍有待融合。为进一步有形、有感、有效地做好这项意识形态工作,本文以“三全育人”格局为出发点,从三个维度发力:强化“大思政”课堂建设,构建“一盘棋”的教育机制,教育平台扩展共融,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过程中,全面贯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成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有志青年。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堂建设;教育机制;教育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6-0043-04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1]作为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高校承担了为青年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使命,溯于历史,立于当下,引导当代大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信仰,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各族青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引导,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观导向,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课题。
一、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样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2]“辽阔疆域共同开拓,悠久历史共同书写,灿烂文化共同创造,伟大精神共同培育。”新时代“四个共同”理论奠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和文化基础,平等而客观地承认了各民族对祖国的历史贡献和文化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深刻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答了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3]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学术知识传播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牢记“国之大者”,主动承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重任。
(一)从教育模式来讲,目前意识形态教育主要依赖思政课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我国社会民族发展现状的理论构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和学术研究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深厚沃土,为共同体理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共同体理论的提出和深化,为了更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堂也在发生巨大的改革和变化,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拓展,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学习传授马克思民族理论著作,还要注重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故事。讲政治、谈国事、讲历史、明事理,课程形式从偏重理论知识讲授转变成研讨、引导、故事讲述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大思政”课堂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先进教育模式,也成为当下共同体理论教育的主要场所。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4]思政课堂承担了展现和传播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职能,是培育各族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有效方式和最主要途径。但从教育模式本身来讲,意识形态教育不应局限于思政课堂本身,而是要延伸到各学科课堂、学生“第二课堂”、学生日常活动场所、党团班会各种集体活动场所等,要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在教育机制方面,全方位推进、贯通机制尚在初期阶段
无论是从社会层面,还是从高校层面来讲,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全方位贯通都依赖于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包括党的全面领导、顶层统筹设计、教育内容规划、各层各界联动、考核评定标准、绩效评估准则、运行保障机制等多方面内容。教育机制建设完整、推进有效、保障有力,才能推动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地、落细、落小,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不是停留在文件层面。从纵向来看,优化顶层设计,开展思政教育改革,不断完善共同体理论,构建大育人观,实现“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联动各方教育资源展开协调,强化工作落实,打出内涵式发展的组合拳,需要畅通的运行机制予以落实保障,着力将共同体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实践,从学校链接到社会,发挥各方面合力,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横向来看,不同地区以及高校的教育水平、教育经费以及教育配合程度都有较大差距,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步调有所区别,在内容、形式、结构上情况都有不同,发展途径也因时因地而异,要实现资源互通和共享,互相学习借鉴教学经验方法,打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教育教学体系,仍需较长时期的沟通与融合。
(三)在教育平台方面,互联互通的教育场景有待进一步融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价值形态教育,价值观念的传导、实践形态的表述、理念认同的过程等都需要通过教育平台来推进和实现。随着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各类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平台建设不断发展,百花齐放,网络的全面覆盖更是为各类平台提供了遍地开花的有利条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水平飞速提高的社会环境下,各类教育平台得以蓬勃发展,教育内容更为细化,教育对象和群体更为细分。实际上,教育平台的良好发展局势为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宽阔的发展沃土,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挑战。将课堂教育与互联网资源对接,构建网上网下融合的新型格局,进一步整合不同教育平台资源,深刻挖掘“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历史智慧,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底蕴,注重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知识技能,提升其在社会中的实践能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融合到各类教育场景,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平台之间的同向同行,这是我们面临的全新任务。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5]“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育人环境,打开了社会一体的育人格局,拓展了育人内涵,育人责任更为明晰,人才的培养成为学校、社会和家庭全员参与的整体工程,育人时间和空间也得以进一步延伸,育人实践工作得到综合提升。在这样的教育大格局、大环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局面和更高发展要求的挑战。
(一)强化“大思政”课堂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渗透到高校育人全过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格局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形成的,各族人民在五千年文明历程中互相参与、广泛交往、不断磨合,共同谱写了各民族水乳交融的发展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大思政课堂实现思想政治价值引领,应针对各地区高校的不同人员结构特点、不同专业的不同学术结构特点、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重点,结合学生思想特点、价值需求等因素,融情于理,融爱于教,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奠定学生成长基础,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大格局观。
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要打破学科壁垒,突破传统思政课堂的局限,广泛延伸至历史、文学、心理、社会学、教育学等各类高校课堂,在实现价值引领时,同步实现心理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据了解,部分高校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等机构,已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文化导论”等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开展共同体意识专项教育,让学生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启智润心,这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力举措,值得借鉴。
(二)构建“一盘棋”的教育机制,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做到全方位延伸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构建全方位联动的运行机制。在高校内部,应在各院系和职能部门之间进行良好的对话和沟通,进一步明确各单位主体全员育人职责,加强育人意识,将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各单位中心工作相结合,落实到业务工作全过程,同时还要完善思政工作质量评估和督导考核机制,细化考核制度,为评估考核提供可供执行的理论依据;外部合作则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搭建高校之间以及区域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机制,通过文化推广、校企合作、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多种方式,结合实践实施共同体价值观教育,增加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机会,真正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不同地区高校由于发展水平有所不同,应考虑到地域特点、人员结构、教育水平差距、经济发展差异等多种原因,在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细化发展策略,在相互借鉴的同时也要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分层级分阶段开展,充分发挥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历史在不同层面所呈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色。此外,社会服务是人才培养的延伸功能,改善民生、凝聚民心是教育用以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最终目标,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卫生健康、生态保护、兴边富民等事业的不断发展,都需要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工作。高校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高校先进知识和思想的创造性,畅通各高校基地间、学科间的交流分享渠道,加大教育协同合作力度,实现校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各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高质量发展。[6]
(三)教育平台拓展共融,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做到全员有责
意识形态教育离不开载体。随着信息资源化和网络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要合理利用各类教育平台资源,结合线上线下平台各自的发展优势,打造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民族文化研究高地,正确辨识56个民族的同根同源性,厘清中华民族历史脉络,阐明中华文化精神特质,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种研究平台,共同为共同体意识教育服务。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博物馆、校史馆、美术馆等线下平台,结合志愿服务、下乡调研、田野研究、“我为群众办实事”等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族文化的共通性进行提取与升华,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思政育人环境,将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达到交叉育人效果;[7]另一方面,高校要在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和思政课教学中广泛运用新媒体技术、新形态育人活动场景,破除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等育人平台之间的壁垒,共享理论方法、语言符号、伦理规范、价值标准等,在新媒体文化中“滴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8]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场景,融合各教育平台的特点和优势,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切身体验,更能增强教育感染力和吸引力,更有助于提升教育效度。
高校在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教师要将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自然而然地融入课程学习中,落实到不断完善的教育机制中,拓展到多样化的各类教育平台中,唤醒学生心理层面的活跃度。在传承知识、探究学问的同时,做到塑造信念、增强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定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挖掘“三全育人”教育中蕴含的大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多学科多平台融会贯通的发展路径,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識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
[2]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
[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
[4]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报,2022-3-6.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人民网,2016-12-8.
[6]徐小莉,顾华祥.以铸牢各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好“大思政课”的路径探讨[J].喀什大学学报,2022,43(2):75-82.
[7]冯广辉.“三全育人”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83-85.
[8]苏德,薛寒.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方位与具体路向[J].教育研究,2022,43(6):124-133.
(责任编辑:刘洁)
The Path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Whole Education"
Yang Tao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bstract: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main line of ethic unity business,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model,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mainly reli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enlarg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born in the right moment, which means the revolutionary reform on this course shows initial resul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structure, the integration of each department is continuously is in poor cond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platform, the conne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various educational platforms are limit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is work visibly and effectively with an echo, we give three proposal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Sanquan Yuren): further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larg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triving to innovate a integrated educational structure involving all the departments related, and enhancing the conne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various educational platforms on the education of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e ways above can be helpful to implement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in the process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Sanquan Yuren), and encourage students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about the politics and values, and help them to work together to realize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Enlarg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construction; Educational mechanism; Educational platform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困难学生现状与帮扶对策研究”(CSQ18061)。
作者简介:杨涛(1982—),男,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