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诅咒”的效应、传导机制与应对策略

2023-08-26赵雪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资源诅咒传导机制应对策略

赵雪

摘   要: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但也可能成为地区发展的阻碍。“资源诅咒”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僵化、创新能力低下、收入差距增大、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在于“荷兰病”、中心—外围理论、资源收入的波动,贸易条件恶化以及人力资本投资。面对资源诅咒的问题,可通过转变发展理念,完善产业结构;完善产权制度,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重视人力资本与教育,推动创新发展等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资源诅咒”;经济和社会效应;传导机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3-0001-03

自然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良好的资源禀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人们逐渐发现,实际上一些存在丰富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甚至有经济增长但无发展的问题。面对丰富资源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反向关系,相关研究有很多。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探讨是什么因素促进国家财富的增加或减少这一问题时指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分工,而其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1]。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然禀赋会促进经济发展。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自然资源富裕的地区,如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等国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而一些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如新加坡和韩国等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现实与经典理论的冲突,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但与资源稀缺的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奥蒂在研究矿产资源出口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时便首次提出了“资源诅咒”的概念,意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一个国家来说不是“福音”而是“诅咒”,非但不会提供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来看,“资源诅咒”已经得到多方解释,有很多不同学者提出各种观点。本文从“资源诅咒”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应、传导机制和建议对策三方面对资源诅咒进行了相关分析与探讨。

一、“资源诅咒”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一)产业结构僵化

在资源部门高收益的情况下,服务业、制造业等部门的生产要素流入资源部门,造成资源部门“一支独大”的局面。哥瑞波赫基于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德国鲁尔区研究发现,资源产业的强资产专用性会将资本要素牢牢锁定在资源部门,由此形成的锁定效应极大降低了产业结构的多样性[2]。当某个地区集中于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会造成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已有的产业结构会忽视技术、教育、劳动者的素质等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有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只关注当地的资源,造成各种生产要素仅为资源开采等服务,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良性发展。传统制造业部门则处于因实际汇率上升及不同类型产品比价变化造成要素成本上升与产业竞争力下降的压力之下。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最终造成资源部门的繁荣和制造业的萎缩,即“反工业化”。

(二)创新能力低下

单一的产业结构阻碍了技术的创新,使得一国难以摆脱“资源诅咒”的难题。哥理法森认为,资源部门对劳动力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由于对资源生产的长期依赖,非资源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和管理创新也受到抑制,这使得当地很难通过技术创新来驱动经济转型发展。一方面,自然资源能够使得从事初级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人获得更高的收益,吸引资本家转移到初级部门,限制了企业家从事企业行为,从而产生创新活动;另一方面,资源依赖对创新、人力资本投资的挤出结果会进一步相互加强,形成恶性循环。资源丰裕型国家并未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整个国家对创新的不重视,使得创新活动难以开展,创新能力不强。

(三)收入差距增大

收入差距扩大是丰富自然资源带来的另一种潜在影响。资源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较低,提供的工资薪酬不高,与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当资源开始逐渐衰竭,资源部门的就业人群往往由于工作技术的专用性而很难再找到其他工作,从而面临巨大的再就业压力,结构性失业导致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丰富的资源带来的利益主要流向了资源开采者,广大民众并未从中受益,贫困现象严重。

(四)生态环境恶化

发展资源型产业意味着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生产,从而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问题突出。一方面,资源开采会带来显著的负外部性,如空气污染、河流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属于公共的,产权界限不明显,导致开采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过度开采资源。格罗斯曼和克鲁格通过对环境污染程度与人均收入增长关系的考察,发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早期阶段生产要素集中于发展经济,较少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生态压力持续累积。自然资源的生产影响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着农林牧副渔的发展,进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了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使得当地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来改善环境状况。

二、“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

(一)“荷兰病”

“荷兰病”最早出现在1977年《经济学家》杂志中,意指荷兰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大规模开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遭遇的宏观经济问题。Sachs和Warner提出了“荷兰病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后来,他们再次证实即便控制其他遗漏的地理和气候等变量,“资源之咒”在不同的国别间依然存在,并进一步对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资源富裕的国家因为非贸易价格较高,总体价格水平也较高,从而被排斥在出口增长之外,因此经济增长缓慢[3]。

资源转移效应是“荷兰病”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力发展资源产业导致资源部门的繁荣,使得资源型产业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增加,随着要素需求增加引起资源部门工资率和资本租金上涨,生产要素会从制造业部门向资源部门转移,因而制造业部门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资来吸引劳动力,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使得其竞争力下降;支出效应是“荷兰病”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资源部门繁荣不仅带来国内收入增加,而且提高了对制造品和非贸易品的消费需求。本国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要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来满足,因为国内制造业成本上升带来的价格上升,显得国外的同类产品价格更低,更使得本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下降。同时,自然资源的大量出口和国内资源部门不断吸引外国资本流入,会产生本币升值的匯率上升效应。汇率上涨使得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国内市场被挤占,制造业进一步萎缩[4]。制造业承担着技术创新和组织变革,甚至培养企业家的使命,本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下降无疑会影响经济发展和造成人才外流。

(二)中心—外围理论

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中心—外围”理论。他将整个世界分成两类国家:一类为中心国家,另一类为外围国家。中心国家是指那些存在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它们通过进口原材料或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品或高附加值的产品,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它们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占有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几乎全部的利益,并借此进一步掠夺外围国家。外围国家是指那些没有实现工业化或存在畸形工业化的国家,它们的经济通常仅有增长而无发展,受到中心国家经济周期的严重限制,并且常常仅出口单一的原材料,并换回各种工业制品。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国应当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5]。这也是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出口不同产品的原因。由于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存在严重的不平等,中心国家的发展以损害外围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因此外围国家便很容易形成资源诅咒,经济发展缓慢。

(三)资源收入波动,贸易条件恶化

自然资源的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国际上的政治和军事关系的不稳定都会造成资源价格的波动。而资源收入波动性对资源型国家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资源收入波动性挤出了物质资本投资。资源丰富的国家在资源开发中带来了大量财富,降低了个人的储蓄和投资需求。因为资源收入的波动性导致资源价格的不稳定,投资者在能源价格骤跌时会减少在这一领域的投资,转向预期更好的领域;资源收入波动性影响了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资源的价格周期性上涨、跌幅度较大,影响政府财政收入,从而影响政府财政政策;资源丰裕的国家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与出口的初级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距却越来越大,造成当地经济价值的大量外溢。初级农矿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较小,资源丰富型国家很难通过出口农矿产品来完成资本的积累从而投入到服务业和制造业等领域。

(四)人力资本投资

丰富的自然资源挤出了当地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哥理法森通过分析多个资源型地区的统计数据,发现一国的中学入学率、女孩平均受教育年限、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与自然资本丰富程度呈反向关系。一方面,当地的资源发展带来经济的繁荣,造就了人们的盲目自信和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人们对现状很满意,便不愿努力提高自身或下一代的教育水平。同时,政府部门对目前的经济状况很满意,自负的心理使得他们忽略了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的增加。因为资源丰富带来的只是一部人财富的增加,穷人会衡量对教育的投资与机会成本之间的关系,他们注重眼前从事生产带来的高收益,使得他们认为教育的机会成本较大,而机会成本的增加会降低对教育的投入。自然资源部门的技术结构存在高度专业化,很难产生技术外溢效应,阻碍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会使得创新活动进展缓慢。

三、应对“资源诅咒”现象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发展理念,完善产业结构

资源型地区想要发展,转变发展理念是关键。在坚持经济优先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带来损害。因此,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理念,拒绝“先污染后治理”,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是摆脱资源诅咒的关键。首先,制定完善的产业规划。结合当地实际需要,明确自身应该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借助自己的优势,推动产业发展。其次,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也是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来推动当地发展的,之后随着本国的不断发展,又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更不发达的地区。同时国家内部各城市之间也可协同发展,确定共同目标,通过深度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最后,优化产业布局。可通过部门分类,在当地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从而促进具体领域的发展。如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可以很好地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

(二)完善产权制度,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自然资源是一类公共产品,作为只注重经济利益的理性人,不可避免地会无止境地开采。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最大化,就需要把自然资源的开采控制在一个最合理、最优化的水平。通过建立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产权制度,设立一个全国性的资源管理机构,加强政府對资源开采企业的监督和控制,避免政府无效管理和企业无限制开采,让自然资源成为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工具。面对寻租与腐败行为,要求政府的支出和有关资源收入的透明性,要求有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去,以此来防止政府部门滥用资源收入来损害民众的利益。在公众的监督下,政府的行为需要更加谨慎,这也有利于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同时,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减少对资源企业正常运营的行政干预,提升市场支配的空间,在市场的调节下让资源部门得以竞争发展,提高效率。有能力的政府必须使社会能力与政治相统一,运用合适的宏观经济政策,避免资源产业带来的对经济的巨大冲击。

(三)重视人力资本与教育,推动创新发展

全社会要加大对教育、创新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当地政府应针对产业转型规划,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就业。还可以通过“产学研”融合的模式,各地产业园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对接,促进相应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同时还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前来就业;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最有效的方式。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决定了民众对教育是否重视,国家大力发展教育,民众才会积极让自己以及自己的下一代接受教育。教育的机会成本也是至关重要的,对教育的扶持可以降低其机会成本,吸引更多的适龄学生享受到教育;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对专利的保护及对创新的鼓励必不可少。国家和企业可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给创新活动创造更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9-30.

[2]   Grabherg.The Embedded Firm:On the Socio-Economics of Industrial Networks[M].London:Routledge,1993:255-277.

[3]   Sachsjd,Waneram.Sources of Slow Growth in African Economics[J].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1997(3):335-380.

[4]   郑辉,孙晓华,任俊林.“资源诅咒”的形成机制、存在性与潜在效应:国外研究脉络及热点[J].产业组织评论,2020(4):158-172.

[5]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3.

[责任编辑   卫   星]

猜你喜欢

资源诅咒传导机制应对策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下的广西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三江并流 “资源诅咒”与发展路径
比“资源诅咒”更可怕
“资源诅咒”
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