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结中实现真实性学习、跨学科育人
2023-08-26李岩
李岩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紧跟信息科技课程发展的时代步伐,透过分析“联结”这一学习观念的历史演进,汲取“联结”学习观的当代启示,以基于项目学习、基于问题学习、基于设计学习的模式为基础,联结信息科技学科及学生学习场景(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社会活动),从学理寻基、项目规划、模型设计到教学实验,全过程展示江苏省“指向综合育人的联结型信息科技课程基地”的建设。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及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案例的全模块分享,全景式展现一线学校开展“真实性学习”和“跨学科育人”的实践和探索。为正在推进的落实信息科技课程新课标理念、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的范例。
【摘 要】联结型信息科技课程基地项目立足数字时代拓展学习观念,借鉴项目学习、问题学习、设计学习模式,建设信息科技学科(目标、内容)和学习场景(日常生活、学科学习、社会活动)联结的课程基地,实施“真实性学习”教学实验,落实新课程理念,推动学科育人实践。
【关键词】联结型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真实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8-063-02
为促进基础教育高品质发展,江苏省教育厅顶层设计并组织实施了系列内涵建设项目,建设课程基地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学校申报的“指向综合育人的联结型信息科技课程基地”获得立项。该项目以新课程育人要求为导向,聚焦信息科技新课程的内容、教学、资源等要素展开探索,在新课程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和数字化平台开发应用等实践中,形成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育人的一些有效做法和经验。
联结是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发展的诉求
联结是学习理论的一个关键词。起初,它从心理学视角提出了外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而确立了影响深远的行为主义学习观。后来,随着对人脑信息符号加工研究的深入,内在的神经系统联结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了认知主义的学习机制。进入信息时代,智能互联的科技装置和系统已经成为社会的基础环境,知识分布在数字化空间,并在人们联结互动和社会媒体对话过程中得以建构。联结蕴藏丰厚的学习意涵,即“对世界的认识(即知识)存在于联结建立的过程中”[1]成为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观。它启示信息科技课程充分调用学科自身的特点加强联结,发挥联结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活动组织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学生成长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颁布后,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信息科技课程内容与时代广泛而又深刻地联结。“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交织,和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三大模块所形成的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对信息科技营养的汲取和时代文化的选择,还有“做中学”“探中学”“创中学”和“跨学科学”等学习方式的改善,一举扭转了学科曾经滞后于科技发展、脱离学生生活世界、自娱自乐的被动局面。
当然,联结也是社会对信息科技教育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科”与“技”全面发展、具备跨学科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指引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不仅要传递学科知识和方法,更要积极联结学科学习和社会需要,发挥自身作为学习工具和环境的独特价值,在丰富的信息科技实践中培养核心素养,实现育人目标。
联结型信息科技课程基地规划和建设
信息科技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强调“科”与“技”并重。从课程内容来看,既有理论性的概念、原理,也有程序性的过程和工具操作技能,还有策略性的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方法。从学生应用信息科技的场景可以大体分为: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社会活动。“课堂需要有意义的联结,教师应将知识的学习、运用和真实的生活场景建立起关联,加强课程内容和儿童经验、社会生活的整合,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培育核心素养。”[2]基于此,我们以项目学习、问题学习、设计学习模式为基础,设计了联结信息科技学科和场景课程基地的模型,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联结型信息科技课程在场景与信息科技应用的连接处,选取项目、问题和工程需求,设计项目实施、问题解决、工程设计的信息科技课程学习内容和过程。发挥基于项目学习的情境化设置激发学习热情的优势,以明确的项目和技术要求促进学生学习训练双基;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设置问题引发思考的特点,促进技术原理理解和选择性地运用工具、方法,在技术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深化学习;开展基于设计的学习,设置开放的、侧重工程化的需求,让学生从科学、技术、艺术等多个跨学科视角,分析用户需求的具体特征,面向对象设计功能适用、形式新颖、成本经济的信息科技装置或数字化作品。在联结型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科思维和技术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课程基地规划了数字化学习管理服务系统和实体化场馆两大部分。其中场馆有学生技术体验场、教师综合研训营、信息科技专项实验室、融合教学工作坊等。数字化学习管理服务系统依据规划,一期按“分析与组队、探究与设计、实施与反思、展示与评价”定制化的学习过程,建设课程学习平台,现已投入教学使用。场馆则采用自主建设、合作建设及动态引入等多种方式进行,为课程基地联结型教学实验提供了环境。
联结真实性学习推动育人实践
“真实性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课程理念,即“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联结学生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社会活动,教学自然就回到了真实世界,也切入了学生的经验,因而显著提升了学习的真实性和学生主体的代入感,学生学习热情和效果显著提升。所以,我们主张教学要“引导学生面向真实的世界学习”。
依托联结型课程基地学习平台,课程教学开展了“行空板组网定制个性IM通信系统”“农植园物联网监测管控”和“AI关爱老人行动计划”等有代表性的学科教学实验。通过联结学生生活、学科,以及社会关心、关联、关注的议题,让原本抽象难懂的网络通信协议和原理变得具体、有趣,让学生在简便易行的亲手实验中完成原理探究;让老龄化社会的话题不再仅仅停留在口头,而是转化为改善老人生活的科技作品,如辅助老人阅读纸质书的智能听读器等。课程基地联结教学的实施有力地落实了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也有效提升了学生们的核心素养。
多个跨学科的融合工作坊课程是基地突出的特色之一,其目的就是在强化信息科技学科知识整合和应用的同时,打破过往课程教学学科本位的局限,发挥跨学科协同育人的功能,将知识概念建构、相互关系发现、应用迁移的场景联结,让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科学习和社会活动之中,让学生感受知识关联的奇妙和跨学科学习的乐趣,发展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一麦相承”劳动种植实践、“包罗万象”包装盒设计制作等一批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的实施,为学生打造了奇妙旅程:从科学到技术、从文科到理科、从教室到田間、从美育到德育……让学生学会了探究,发现了完整的世界。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生找回了学习的意义,强化了能力,树立了担当和责任意识。
联结型课程基地的建设和应用,令我校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焕然一新,教学正日益形成我们称之为的“STREAM溪流模式”,就是借助数字化的学习和管理平台,联结学习的场景与课程内容、活动过程,让学习如溪流般在多个学科间穿梭,在身边的真实世界中流淌。学生在一个个真实的项目、问题和工程的实践中,学习并运用信息科技的知识、技能原理和方法,完成项目、解决问题、设计工程。核心素养提升在真实的联结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与学生主体发展的育人目标实现互促共长。
参考文献
George Siemens. 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 [J].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distance learning, 2005.
费宗翔. 让课堂变革悄然发生[N]. 中国教育报,2022-12-14(12).
编 辑:徐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