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模式探讨

2023-08-26王健凯

学苑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议题法治

王健凯

(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江苏 张家港 215600)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新课改教学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也逐渐抛弃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落后的教学方法,积极响应国家的新课改教学号召,为学生创建更加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版)明确提出“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而在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建议中都提出了进行“议题式教学”,以结构化学科知识为支撑,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教学保证。

一、分毫析厘,解读“议题式教学”的内涵

议题式教学方式,是新课标教学建议的新型教学活动之一,鼓励学生通过议题的引入,参与合作探究、社会实践等,推动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作为一种开放轻松的教学活动,“议题式教学”具有开放性、指向性、思辨性、综合性、系列性特征,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认同感,增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议题,围绕学科培养目标彰显中心议题,在活动讨论和研究中,学习时事与政治、社会热点和法律法规,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对话题的深入探究过程中,教师也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假设性话题大胆质疑,与其他同学共同探究、交流,或是开展公开、公平、公正的讨论,按照合理程序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学科探索精神的同时,也能实现知识的转移,做到有效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真理问题的价值判断。

二、立足学科,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议题式教学”的操作要义

议题式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石、以议题为线索、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以素养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生“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经验,开展“议题式教学”的操作要义主要体现在选择活动议题、创设活动情境、开展活动探究等环节。

(一)基于学科,选择活动议题

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统领,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端点。议题的设计或选择是“议题式教学”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保障,科学合理的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达到掌握学科知识、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在讲授《绘制法治蓝图》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针对当下开放地摊经济的现象,引导学生对比疫情期间地摊经济从被鼓励到被取缔再到被规划的发展过程,向学生提出议题:如果你是执法者或地摊摊主,从你的角度谈谈如何让地摊经济更加合法、合规?选择根植学科知识和生活情境的议题,能让学生在社会热点的讨论中层层递进地展开讨论、探究,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议,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基于学情,创设活动情境

新课标提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情境也是议题式教学的载体。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基于学情,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让学生在体验案例发生情景过程中产生真实感、代入感,在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中开展“议题式教学”,不仅能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体现议题的实践价值,更能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当下比较流行的“共享单车”“共享课程”、移动APP 等,容易引起学生关注,通过这些时事热点开展“议题式教学”,学生也会变得有话说,从而强化学生的活动学习体验。

(三)基于教材,开展活动探究

改版后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最后位置设计了“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运用你的经验”等看似独立内容的栏目,问题多元,设计巧妙,是对教学活动和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活动是“议题式教学”的路径,开展知识整合的教学活动,在根据学生情况合理组建活动小组的基础上,通过议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和讨论,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席之地,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讨论和研究中,不仅能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能与组内其他成员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不断地深入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辨析和选择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实现全方位发展。

三、基于课标,探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议题式教学”的践行策略

(一)分解议题,提升认知

“题”好才能“议”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和社会热点事件中选择议题,在结合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保证议题的科学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基于新课标要求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议题,并围绕议题进行分解,细化“子议题”。子议题的设计既要体现教学的重难点,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经历理性思考、辩证分析,成为落实素养教学的关键。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善用法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依法维权的意识,让学生懂得依靠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及掌握维权的方式和途径,知道要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及青少年心理,教师可以选用“校园欺凌”事件,以2019 年底上映即引起极大社会反响的电影《少年的你》导入新课。艺术源于生活,胡小蝶自杀事件、陈念被欺负排挤的片段能够瞬间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为了贴近教学任务,提升思想认知,设计两个子议题如下:

议题一:面对校园欺凌等非法侵害,如何维权?

议题二:如果你身边的人在遭受校园欺凌或者正遭受校园欺凌的,你会如何应对违法犯罪?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案例分析,组内探究校园欺凌是什么、是否能够预料结果行为、如何减少欺凌事件发生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社会热点的议题,体现议题的思辨性、开放性、引领性,才可以得到更好的讨论。整节课通过辩论、情境模拟等唤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突破重难点的同时,有效增强法治意识核心素养,课堂效果明显。

(二)情境创设,激发潜能

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构成要素之一,但不等同于议题。议题承载学科内容,通过话题引入,并以活动形式呈现,探究一个主题下的问题序列,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真正做到在“议”中学,需要教师结合本课的议题创设具有典型性、生活化、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开展体验性的探究活动,实现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间的迁移与转化。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学时代》。对于刚步入中学的初一新生而言,了解中学时代、适应中学生活既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会。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珍惜新的起点,把握机遇,热爱中学生活,教师可以设定具有生活性和价值取向的议题:“步入了初中之后,你是否发现初中生活与小学生活有什么不同?”并围绕该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认知,描绘心中的中学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议题更能激发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探讨新发现、新事物的兴趣,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能营造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也能使学生通过交流分享认识到中学时代的重要性,进而激发自我潜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三)知识落地,扎实根基

“议题式教学”的开展不能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给出答案这样简单的过程,还需要组织学生一起开展探究性的课堂活动,探索的过程才是“议题式教学”活动的真正价值体现。探究性的活动过程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利用这种探究性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议题的中心思想,从而理解生活中存在的政治问题和现象。

《遵守社会规则》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通过视频“违反交通规则的后果”的视频观看导入新课,学生易于理解,课堂教学中采用“议题式教学”,能让学生在社会热点的讨论中突破教学重难点,使自律意识和敬畏规则的意识在学生心中逐渐形成。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选择有争议性的议题“规则是否应当刻板遵守”展开辩论,比如,呈现这么一段内容:“小冉妈妈值夜班,已经连续工作24 小时的她发起了低烧。她强撑着精神上了地铁,好不容易占了个座位,便开始昏昏欲睡起来。不一会儿,她感觉到有个东西正靠着自己的脚,睁开眼睛一看是一位老人正拿着手中的拐杖杵地,无声地说着‘请让座’。但小冉妈妈真的太困太累了,她诚实地说明自己身体有恙,望老人能够理解,并找对面的其他年轻人让座。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车上的其他人纷纷投来鄙夷的目光,小声地指责着她,好似做了一件天理难容之事。但小冉却觉得自己的妈妈没有做错。”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虽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不成文的社会规则,却是大家文明交通的共识,小行为彰显大文明。但是,当我们在生活中确实遇到了不得已的理由时,这样的“共识”是否还需要刻板遵守、强制让座呢?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就提供的素材展开辩论,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实现从问题向议题发展。为了力证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学生需要在辩论赛前利用图书馆、报纸、网络等搜集大量案例,基于不同经验、运用不同视角、利用不同素材、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方案,使问题系列化、结构化,在交流中掌握学科知识,认识生活的本质,提升学习效果。

(四)完善评价,促进发展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版)》建议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以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促进知行合一。在学生完成基本的议题研讨活动后,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及时进行反思,同时做好相应的教学评价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在议题研讨过程中的不足,为学生巩固基础、构建知识框架体系、提高认知水平以及发展科学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例如,在教学《公平正义的价值》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学生们完成课堂的基本研讨任务后,基于自身对学生的观察情况以及相应的课堂抽查、测验情况,引导学生对研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足或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着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平正义之间的关联、实现公平正义的手段进行探讨,从而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基础。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避免成绩成为衡量的唯一标准;要客观评价学生在研讨活动中的参与及表现,并通过表扬、指出不足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如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生活案例的搜集、在讨论过程中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及参与积极性等,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其学习自信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既是顺应新课改教学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最佳途径。学习力是学生终生受用的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及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议题式教学”是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学的禁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顺应大势,在解读新课标及教材的基础上积极践行“议题式教学”模式,确定并分解议题,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设计探究活动,着力完善课程内容,发挥教学改革优势,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思政水平。

猜你喜欢

议题式教学议题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议题与实证: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