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腰椎血管肉瘤1 例CT 及MRI 表现

2023-08-25汤海涛李英芝程晓丽

安徽医学 2023年8期

汤海涛 李英芝 卢 俊 程晓丽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6 岁,因“劳累后出现腰背部疼痛伴右下肢麻木不适2 周”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体格检查:竖脊肌紧张,腰椎过屈过伸活动疼痛受限,L2-3、L3-4水平棘突压痛、叩击痛剧烈,向臀部放射,双下肢肌力正常,大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影像学检查:CT 平扫示腰2 椎体右后部及右侧附件呈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无硬化边,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并延伸至椎管内,大小约3.8 cm×3.3 cm×4.1 cm,增强扫描呈向心性延迟强化(图1);MRI 平扫示腰2 椎体右后部及右侧附件病灶T1WI 上呈等及略低信号,其内可见条索状高信号,压脂T2WI上呈高信号,其内可见条索状更高信号(图2)。诊断为腰椎恶性病变可能大。为明确诊断行CT 引导下腰椎肿物穿刺活检术,于病变内取两条灰白条索状组织,病理结果:肿瘤细胞呈巢状弥漫性排列,瘤细胞团中可见大小不等血管间隙(图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Vimentin(+)、CD31(+)、CD34(+)、ERG(+)、Factor VIII(+)、Ki-67(+,50%~55%)。诊断为原发性血管肉瘤(angiosarcoma,AS)。转外院行腰椎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病理结果证实为血管肉瘤。

图1 腰椎血管肉瘤CT图像

图2 腰椎血管肉瘤MRI图像

图3 肿瘤活检病理(HE)

2 讨论

骨血管肉瘤罕见,约占骨原发恶性肿瘤的1% 不到。肿瘤多为单发,且好发于四肢骨的长管状骨,其次是骨盆,约10%发生于脊椎[1],其中颈胸椎多见[2-3],发生于腰椎者极为罕见[4]。约1/3 病例为多发,同一解剖区域多个部位的骨常受累[5]。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原因可能与长期放射接触、慢性感染、某些化学物质接触、外伤等因素有关[6]。脊柱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神经根受压迫症状[2]。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因腰背部疼痛伴右下肢麻木不适就诊。

综合文献[2-4,7-8]报道及结合本例患者情况,脊柱血管肉瘤的CT 典型表现是骨皮质和(或)髓腔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低级别肿瘤常界限清楚且周围伴有反应性成骨,高级别肿瘤侵蚀骨小梁更彻底,则表现为边界不清且不伴反应性成骨的特点,肿瘤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少见;当残存的骨小梁较少且来不及发生反应性成骨,不足以起到支撑作用时,病变椎体则容易发生病理性压缩骨折。本例患者病变位于腰2 椎体右后部及右侧附件,虽然骨小梁破坏比较彻底,但腰2 椎体仍有足够的残存骨支撑,故未发生压缩骨折。MRI 肿瘤骨多表现为混杂长T1长T2信号,其原因可能与肿瘤生长迅速,极易发生囊变坏死及出血有关。CT 及MRI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可表现为向心性或边缘强化[9]。本例MRI 表现为T1WI 及T2WI均呈混杂信号,考虑与肿瘤内出血有关。本病恶性程度高,早期即发生转移,预后差,治疗以手术根治性切除为主,术后辅以放化疗。

腰椎原发性血管肉瘤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转移瘤,多发生于中老年,有原发肿瘤史,血清钙、磷升高,溶骨型骨转移瘤T1WI 上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 上呈不均匀高信号,残存骨棘少见[10]。②骨髓瘤:亦好发于中老年,血清单链免疫球蛋白升高,肿瘤T1WI 上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 上呈等或略高信号,少见坏死,增强扫描中度均匀强化[11]。③血管瘤:良性肿瘤,常呈短T1长T2信号,典型者呈“栅栏样”改变,由于残存骨量多而很少发生压缩骨折[12]。总之,腰椎原发血管肉瘤比较罕见,但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若病灶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并形成软组织肿块,T1WI 及T2WI 上信号混杂,CT 及MRI 增强扫描呈向心性或边缘强化,需考虑血管肉瘤的可能性,最终诊断需结合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