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互嵌的意义、问题及对策

2023-08-25赖风李安林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4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一体化思政课

赖风?李安林

摘要: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互嵌是一个彼此嵌入、彼此互构、彼此赋能的增效过程。当前,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互嵌受制于认知脱嵌、关系脱嵌、结构脱嵌、资源脱嵌等现实问题,应该优化中小学思政课“互嵌共融”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确立“互嵌共赢”的基础教育思政课共同体理念,加强中小学思政课“互嵌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构建中小学思政课“互嵌共生”的资源互嵌、优势互补格局。

关键词:基础教育;思政课;一体化;互嵌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4-0021-05

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螺旋式提升的关键阶段。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相关成果很多,但聚焦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互嵌的高质量学理性成果尚不多见。本文尝试基于嵌入性理论,立足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一体化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的实际,深入研究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互嵌的意义、问题及对策,以期推进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

一、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互嵌的意义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一体化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在一体化的内容转化为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体化很关键,而在笔者看来,一体化互嵌是教师一体化的基本路径。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互嵌是对中小学思政课融合贯通、交汇关系的一种凝练表达,是指中学思政课和小学思政课通过相互内嵌形成互利共赢的共同体格局。互嵌的关键是教师的互嵌,从而形成实质上的而不是形式上的基础教育思政课教师共同体。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互嵌的過程中,互嵌是互构的前提,互构则直接影响着互嵌的效果,而赋能增效则是互嵌和互构的动力源泉。

(一)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彼此嵌入,实现跨段合作

彼此嵌入是两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内化。中学和小学是基础教育中两个具有一定自主性的相对独立的阶段,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分别隶属于基础教育的不同学段,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其中一方要借助对方的平台或资源实现自身发展、完成教育使命,需要嵌入对方、内化于对方。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之所以能彼此嵌入,是由于二者同属基础教育范畴,具有内在的共生关系,并在多个向度紧密相连,从而为其彼此嵌入提供了天然便利。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的彼此嵌入,可以有效整合两个学段的优势资源,打造跨段合作、互嵌发展的平台,解决两个学段各自单独发展面临的资源不足、条件缺失等问题。

(二)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彼此互构,改变固有生态

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彼此互构,是指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彼此嵌入之后,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条件而不断进行的革新和调整过程。在嵌入理论看来,一方行动主体嵌入另一方内部的原生结构,会改变另一方内部的生态,因此通常会遭遇另一方的本能排斥。也就是说,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彼此嵌入之后,通常会出现所谓“排异反应”。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准确认知彼此嵌入、跨段合作的重大意义,主动调适彼此嵌入的行动方案和实践策略,在“彼此互构”中自觉建立对彼此嵌入形成的新的课程组织生态的适应性。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通过彼此嵌入形成新的基础教育思政课场域,通过相互建构,推动发展环境、运行生态的革新,推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互构式合作格局。

(三)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彼此赋能,助力功能升级

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彼此嵌入、彼此互构,最终是为了彼此赋能、协同增效。中学思政课和小学思政课都基于一定的社会结构、制度安排和立德树人生态等境遇,并在与境遇的互动之中形成相应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之间的彼此嵌入,会引发基础教育思政课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从而促使二者各自调整自己的课程行为,以建立对新生态的适应性。双方适应新生态的过程,实质就是在精准借力于对方优势资源来发展自身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在助力对方提升育人效益中最终实现彼此资源共享、相互赋能增效,进而提升基础教育思政课共同体的整体效能。

二、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互嵌的问题审视

近年来,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但由于传统思维定式的惯性作用和诸多现实利益的纠葛等原因,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现状依然不尽如人意,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仍然缺乏高质量的互动,主要原因在于认知脱嵌、关系脱嵌、结构脱嵌、资源脱嵌等现实问题。

(一)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认知脱嵌

认知脱嵌是相对于认知嵌入性而言的。对于中小学思政课而言,认知嵌入性指的是中学思政课和小学思政课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共同体意识。虽然认知嵌入性是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两个实体之间的一种虚体联系,但其状态,即认知嵌入还是认知脱嵌,对于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之间的一体互嵌,具有重要影响。当前的现状是,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都对彼此嵌入、跨学段合作意识不强,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来提升彼此效能,存在认知偏差,从而在认知嵌入性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认知脱嵌,进而在主体认知层面直接影响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形成。

(二)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关系脱嵌

在组织嵌入性理论看来,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的子系统,并在社会活动中,与社会大系统建立复杂的网络化联系。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的复杂网络化联系,首先表现为组织嵌入性中的关系嵌入性。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之间的关系嵌入性,主要是指中小学思政课所处的网络关系给思政课“带来的一种获取信息和资源的作用机制”[1]。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互动频率指标,分为强嵌入关系、弱嵌入关系、强弱混合型嵌入关系。当前,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缺乏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合作机制,缺少畅通有效的沟通渠道,出现明显的关系脱嵌,成为相互割裂的两个课程场域,严重影响基础教育思政课共同体的有效构建,直接制约基础教育思政课育人合力的形成。

(三)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结构脱嵌

除了关系嵌入性,组织嵌入性还包括结构嵌入性。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的结构脱嵌,是相对于结构嵌入性而言的。结构嵌入性是一种战略性资源,不仅给嵌入的双方带来发展机遇,而且给嵌入的整个共同体网络带来一种战略性资源。然而,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的结构嵌入性,依然没有真正落地生根。由于中学思政课和小学思政课之间长期存在的认知脱嵌、关系脱嵌,中学思政课教师通常觉得小学思政课是小儿科,没有结构嵌入的必要,而小学思政课教师则往往感觉不被中学思政课结构接纳,从而陷入事实上的结构脱嵌。很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思政课教研员按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设立,三个学段的教研员各管一段,互不相干,这反映的就是中小学思政课的结构脱嵌。

(四)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资源脱嵌

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的资源脱嵌,主要指的是二者人力资源双向多模态流动稀少、数据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等现实困境。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具有相似性,使命任务具有一致性,即致力于筑牢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基础。但在现实中,由于办学体制及资源匹配机制等原因,中小学各自筑起了无形的“小院高墙”,呈现出高度封闭的圈层化特质,两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的流动及沟通通常仅限于学段内部,根本谈不上包括专题性的联合攻关小组借调、经常性的相互挂职锻炼、正式的人事调动等双向多模态流动及沟通。尽管同处基础教育阶段,而且面对的学生具有很大的重叠可能,但信息和资源跟着人走,小学思政课与中学思政课的人员无法实现双向多模态流动,直接影响双方的数据信息资源的对接和共享。

三、中小学思政課一体化互嵌的推进路径

中小学思政课存在的认知脱嵌、关系脱嵌、结构脱嵌、资源脱嵌等问题,客观上要求优化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互嵌的推进路径。

(一)优化中小学思政课“互嵌共融”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

中学思政课和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互嵌的本质在于,把两个相对独立的学段课程的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整合,从而努力实现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基础教育思政课的最大效益。不同学段的课程资源禀赋各自不同,实现一体化互嵌,需要从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等多个方面提供强大支持。

第一,健全中小学思政课的协商研讨制度,推动两个学段在思政课教学改革、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等方面深入沟通。协商研讨制度是消解中学思政课和小学思政课之间信息鸿沟及信任壁垒,促进相互之间增进了解、建立信任的关键制度。主管部门要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制度规划和供给,集成运用定期协商研讨和不定期协商研讨、线下协商研讨和线上协商研讨制度,支持和推动中学和小学思政课老师广泛开展交流对话,坚持目标引领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以共同利益引导两个学段清理本位主义,降低彼此嵌入的成本。江苏省组建以中国矿业大学为牵头高校,包括南京大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淮阴中学等14家成员单位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形成了一整套为一体化互嵌降本增效的协商研讨制度。

第二,完善中小学思政课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是引领思政课改革发展创新的指挥棒,也是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互嵌的导向器。当前,中小学思政课评价脱嵌是中小学思政课“四大脱嵌”的重要原因,小学思政课的评价主要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而中学思政课的评价总体上是一种以标准化的书面考试为轴心的结果性评价。建立健全增值评价制度不仅是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评价制度的题中之义,而且是推进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互嵌共融的关键举措。增值评价是一种统合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总体性、综合性评价[2]。要切实推进中小学思政课增值评价管理制度的集成创新,科学引领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的互嵌共融。

第三,探索建立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互嵌的资金支持制度。虽然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同处基础教育阶段,但毕竟属于不同学段,两者的一体化互嵌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一方面,在各级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学基金项目规划中,可以探索单独设立基础教育思政课跨学段、跨学校、跨区域一体化互嵌项目基金;另一方面,可在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教育研究成果奖项设置中,增设基础教育思政课一体化互嵌成果奖。

(二)确立“互嵌共赢”的思政课共同体理念

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互嵌,需要充分发挥先进理念的引领作用。“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3]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要实现一体化互嵌,必须树立“互嵌共赢”的思政课共同体理念,从而推动工作关系、利益关系调整,实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变革。

第一,确立内部共生理念,增强内部共生意识。中小学思政课要借鉴生物学的“共生效应”概念,要有自觉的相依共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意识。共同体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自觉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清晰认识到“共同体成员中的‘他者与自身的统一性”[4],充分认识到“共生效应”是共同体生命和力量的源泉。

第二,确立内部共轭理念,增强内部共轭意识。中小学思政课要充分借鉴有机化学中的“共轭效应”,自觉按照各自在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结构中的位置和角色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减少内耗,提升整体效能。

第三,确立内部共振理念,增强内部共振意识。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的共振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两者的振动频率相近,两者彼此靠近,同处一个共同体的内部场域。要在教育强国建设及自身发展中主动寻求互嵌共赢的联结点,力求在同频共振中建成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强大动力系统。

(三)加强中小学思政课“互嵌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

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互嵌发展,需要破除彼此之间长期存在的信息壁垒。信息壁垒常常会转化为信任壁垒,信任壁垒是严重影响一体化互嵌发展的隐形障碍。中小学思政课的互嵌发展是一个携手共进、双向奔赴的过程,迫切需要加强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壁垒,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消融信任赤字,夯实互嵌合作的信息基础,建立跨段互嵌的信任关系。

第一,加强纵向集成的中小学思政课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中小学思政课纵向集成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旨在从纵向意义建构的向度,打造联通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学段的信息交流平台。中小学思政课纵向集成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不仅可以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纵向的完整意义建构能力,而且可以在系统、连贯跟踪研究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期待视域”[5]的基础上,引导中小学生深刻体认思政课的远景意义,进而引导中小学生把社會的宏观价值内化为自己的微观意义。

第二,加强横向集成的中小学思政课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中小学思政课横向集成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旨在从横向整合的维度,打通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壁垒,以中小学生成长成才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导向,推动碎片化的学校探索和区域实践实现规律性升华和意义化重构。横向集成的中小学思政课信息交流平台,要以专题的方式横向整合各地各校的思政课一体化互嵌经验、中小学生发展现状及增值需求,促进中小学思政课互嵌形式与内容的意义升华。

第三,加强虚实交叉集成的中小学思政课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不仅为线上搭建中小学思政课信息交流的虚拟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构建虚实交叉集成的中小学思政课信息交流平台提供了现实可能。迄今为止已举办三届的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究高峰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为纵横交错、虚实交叉集成的信息交流平台,有效发挥了平台智库的专业引领作用。应精准把握数字技术提供的时代契机,夯实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互嵌的信息和信任基础。

(四)构建中小学思政课“互嵌共生”的资源互嵌优势互补格局

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互嵌发展,要警惕形式化、表面化、运动化等倾向。要从根本上避免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互嵌沦为一种形式互嵌,就要推动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从利益共同体向价值共同体转型升级,切实形成“互嵌共生”的资源互嵌、优势互补格局。只有在中小学思政课价值共同体的场域中,“共生效应”才能成为共同体“共效应”的轴心,共同体成员才能切实增进了解,从而为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所有成员采取集体行动提供强大内生动力,进而为合力打造资源互嵌、优势互补的一体化格局奠定现实基础。“要有任何集体行动,就需要有一些相互了解,并且共同工作的经历会加强这种了解。”[6]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2023年“同上一堂‘依法治国课”活动,小学、初中、高中思政课教师分别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打通学段边界壁垒,提升学段之间的衔接性和贯通性,对打造中学思政课与小学思政课“互嵌共生”的资源互嵌、优势互补格局,进行了有益探索[7]。

参考文献:

[1]杨玉波,李备友,李守伟.嵌入性理论研究综述:基于普遍联系的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4(3):173.

[2]赖风,张曦文.基于增值评价的高校思政育人价值及集成创新[J].江苏高教,2023(4):113.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7.

[4]戴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战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11.

[5]赖风.基于接受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创新[J].江苏高教,2020(6):124.

[6]H.K.科尔巴奇.政策[M].张毅,韩志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46.

[7]本报记者.以“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N].江苏教育报,2023-05-05(1).

责任编辑:赵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复杂系统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20BKS122)、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项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应对市场逐利性挑战研究”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5-05

作者简介:赖风,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李安林(通信作者),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一体化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