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减法,为语言学习增量

2023-08-25陈雪英

中国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减法语言学习广度

陈雪英

【摘 要】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只有把精力花在“刀刃”上,才能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给学生的语言学习腾出时间、空间,要减少冗长的教师语言,减掉低效的学生活动,减去超标的学习要求。要增加一点趣味,让语言学习更有广度;增加一点思考,让语言学习更有深度;增加一点文化,让语言学习更有效度。

【关键词】减法 语言学习 广度 深度 效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单位时间收益最大化”是落实“双减”政策、让学生学得轻松高质的有效抓手。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语文教师只有敢于“舍弃”无效、低效的教学行为,恰到好处地做好“减法”,让课堂呈现“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简洁样态,才能腾出充足的时空给学生,让他们展开更有广度、深度、效度的语言学习活动,做好“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主业,得到更充实丰厚的收获,成就“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清新美好。

一、为教学做减法

1. 减少冗长的教师语言

不少教师有慈母情结,总担心学生听不清知识点,觉得只要自己把课讲清楚,就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帮助,忘记了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多说未必有益,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师语言冗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张扬。

一位教师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写话“学写最喜爱的玩具”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小鳄鱼,并上台说说鳄鱼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看到了鳄鱼绿色的皮肤、锋利的牙齿、大大的嘴巴、一双神气的眼睛等。这位教师大概是觉得上台的学生观察很仔细、有发现,希望其他听讲的学生能够关注到上台学生的发言,于是学生说一句,教师就重复一句。好好的学生表达实践活动变成了师生二重奏,课堂时间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掉。教师真正重要的工作,如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引导学生懂得观察与表达要有一定的顺序(上台学生的表达比较无序)等,都没时间做。教师的无效表达如果没有及时删减,就挤压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2. 减掉低效的学生活动

同样教授“学写最喜爱的玩具”,另一位教师整节课都在让学生不停地观察、练说,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学生还一个字都没有写,写话练习变成说话练习。显然,这位教师虽然重视了让学生先看后写,先说后写,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怎样观察、怎样说完整句子,但还未尝试过比较系统、完整地写话。本课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篇正式的写话,难在写,重在写,训练重点是要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树立学生写话的信心,让学生懂得写话就像说话一样简单、容易。因此,教师教学时应该尊重学情,分解学习难度,将“我最喜爱的玩具是什么”“这个玩具长得什么样”“这个玩具好玩在哪里”这三个板块的内容分步骤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格式(段前空两格,标点符号占一格)写下来。只有这样分步训练,才能有效降低写话难度,为学生铺设适当的写话坡度,搭建轻巧的写话支架,让学生感受到写话之易,体验到写话之趣。反之,如果整堂课都在不停地进行口语对话,缺少有效的写的训练,把这项作业后置到课外或下节课进行,教学就变成一种低效的行为,既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又增添学生的学习难度。

3. 减去超标的学习要求

有的教师在教写话课时,出示方格本图片,引导学生在格子的第一行写上题目,并且告诉学生写题目时要先空四格再开始写。这一教学活动其实是没有价值的。第一,让学生为写话拟题,并不是此次写话教学需要完成的目标;第二,教师的要求也不够科学,难道所有的题目都要空四格再写吗?这样不切合实际学情的教学活动不要也罢。

我们都知道,低年级课堂中儿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但儿歌的使用要有节制、有讲究。比如,有的教师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不识几个字的情况下,就出示篇幅较长的儿歌,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学习的挫败感。教师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又如,一位教师教授拼音,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练习说话并引出本课要学的拼音之后,出示了一首概括情境图内容的儿歌让学生读。学生看着犹如天书般的儿歌,结结巴巴、断断续续、支离破碎地读出来,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一下子就降了下来。儿歌的使用收到了相反的效果。这主要就是因为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要求超标了。

减少冗长的教师语言,减掉低效的学生活动,减去超标的学习要求,省下来的时间、空间可以更多地留给真正有价值的语言学习,让学生课堂参与的面更广,质更优,效更好。

二、为语言学习增量

1. 增加一点趣味,让语言学习更有广度

(1)借助现代技术增加趣味

教授复韵母“ɑi、ei、ui”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怎样给复韵母标调,掌握复韵母标调规则,教师费尽了心思:有的反复强调,引导机械记忆;有的引入儿歌,助力形象识记;有的强化练习,期望熟能生巧。其实教师可以借助教学一体机中的课堂活动功能,帮助学生轻松学习、高效记忆。比如,可以用趣味选择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标调规则的理解;可以用判断对错的活动,帮助学生辨析怎样标调才是正确的……借助一体机进行教学,既直观形象又方便有趣,还可以快速了解学生对标调规则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规划下一步教学活动。

(2)通过角色扮演增加趣味

比如,教授《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引导学生理解“四海为家”的意思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视频和语言创设情境,在轻柔优美的背景音乐中,采访学生:“可爱的蒲公英娃娃们,你们飞呀飞,有的飞到了                   ,有的飞到了                  ,还有的飞到了                 ……像你們这样,无论是田野还是花园,都可以安家,就叫作‘四海为家。”这样直接把学生当成蒲公英娃娃,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学习,比呆板地讲解词语的意思效果要好得多。

(3)引入动感儿歌增加趣味

儿歌的使用除了要有节制、有讲究之外,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儿歌要具有美感、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才会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有位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识记韵母标调规则,出示了一首自编的儿歌:“有ɑ找ɑ,没ɑ找o、e,i、u在一起,声调标在后。”读起来干巴巴的,学生学得无精打采。另一位教师则使用了相对有设计感的儿歌:“有ɑ不放过,没ɑ找o、e,i上标调去掉点,i、u并排标在后。”让学生有节奏地拍手诵读,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很快就把标调儿歌记了下来。

当然,仅仅有趣是不够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为主,而不是仅靠各种课堂组织手段。内容的吸引,才是真正的吸引。

2. 增加一点思考,让语言学习更有深度

学习的起点是思考,没有思考的学习是低质甚至无效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唤醒,这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必要前提。语言学习虽强调语感的熏陶与培养,但在“熏锅屋”(张庆言)的过程中,如能注重思维的激发与培养,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故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思维和语言比翼齐飞,让语言学习更有深度。

(1)在质疑中思考

黄国才老师在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一课的时候,有意识地设置了三处提问的环节。第一处是在梳理完文本内容、理解文言文大意后,黄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大胆质疑:为什么在道边必是苦李?为什么看到李子多就断定是苦李?为什么王戎小时候有那么多好朋友?……问题虽然幼稚,但通过质疑,学生思维运转起来,好奇心被调动起来,课堂参与度就高起来了。第二处是在课堂接近尾声时,黄老师鼓励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在叙述过程中省略了哪些内容?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推断:故事省略了人们问王戎的话,以及王戎的论断得到验证之后人们的反应。接着,黄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作者把这些内容省略了?然后告诉学生:同学们刚才问的是关于内容的问题,老师这里问的是关于写法的问题。黄老师亲自提问,现身说法,有效巩固前面第二单元中学到的提问策略—既可以针对内容提问,也可以针对写法提问。这样的教学设计遵循了统编教材整体架构的理念,体现了对学生素养培育的持续关注。第三处是在结课环节,黄老师告诉学生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并推荐学生阅读,黄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看到这个书名,你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好奇地询问:为什么书名中间要先有个点,再加上“雅量”?黄老师再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通过组织有质量的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将语言学习引向深入,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优质平台。

(2)在练说中思考

教授《雾在哪里》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出示填空练习。

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         )的孩子,他把(      )(      )连同(       )(       )

和(  )藏起来了。

教师用这样一个口头填空,考查学生有没有把相关信息记下来,让学生把对文本内容的感性认知与理性梳理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他们语言与思维的共同发展。

《雾在哪里》一文第3、第4、第6自然段构段方式比较相似,有必要让学生感受作者表达上的这一特点。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们各显神通,有的通过分块朗读,让学生形象感知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比如,陈巧青老师就通过教师与男女生分块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不同段落之间的相似之处。有的则通过比较异同引导学生发现,比如,陈华惠老师这样引导:课文第3、第4自然段长得可像了,数一数每段各有几句话。之后陈老师出示PPT,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填入括号内。

第一句是写( )说的话,第二句是写( )做的事,第三句是写( )的变化。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完整的、有一定深度的语言实践机会,尽量避免肤浅的、随意的一问一答。比如,教授《我是什么》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让学生说说“我”会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我”会变成云,有的学生说“我”会变成雨,有的学生说“我”会变成冰雹,有的学生说“我”会变成雪。有经验的教师不应该满足于学生这样支离破碎的、简短的、没有思维含量的回答,而应该鼓励学生把整篇课文的内容串起来说,用上“和”或者其他相应的连词,把水的多样形态连起来说一说,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助力学生清晰、完整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完整性和深刻性的培养。

(3)在想象中思考

教授三年级上册第17课《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时,一位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潋滟”的意思,出示了阳光下湖面波光粼粼的画面,引导学生谈“这样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形象的画面与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了学生思维,引发了他们的联想与想象。“湖面像撒了水晶似的”“像调皮的小孩在皱鼻子”……贴切而美妙的表达喷涌而出。学生的大脑开动起来,学习收获自然不在话下。

(4)在朗读中思考

曾建玲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在引导学生朗读小熊和松鼠“乐坏了”的句子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以前乐坏了的情景。学生们有的想起爸爸妈妈说去游乐场玩自己乐得一蹦三尺高的画面,有的想起自己考一百分嘴角咧到耳根的场景。曾老師让学生带上这种感受把句子读一读。这样通过思考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并把这一体验迁移到文本理解之中,助力文本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无独有偶,另一位教师教授《小蜗牛》一课时,为了指导学生读出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的话中的慈爱之情,引导学生回顾: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是怎么对你说话的?学着妈妈说话的语气读句子。这些都是很好的在思考中朗读、在朗读中思考的做法。

陈华慧老师执教《雾在哪里》一课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读好雾说的五句话,他这样引导:雾是个淘气的学生,他会怎么说这几句话呢?接着请一个学生来读,当学生读完后,陈老师评价:你把“大海”这个词读得特别重,一听就知道雾孩子可淘气了。谁有不同的读法?第二个学生强调“我”这个词,陈老师也给予肯定。其他学生有的强调“要把”,有的强调“藏起来”。思考激活个性,个性的张扬让朗读有了不一样的色彩。有思考的个性化朗读,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雾孩子的淘气与任性,同时与文本有了密切的接触,在反复朗读中发展思维、形成语感。

3. 增加一点文化,让语言学习更有效度

比如,《雾在哪里》一课中“海岸”的“岸”字的教学,教师先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见过海岸吗?谁能上台在课件上圈出海岸在哪里?通过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海岸”的意思,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拓展:“江”边的陆地叫“江岸”,“河”边的陆地是—?“河岸”。那么“江”“河”对面的陆地呢?是“对岸”。“江”“河”两边的陆地呢?叫“两岸”。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认识事物并拓展延伸、积累词串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汉语真神奇,一个“岸”字就带出这么多词语。这样的教学,有情、有趣、有效,有语言的积累,有思维的发展,有文化的渗透,收到了多维的效果。

黄国才老师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导入新课环节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戎”的篆体,让学生猜是什么字,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戎”的字形猜“戎”的意思—武器加盾牌,“戎”就是兵器的总称。而后,告诉学生,在古代弓、殳、矛、戈、戟统称“戎”,并让学生给“戎”字组词。这样的引导,就像鼓点敲打在学生的心坎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进课堂。第一,看图猜字具有趣味性,可以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第二,“戎”的字理教学有浓浓的文化味,为学生打开了汉语学习的一扇新的、有趣的窗户,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又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这样的导课可以说是融语言、思维、文化、审美于一体,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皆有所获。趣味性与实效性并驾齐驱、同频共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

为了让课堂有文化,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厚素养。笔者曾听两位教师同课异构《我是一只小虫子》,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二时,两节课的教学效果迥然不同。

一位教师先出示带月字旁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异同点:相同处,都含“月”部;不同处,有的“月”在左边,有的“月”在下边。教师小结:在左边的叫“月字旁”,在下边的叫“月字底”。而后播放微课,帮助学生了解月字旁的字与身体有关。

另一位教师前半部分的教学方法与前一位教师差不多,但之后却继续往前走了一步:是不是所有月字旁的字都与身体有关?出示如下例字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明、朝、朗—“月”在右边,与月亮有关,称为“月字旁”。

股、肩—“月”在左边或下边,与身体有关,称为“肉月旁”。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月”在不同位置,表示的意思不同,连名称都随之发生变化,从而真切感受到识字的趣味。

两位教师在课堂上都抓住了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识字,但学生的收获有大有小,其關键差别在于教师备课深度的不同。教师胸有丘壑,方可游刃有余地带领学生领略汉语言文字之美。

(作者系福建省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研员)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减法语言学习广度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生产过程做“减法”农民收入做“加法”
扎根语言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让英语教学闪现创新智慧的灵光
社交网络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用
改善阅读障碍儿童的英语拼写能力
网络在拓展学生阅读广度中的运用
金融广度:指标选择与政策建议
国家“减法”与地方“加法”
科学把握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深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