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家访:意义、形式与路径

2023-08-25陆燕

中国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家校合作

陆燕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家访被赋予了不少新的内涵。当下,开展家访更是意义重大,形式更为多样。要将开展家访工作落实落细落好,教师须家访前“胸有成竹”、家访时“靠船下篙”、家访后“反馈提升”,学校应多措并举充分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家校合作 协同育人 小学家访

2023年1月13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育人意见》)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说明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育人意见》特别指出:“要认真落实家访制度,学校领导要带头开展家访,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鼓励科任教师有针对性开展家访。”全国中小学校无论地处城市还是乡村,规模宏大还是微小,都应将开展家访落实落好,为完善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作出应有的贡献。但小学家访存在一些实际 问题。

一、小学家访的实然困境

1. 学校重视不够

部分学校对开展家访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认识,或者考虑到教师出行安全、担心极个别教师趁机“夹带私货”影响学校声誉等,往往在会议上要求、动员教师开展家访,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予以高度重视,主要表现为:缺少推进教师开展家访的培训、管理和保障制度;未能通过多种形式营造积极开展家访的浓厚氛围,制订的家访制度主要用于应付检查,形同虚设;学校行政人员未能成为开展家访的榜样,检查教师开展家访情况以查阅家访记录、有无拍照“留痕”为主。

2. 教师的认知度和积极性不够高

一些教师认为召开家长会、学生放学时与家长沟通,或者与家长电话、视频沟通过,就算完成了家访任务,对家访的价值与目标缺乏认识。同时,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实地家访。另外,学校未能像狠抓课堂教学质量一样落实家访制度,对家访的内容、流程、评价等缺乏刚性要求,开展家访易被当成“软任务”。

3. 一些家长不够配合

大多数家长都是欢迎教师深入家庭访问的,但也有一些家长对教师开展家访缺乏正确认识,对家访存在某些误会,认为家长只要让孩子快乐就行,自己也不懂教育,就婉言谢绝或者直接回避。还有一些家庭,存在成员之间关系紧张,或家长情绪不稳定,在与人相处、沟通的过程中常有过激言语的问题,这类家长往往也不太欢迎教师入户家访。

二、小学家访的基本内涵

家访是家庭访问的简称。《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释义是“因工作需要到人家里访问(多指教师到学生家里访问)”。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家访是家庭教育指导最常见的方式,即以班主任、科任教师为主的家访主体进入学生家庭调查访问,深入了解、清楚掌握学生在家表现、生活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状况等,以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教学举措,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家访,也是绝大多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学校行政人员、教师以及家长业已形成的共识。

小学家访有别于幼儿园和中学,主要表现在家访主体所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上。一般说来,幼儿园家访重在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生活环境、有趣故事等,中学家访重在关注学生的作息安排、特长发展、人生理想、待人接物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等,而小学家访则重在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作业时长、课外阅读、兴趣爱好及其父母的教育理念等。

隨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受学校联盟、教师轮岗以及教师、学生家长对居住环境的多元选择等诸多因素影响,小学家访被赋予了不少新的内涵,如家访的形式不是非到学生家庭不可,既可以线下家访,也可以线上家访;家访不再是家访主体的单边活动,还须考虑学生、家长自主选择家访的时间、地点和形式;家访主体还包括学校行政人员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负责同志等。本文所述的家访主体,仅指学生所在班级的科任教师(包括班主任)。

三、小学家访的重要意义

1. 开展小学家访是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需要

教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了解、熟悉学生。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对学生的个性、习惯、爱好和兴趣等有全面了解。一些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往往多有不同,在某些方面的表现甚至截然相反。因此,教师要比较全面、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就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家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潜移默化、巨大深远、不可轻视的。教师通过开展家访,一方面应了解、掌握学生在家里的学习、生活环境,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须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 开展小学家访是切实融洽家校、师生关系的需要

其一,开展家访有益于融洽家校关系。开展家访的主体大部分为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科任教师。他们虽然是各个班级的教师,但代表的是学校形象,能够让家长具体地感知学校的教育理念、质量、品牌和特色。这样,家长与学校之间就可以形成彼此信任、和谐稳定的教育关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就容易相向而行、相互补充和相得益彰。

其二,开展家访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小学生年龄小,向师性强,绝大多数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信赖教师,对教师开展家访也是热烈欢迎的。在学生们看来,教师到自己家里来走走、看看、问问,或者通过家长了解自己在家里各方面的表现,是对自己的关心、关怀和关切,是一件能够让自己感到幸福与自豪的事情。

因此,小学家访是连接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纽带,是增进家校关系、师生关系的桥梁,可谓举足轻重、不可或缺。

3. 开展小学家访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开展家访作为教师工作的必要内容,是提高学校、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切身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呵护和期待,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父母般的关爱,就会对教师产生信赖、爱戴的感情,对教师发出的号召积极响应,对教师布置的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并以“都完成了”“完成得好”为荣。教师发现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家长在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偏差,就可以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改善教育方法,确保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产生了亲近教师的欲望,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就会逐渐拉近,师生之间就容易心心相印、情感共鸣、关系融洽,学生必然“爱屋及乌”,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了,家长又大力支持、积极配合,教师则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会相向而行,双边活动就能够充分高效。

四、小学家访的主要形式

1. 按照对象的类别分

(1)常规家访

常规家访也称普遍家访,是对班级上大多数在学习、生活、行为和习惯等各方面处于正常状态的学生家庭所进行的一般性家访,时间大多比较固定,在开学后1~2个月内即可完成。对刚入学学生、新进班学生或刚接手新班级学生的家访,旨在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基本情况,也属于常规家访。

(2)重点家访

重点家访是对班级上少部分在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暂时处于非常态的学生家庭进行的访问。与常规家访相比,重点家访花费的时间、耗费的精力要多一些,运用的方法须因人而异,要求对学生的了解更为全面、具体、准确,并想方设法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3)特别家访

毋庸讳言,几乎每一所小学、每一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几位特殊学生,如学困生、控辍生、身体残疾生、心理异常生,或者家庭情况复杂,如父母离异、经济条件太好或太差等。对这些特殊学生或生活在情况复杂家庭的学生进行的家访即为特别家访。教师只有付出特别的关爱与行动,特别家访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2. 按照家访的目的分

(1)了解性家访

了解性家访是最常用的一种家访形式。一是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情况,如完成作業的态度、速度和习惯,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长、数量,是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二是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情况,如家长的职业与素养、教育子女的理念与方式、给孩子提供的学习条件等。

(2)通报性家访

通报性家访旨在争取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班务管理、学科教学的理解与支持。一是通报学校、班级的有关情况,如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成果,近期正在推进的工作与开展的活动,班风学风建设的举措与经验等;二是通报学生在学校、班队活动以及学科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种通报必须力戒“告状”。

(3)共商性家访

对常规教育难以取得明显效果的特殊学生,以及经常对学校、教师的正常工作表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不配合的个别家长,极有必要采用共商性家访,倾听其真实想法,了解其急切诉求,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措施,以形成共识与合力,让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3. 按照采用的方式分

(1)线下家访

线下家访是与线上家访相对而言的,是一种传统的家访形式,即教师利用放学后、休息日深入学生家庭中,走走看看问问,与家长进行面对面访问。线下家访最直接、最简洁、最便利,因而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曾经是学校大力倡导、社会普遍认可的家访形式。然而,线下家访需要教师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耗费较多精力,还需要克服其他种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如学生居住地距离学校或教师的家比较远、有些家长在外地打工等。

(2)线上家访

线上家访是随着电话、网络等高科技通信工具的兴起应运而生的。教师可以通过拨打电话、使用线上可视化平台,直接与家长沟通、交流。因其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又可以减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但与线下家访相比,线上家访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不容易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在家阅读、锻炼、作息情况,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拉近与家长的心理距离。

以上是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家访形式进行的大致分类,此外还有宣传性家访、探望性家访、帮扶性家访等。至于选用哪一类或哪几类家访形式,是不是可以有机结合,或者创新形式,教师须根据客观情况、家访目的、学生及家长的状况和主观意愿等,作出灵活选择。

五、小学家访的六条原则

1. 育人性原则

开展家访的主要目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其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形式和必要抓手。因此,教师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切实加强家校沟通与联系,努力实现协同育人效果最大化。

2. 激励性原则

开展家访必须坚持以正面鼓励、积极引导为主。首先要多讲学生在校的优良表现,然后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之处。有些学生问题较多,但每次只需说出一二,并以提示、期待、建议等形式表达,让学生和家长都乐于接受,切忌“上门告状”。

3. 平等性原则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家长,努力与其形成平等关系。为此,在与家长沟通、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平和,要多倾听家长的心声,多关注家长表情,适时调整访谈内容。

4. 实效性原则

开展家访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学活动,也须讲究实效、追求高质。为了不影响家长正常作息和日常生活,也为了自己有足够的时间用于休息和工作,教师须强化效率意识、积极作为,如与家长寒暄后应尽快切入正题,突出重点、注意互动。

5. 常态性原则

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开展家访似乎成了突击行动,大多安排在上半学期开学两周内,完成后也缺少后续的评估、利用。其实,开展家访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期初、期中和期末都可以进行。至于什么时候进行,次数多少,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6. 廉洁性原则

有些时候,少数家长为了表达对教师的感谢和敬意,可能会安排宴请或赠送礼品钱财、组织娱乐活动。遇到这些情况,教师应该婉言谢绝,坚持做到严以律己,坚守清正廉洁底线,坚决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六、小学家访的应然路径

1. 家访开始前,须“胸有成竹”

(1)积极参加学校培训

为了扎实推进家访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活动,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务必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并与班级情况、学生特点相结合,对家访的意义、形式、原则、内容以及注意事项等“了然于胸”。

(2)成立家访工作指导小组

学校须成立家访工作指导小组,指导各班成立优秀班主任或骨干教师任组长、所有科任教师为组员的家访小组,认真组织交流各自所了解的学生表现,这样,每名组员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精心预设实施方案

各家访小组长须综合班级学生的个体情况、科任教师的需求、家长的意愿等,精心设计家访方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要重点、特别关注特殊学生及家长,确保“一生一方案”,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打下坚实基础。

2. 家访过程中,须“靠船下篙”

(1)身临其境,即时体验

教师要站在家长的立场体驗其工作、生活,尤其是教育孩子的不易。如此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就容易自然、顺畅。即使与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也应该理解家长的心情,态度温和、语气平和地与家长商讨,提出家长容易接受的建议。

(2)察言观色,适时调整

教师不能机械地搬用预设的家访方案,还应留意观察家长的反应,根据家长的谈吐、语气、表情等,适时调整家访的内容、时间等。如家长接到了电话显示出着急的表情,或者谈及某话题神态不够自然,教师就应尽快转移话题或结束家访。

(3)抓住要点,随时记录

家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较多,教师不必事无巨细“全程录像”,应以最简明的文字随时记录有价值的内容,有些时候只要抓住关键词语即可。这是做好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加强家校联系的基础。

3. 家访结束后,须“反馈提升”

(1)放大“闪光点”

开展家访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挖掘、发现学生在学校未能彰显出来的“闪光点”。教师整理家访记录时,要特别关注这些“闪光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条渠道、各种形式予以放大,顺利促进每一位学生得以全面、可持续发展。

(2)找出“不足处”

这里的“不足处”不仅指学生、家长的,也包括教师的。找到了“不足处”,教师首先要“自我革命”,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与家长交流沟通过程中,坚持因人而异地正面引导,并确保在任何场合都要保护好学生与家长的隐私。

(3)分享“金点子”

“金点子”指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合理的建议和可操作的策略”[1],以及教师总结的家访经验、形成的典型案例等。分享的途径、形式比较多,如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其他教师、家长和学生分享,方式可以是微信推送、作专题讲座,或者发表文章,等等。

做好家访工作是促进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复杂、繁重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常态化、长效化地积极开展家访工作,学校务必保持思想与行动的高度一致,通过进一步完善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等多项举措,扎实推进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家校共育质量,顺利形成家校共育新格局。当然,也要注意考虑教师的具体情况、城乡的实际差距,谨防简单粗暴地采取“一刀切”手段,坚决反对、彻底摒弃各种形式主义,从而切实减轻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学校“青蓝工程”的窘境与突围[J].教学与管理,2022(23):23-26.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赤壁路小学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家校合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