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无处不在

2023-08-25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移情乔布斯狮子

徐 晓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

艺术的任务在于把生活内容提高、集中、精粹化,表现出人生有价值的内容,同时展现出它的美。艺术和美紧密相关,如果不能使人产生美感,艺术则无从谈起。法国哲学家马利坦说:“只要艺术仍然是艺术,它就不得不专注于美。”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说:“使艺术超越一切文化现象的正是美。”不可否认的是,艺术的概念要比美的概念宽泛得多。广义的美,就是审美意象,包括多种审美形态:有优美,有崇高,有悲,有喜,有丑,有荒诞,等等。艺术就是通过一个个的审美意象,向人们打开了一个个完整的世界。因此,可以说,艺术的本体就是广义的美。

艺术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所谓“道不远人”,艺术的美来源于实践,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因人而彰。艺术又绝非极端的写实主义。当我们欣赏艺术之时,有许多地方可能与实际中的人事颇有距离,叫人乍看之下,不明情理,但实际上,艺术会体现出人们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畅想。

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感悟艺术,品味美学,能帮助我们感知存在,引导我们欣赏世界,赋予我们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点亮我们眼中的光。学习艺术,扩充美学知识,能够让我们更积极地去探寻世界,更深刻地理解万物,更沉浸地品味诗词中的空灵与沉郁,更包容地欣赏瓷器中的多彩与纯色,更清明地选择生活的繁奢与极简……

本期的两篇选文言辞通俗生动,内容贴近生活。前者着眼于外物在艺术中的变形,向我们展示了民俗风情的审美。后者剖析了社会经济、生活节奏与审美观之间的关联,启发我们吸收各美,勇创新美。

狮子的性格

【阅读提示】

为什么有些事物,其本色与我们所熟知的艺术形象大相径庭?本文以狮子这一审美意象为例,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猛兽“走下神坛”的原因和经过。狮子以其凶悍威猛著称,无疑,这是人们以其形象做护卫神兽的初心。然而,当它的形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出现之后,就被赋予了人们所希望和想象的性格,增添了可亲可爱的元素。于是,狮子成为吉祥的象征,被广泛雕刻于建筑之上。阅读本文时,一方面要注意理解和概括“人化”这一审美概念,另一方面要意识到民间艺术审美的神奇力量。

狮子有无性格?野兽虽非人类,但仍有性格。凶猛自然是狮子最主要的特点,因此,它才成了门前的守护神兽,其形象也被塑造成一幅凶煞威武的神态。我们看故宫太和门前那一对铜狮,体大色浓,高蹲在石座之上,昂首挺胸,分列大门两边,确实为皇宫入口增添了宏伟气势。再看紫禁城宁寿宫门前的铜狮,满头卷毛,龇牙咧嘴,脚爪伸得老长,连对自己的幼狮都没有一点温顺慈爱的姿态,可以说把狮子那种凶悍性格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但这种凶猛形象却并不代表狮子的全部,在清代所留下来的众多狮子雕刻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狮子并不全是一副凶样,有的略显温顺,有的面露笑容还带一点顽皮,有的嬉皮笑脸甚至显出一副无赖之相。这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难道兽中之王的性格变了?

狮子一旦被人们认识,并且被当作护卫兽以后,开始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从守门的狮子,到屋檐下、梁架间、屋顶上的狮子,它的形象也开始变了。尤其狮子被引入了逢年过节的民间艺术活动之后,耍狮子与舞龙灯一样成了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吉庆娱乐活动。耍狮子自然不是去逗耍真正的狮子,而是由人扮成狮子的一种舞蹈。这种舞蹈经过千百年民间艺人的创造和提高,逐渐有了一套较完整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例如狮子舞中,二人合演的称“太狮”,一人扮演的称“少狮”,还有手持绣球专门引逗狮子的武士。在表演中,有时表现狮子的勇猛剽悍,在武士的引逗下,作出一整套跳跃、跌打、登高、踩球等惊险的动作;有时却又表现出狮子的温顺和顽皮,做出滚翻、抖毛、舔毛、搔痒痒、打哈欠等一系列有趣的动作。民间有歌谣道:“耍狮子,会钻套,拿头的好还得往外瞧,拿尾的哥们猫着腰。遇见了天棚爬得高,蹿房越脊一丈多高。逢桥时,甩尾的忙,他单怕戏水那一招。”

狮子真能这样吗?狮子真的能这样可爱可乐吗?在近代杂技团里,确有从小被驯化的狮子可以演一些蹬车、过桥等动作,但是最高明的驯兽师恐怕也不能把狮子训练得能表演出这么多逗人乐的动作来。因此,狮子舞中这一系列的动作乃是人们通过对动物的长期观察,把动物的诸种动作集中起来的结果,而且还加上了人们自己所希望、所想象而综合设计出来的动作。这一系列的动作又是人们通过狮子这个兽类的形象,由人自己表演出来。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狮子的“人化”。狮子一经“人化”,凶悍的野兽也变得驯良、顽皮了,可乐、可亲和可爱了。它和老虎一样,成为欢庆与吉祥的象征,成为民间文化重要的一个部分。

这种对狮子的“人化”,也必然反映到雕刻中来。上面讲到的紫禁城里的几对铜狮都表现出一副十足的凶猛相,但是在北京北海永安桥两端的一对石头狮子却是另一种神态,它们蹲在不高的石座上,侧着脑袋,脖子上套着响铃,脚踩幼狮,显出一副顽皮的样子。

北京颐和园里有一座十七孔大石桥,桥的两侧石栏杆的望柱头上都雕刻着石狮子,合计起来共有一百二十多个柱头和石狮,粗看上去,它们的形象似乎都雷同,但仔细观察,才发现每个石狮都不同。有的正襟危坐,有的侧头望着昆明湖水,有的脚踩幼狮,有的双臂抱小狮,甚至在胸前还抚育着、背上背负着数只狮儿,它们通过头的仰俯,身子的扭曲,四肢的不同动态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生动形象,看上去十分有趣。

南方一些寺庙、园林中的狮子雕刻,造型虽然欠佳,雕刻本身也嫌简陋,但不少神态却很生动,有的一只雄狮同时耍两三个绣球;一头雌狮脚踩、身背、肩负几只幼狮;有的双足捧绣球,口衔飘带,完全是一副民间狮子舞的形象。这种狮子在宫殿建筑里很少能见到。

狮子一经“人化”,它的性格和形象都变得丰富多彩了。它们出现在建筑里,不论是在大门两旁作护门神兽,还是在大桥两头、栏杆望柱上当护桥神,人们见到它们并不感到敬畏可怕。因此,人们还赋予这些狮子以各种有趣的神奇传说。北京宛平县的卢沟桥,两边石栏杆的每一根望柱头上雕有石头狮子,自古以来就传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并说如果数清了,石狮子就全跑了。这是因为栏杆柱头上的狮子并不全都是一只,而许多是大狮带着小狮,这些小狮有的在大狮的脚下、胸前、背后,姿态各异,而且工匠还把有的小狮有意刻在隐蔽处,让人不易发现,所以就产生了卢沟桥石狮子数不清的传说了。这种神话般的传说既反映了人们对石狮子的喜爱,也表明狮子形象的多姿多彩。山林中的猛兽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形象,而且还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和神奇传说,这就是民间艺术神奇的力量。

(摘编自《中国小品建筑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作者:楼庆西)

【问题探究】

1.文中第五段提道:“狮子一经‘人化’,凶悍的野兽也变得驯良、顽皮了,可乐、可亲和可爱了”。这里的“人化”如何定义?请简要概括,并结合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举例。

2.审美意象的“人化”与诗词中的“移情”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包含有人的情感的投射。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说,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给本来只有物理属性的东西赋予人情。也就是说,“移情”是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使人觉得仿佛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请你从“移情”角度分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一诗句。

参考答案:见P10

宋代美学与乔布斯的极简主义

【阅读提示】

本文从为宋朝“正名”起说,指出宋朝的定都和定约行为有让人低估和误解之处。以这一观点为背景,作者指明了安定生活与经济发展和审美理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宋朝百年的休战和平促进了国家的经济繁荣,让人们从连年征战中解脱出来,从如唐朝般炫耀的心态中走了出来,静下心来欣赏简约之美,思考生活并应用于发明创造。文中以唐宋审美有异,告诉我们审美这一艺术与社会状态紧密相关;以乔布斯和苏轼的书法为例,写出古今审美有同,可见审美不受国别限制,而在于一国或是一人的心境。

宋朝是最受误解的一个朝代,宋徽宗也是贡献最被低估的一个皇帝。先从宋建都开封讲起。开封位于平原,周围无险可守,宋太祖赵匡胤当时想选有潼关山险易守难攻的西安或洛阳,但其弟赵匡义却力荐定都开封。无险可守怎么办?赵匡义说,既然相信宋是顺天应人而成立,那么“以德为险”,若有人心的支持,不树敌,就不怕无险可守。

史上总说宋朝重文轻武,和辽金打仗总是打败,甚至打了胜仗还要订立“澶渊之盟”,割地赔款,简直丧权辱国,等等,但其实“澶渊之盟”却保证了宋朝百年的和平。我们反而应该看到的是,宋朝是全世界第一个懂得用谈判和条约争取有利条件的朝代。为何打了胜仗还跟辽谈和?因为宋洞悉北方民族总是在冬天南侵,那是因为没有粮食,逼得他们必须南下打劫寻找食物。因此用条约讲定,每到秋冬之交,宋朝会给辽粮食,这样就不必再打仗了。

如果把北宋168年加上南宋153年,总共321年的历史,比唐、明、清都长。中国四大发明里面,除了汉朝的造纸术外,有三样是宋朝发明的,分别是罗盘(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而宋朝的贸易从丝路远至阿拉伯半岛,从海路远至印度非洲,每年的贸易顺差可观。

由于有北宋168年的富裕年代,所以才能培育出整个社会的审美观与对生活器物的讲究。当年的御用青瓷、后来外销到日本的天目碗以及近年沉船里打捞到的宋代瓷器,都非常精致、讲究。这是社会要有一定的生活水平才有可能达到的一种品味。若不是因为宋朝深知战争的代价而宁愿透过条约维持和平,就不可能达到宋朝这种高度的文明。要知道,宋朝的科技、艺术水平和谈判等的概念,比西方早了300—400年。

从审美观来看,宋朝和之前的唐朝有很大的不同。唐以唐三彩闻名,而绘画也是无彩不欢。宋朝却发展了水墨的各种技法,喜单色调,喜欢水墨画,连瓷器不管是定窑、汝窑全都是单色调。墨是怎么做成的呢?其实是把烧松木的烟搜集起来制成的,因此,顶级的松烟墨就是烟囱最上层的烟渣,因为那里搜集到的粒子最细,才能飘到最高的地方。墨不全都是黑色的,因光造成色温在视网膜产生变化,因而有墨分五彩的讲法。宋人深谙这点,因而用墨达到了极致,使书法与水墨绘画水平在宋朝达到最高峰。

墨的美学是一种深度的沉淀,近几年流行一句广告词叫“低调奢华”,其实也就是这种内敛的审美观。美是需要沉淀的,要定得下来,静得下来,和作品对话,才能欣赏到画家或书法家作品中想传达的那份情感、哲理或是浪漫。比如中国画里常出现的亭子,亭子本身并不是太实用的建筑物,不能住人,但它往往建在风景绝好的地方,告诉过客:这里风景太美了,你不停下脚步在这里休息欣赏一下,就太可惜了。人不能一直赶路,如果不停下来沉淀和省思是危险的,因为会失去了真正重要和最应该把握的东西。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年轻时候也喜欢彩色,例如苹果一开始的Logo是五彩颜色的,而iMac有各种不同颜色,但到了后来这几年,苹果的Logo改了,产品也以单色调为主。以艳彩炫耀是人性,但懂得欣赏单色调,特别是白与黑这种低调的色调的人是经过沉淀的。乔布斯也是经历了一番挫折后,对事情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有很大的改变。把年轻时穿着很正式还打领结的乔布斯与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的乔布斯放在一起,简直判若两人。这也反映在乔布斯对极简主义的追求上,因为当你经历过濒临死亡后,你就会明白没有什么是留得住的,就该让生活简化,抓住最重要的精神所在。

其实不只乔布斯,西方人是可以懂得欣赏宋人书画之美的。你看西方人选的中国美术图片,他们也看不懂中文,可是他们竟然会去选苏轼的寒食帖放在教科书里。我曾问一个编教科书的法国朋友,为什么知道要选那幅字,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见过在几个字的笔画当中可以有那么多力道与线条的变化!

宋朝文人画里的留白和瓷器的单色系是一种放空,回归到单纯与还原到起步的初衷。乔布斯的iPod、iPhone设计在这方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他回归到方和圆的线条,而没有CD-rom、网络线的MacBook Air,不也是一种放空和简化吗?

乔布斯已经过去,不应继续对他亦步亦趋,上面提到的宋徽宗、苏东坡等艺术家也已经作古,崇敬他们,模仿他们作品的形式是不足取的,因为那只不过是拷贝,没有创造新的价值出来。但如何像乔布斯所说,所有灵感都是偷来的,却又不着痕迹?那就有赖于吸收消化这些文化瑰宝的精神,并将这些精神融入产品中,让产品成为人人可以欣赏,并且是可以用在每天的生活里的,一种创新与超越,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摘编自《数字商业时代》杂志2011年第9期,作者:蒋勋)

【问题探究】

3.文中唐朝雍容和宋朝极简的两种社会风格,分别代表了我国美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两种审美意向和美学理想:一种是如牡丹“错采镂金” “华丽繁富”的美,一种是似荷花“芙蓉出水” “平淡素净”的美。请分别结合李白和陶渊明的诗句,说明这两种美在诗风上的体现。

4.文中最后一段,作者鼓励我们多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种审美精神,积极将寻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境投射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其实,近几年,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我国传统美学多次“破壁”与“出圈”,呈现出了绝佳的产品和作品。请你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举例。

参考答案:见P11

参考答案

《狮子的性格》问题探究

1.【参考答案】文中的“人化”是指人们对一事物长期观察后,将其某些特征放大,添加上人们自己所希望和想象的内涵,赋予其民间文化形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乏见。例如:鸳鸯并非终生一夫一妻制的鸟儿,有的甚至在一年中的繁殖期内,也无法做到专一。可能因雌雄鸳鸯经常聚群,并且这种鸟的色泽也十分艳丽,因此人们将心目中有关爱情美好专一和恩爱相守的向往赋予其身,绘制在婚嫁类用品上。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检索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的能力。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然的人化”的概念。之后,我国美学家李泽厚把这一概念区分为“外在自然的人化”和“内在自然的人化”两个方面。“外在自然的人化”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物象的人化。人类在这一进程中创造了物质的文明。“内在自然的人化”是指人的感官、感知和情感、欲望的人化,人类在这一进程中创造了精神文明。在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人化”,是对应了李泽厚所提出的“外在自然的人化”。这道题考查的内容,一方面是定位段落,梳理文意,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读以致用,联系生活现象理解概念的能力。第五段提出“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狮子的‘人化’”,由此可见,要归纳这种现象,就要从上文,尤其是紧邻的第四段当中去查找。

2.【参考答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诗,意思是说从今夜开始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故乡的月亮才格外地明亮。月亮只有一个,为何在家乡抬头看到的月更亮?这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来理解。写作这首诗时,杜甫已历经动荡的安史之乱,于公元前759年的秋天弃官来到了秦州客居。此时,国家风雨飘摇,他个人的命运也坎坷万分。这一晚,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作者将思念故乡的感情寄托在月光上,以月亮的光泽反衬自己的情绪,以幻作真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微妙的心理,彰显情感的浓烈。除了这句诗,杜甫还有很多诗句也运用了“移情”的手法,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有效组织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从材料中获知的新信息,运用辩证、系统的思维,把握事物本质,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文本中的“人化”概念之外,给出了一个有同有别的概念,即“移情”。“移情”这一现象也可以称为“宇宙的人情化”。有“移情”作用后,本来只有物理属性的事物也可具有人情,没有生气的东西也可有生气。“移情”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审美方式,是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其本身并不具有,但能够表现人物状态的特性。“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移情”体现了审美中的“有我之境”:一方面,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投射;另一方面,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因此,在诗词写作之中,作者经常运用移情的手法,先将主观的感情迁移到事物上,再反过来用被拟人化了的事物衬托自己的主观情绪,使物我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强烈感情。本题一方面考查对题目中“移情”方法的积累和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考查结合作者心境,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赏析诗句的方法。

《宋代美学与乔布斯的极简主义》问题探究

3.【参考答案】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多充满雄奇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体现了“错采镂金”的美。例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以及“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等语句,写出了他如临仙境的华彩想象。陶渊明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大多写质朴自然的田园风景,体现了“芙蓉出水”的美。例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语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农村的常见之景,洋溢着平淡与温馨。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有效组织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从材料中获知的新信息,运用辩证、系统的思维,把握事物本质,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到,鲍照将谢灵运的诗和颜延之的诗进行比较,分别称赞他们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继而,《诗品》中引用了汤惠休的话:“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自此,这两种美感的说法一直延续,成为两种理想的美。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采镂金、雕缋满眼”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这道题目从两种不同的审美,观照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种文风,既考查了对题目的理解,也考查了对诗词知识的积累。

4.【参考示例】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播放量达到了20.4亿,以舞蹈的形式,讲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设宴,一群乐佣前去赴宴表演的趣事。节目结合唐代的妆容和现代的舞台科技,把国宝级的文物“搬”上了舞台,实现了唐朝仕女与文物的奇遇。这个节目呈现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生动的演绎,是一场古今审美交锋融合的盛宴。

2022年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这个节目大受欢迎。以北宋晚期王希孟的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讲述了一位故宫研究员穿越回北宋,窥见王希孟创作图画的故事。节目中,表演者的动作与衣物的颜色,还原了原图的山水意境,令人陶醉。

除此之外,故宫口红、非遗盲盒等文创好物,这些形式的产品和作品都将古今审美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这道题一方面意在读以致用,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和审视生活;另一方面,促使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如何将美更好地呈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

猜你喜欢

移情乔布斯狮子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狮子的喷嚏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狮子鱼
没有他就没有乔布斯的苹果美学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改变乔布斯的一句话
乔布斯的青春哪去了
骄傲的狮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