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对策研究
2023-08-25刘晓旭沈阳理工大学
刘晓旭(沈阳理工大学)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就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来看,人才问题俨然已经成了瓶颈问题。高校是我国各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毕业生的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我国人才资源的分配,决定着我国人才资源结构,自然乡村振兴也离不开高校毕业生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流动。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是优化乡村人才结构的重要途径、有效途径,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1]。但就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现状和趋势来说,显然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的意愿不强烈,乡村高质量人才仍未产生集聚效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要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踊跃到乡村就业是关键环节,是高校必须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乡村振兴战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其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缺乏满足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是比较突出的关键问题。高校是市场人才供给的主要来源,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34万,比2018年增加了14万人;2020年为874万,较2019年增加40万人;2021年达到了909万,比2020年增加35万人;2022年则达到了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虽然历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都在增加,但从高校毕业生的流向来说,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仍是就业的首选,高校毕业生流向农村地区的人数占总数的比例仍然很低,且以农村学子返乡就业或是创业的居多,而其中又以考取农村地区政府机关单位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的占大多数,突显出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人才供给不足的严重性。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的意愿不强
诸多文献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在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就业期望也在逐步增高,主要表现在就业地域、工作性质和职业偏好等方面,总体上对到农村就业的意愿不强烈。
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的选择来看,《2021 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的统计结果显示,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是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历年吸引的高校毕业生数量远高于其培养的毕业生数量,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集聚效应十分显著。高校毕业生普遍认为在一线城市就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更好的发展空间,其次是一些具有发展潜力或是具有产业特色的沿海城市,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流向之地。而从工作性质的选择来看,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排序由高到低)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所期望的机构类型,且选择的倾向趋向于更为稳定的工作。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新的就业观对于高校毕业生的择业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工作性质偏好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乡村在就业资源条件上难以充分满足其期望,这是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的比较低的重要原因[2]。此外,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更倾向于现代服务业,但乡村社会环境此类的工作岗位相对较少,与城市相较难以形成人才竞争优势。
(二)乡村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存在一定矛盾
乡村振兴对于人才的需求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尤其是对于现阶段的乡村振兴,更多需要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农业发展现实情况和需求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科技开发人才、应用人才。虽然当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越来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的各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就毕业生就业能力而言,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对于乡村产业结构、就业环境和人才需求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于自身专业及所学如何应用于乡村经济建设也没有很清晰的概念,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实践和实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都是基于城市就业环境,与乡村就业的关联度不是很高,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在乡村就业方面缺乏必要的经验支持。而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近年来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支持,但就整体工作而言,主要工作还是集中在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满足毕业生就业期望等方面,对于毕业生就业引导的重视不足,很多高校毕业生对于乡村就业创业的帮扶政策知之甚少,突显学校就业指导和支持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的激励机制、支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的意愿不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受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其他环境因素等的影响,难以满足高校毕业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不但会考虑职业发展前景、工资收入水平、工作环境等因素,对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都有综合评估。虽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政策扶持下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针对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的政策和相关激励机制、支持体系尚未健全完善,乡村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吸引力仍比较有限。就目前现状而言,乡村能够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相对满意的就业岗位并不是很多,在职业发展前景上相较于城市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很多高校毕业生对乡村就业不太感兴趣的重要原因,而一些已经在乡村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也存在“进得来、留不住”的问题[3]。
二、促进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的相关对策
就目前来说,虽然乡村与城市相较,在人才吸引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但乡村就业也有其优势条件,能够形成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吸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人才的集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支撑,促进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应发挥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合力作用,共同引导、推动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当中。
(一)构建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的教育支持体系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毕业生乡村就业方面自然承担着重要的引导、指导职能,这是乡村人才振兴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应将人才培养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主动对接,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实施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指导,形成完善的教育支持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高校应围绕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转变大学生们对乡村就业的片面认识,以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专业教育方面,高校应积极拓展实践教育途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打造乡村实践教育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接触乡村社会环境的机会,为大学生们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的选择提供必要的乡村经验和认识,从而引导、促进大学生们的乡村就业。
(二)完善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乡村在就业环境及基础条件等方面与城市相较存在较大差距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这并不是简单地通过价值和情感认同就可以弥补的。因此,要促进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必要的政策支持不可或缺,这是吸引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的重要环节,只有在政策上对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倾斜,才能缩小城乡差距,有效增强乡村就业的吸引力。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上,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产业特色、企业特点来统筹进行人才战略规划,将政策支持与地方人才战略紧密结合,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着力通过政策支持来激发大学生到乡村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吸引大学生在乡村就业的同时,能够最终落地扎根,让人才进得来,也留得下。
(三)建立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的社会协同支持机制
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问题,不能仅仅将目光锁定在学生、高校和政府身上,而应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形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协同支持机制,合力推动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工作的开展,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助力和支持。在此方面,地方政府应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创业过程中来,以政府的帮扶政策为主导,整合乡村就业资源,积极为大学生乡村就业提供信息服务,拓宽大学生乡村就业的途径,积极引导大学生们认识乡村、了解乡村,将乡村的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进行紧密对接,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乡村人才吸收难的“两难”问题,在缓解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带来的就业压力的同时,解决乡村振兴的人才问题。
三、结束语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只有妥善解决好乡村发展人才缺乏的问题,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起航。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到广袤的乡村地区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与乡村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共同谱写青春之歌,是解决乡村振兴人才不足的主要路径,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大幅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在政策支持、职业前景和就业环境等方面已经大为改善,这无疑为高校毕业生的乡村就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