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统筹城乡民生保障方面的补位作用
2023-08-25孙健江苏农垦集团南通有限公司
孙健(江苏农垦集团南通有限公司)
江苏农垦诞生于1952年,当年农建四师的万余名官兵在江苏沿海、沿江、沿湖荒滩屯垦戍边,创建了一批国有大中型农场,在成立之初就兼具城乡结合的特征,农业职工享受城镇户口和定量供给,同时从事农业生产。这是历史特殊原因形成的特殊群体和特殊区域,既不同于一般乡镇村居,也不同于城镇社区,但又与其他城乡居民和其他社区单元一样有着共同的民生保障需求。
近年来,江苏农垦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充分利用垦区资源优势,聚焦保障粮食供给、产业发展、小城镇提升、保障就业、困难帮扶等领域,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统筹城乡民生保障中重要的“补位”作用。
一、完善垦区社会保障体系,补齐民生短板
江苏农垦始终将社会民生事业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垦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一)就业促进机制更加健全
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垦区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近1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五险一金全覆盖。
(二)社会事业项目扎实推进
每年投入自有资金改善场域基础设施,仅2021年就下达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资金5亿元,建设省级农村公路道路53公里、桥梁19座,“一事一议”项目13个,小城镇提升项目198个。推动垦区大病互助实现全覆盖,每年拨付500万元大病互助资金,减轻大病职工医疗费用负担。
(三)扶贫帮困促共富
落实“四个不摘”和“两不愁四保障”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2021年投入700万元开展常态化帮扶;各级工会每年慰问困难职工1.2万人次,发放慰问金近900万元。积极参与“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聚焦苏北5市12县,先后投入资金3亿多元,通过市场化方式带动村强民富,出资7417万元合作实施光伏助残扶贫项目,帮助4812户苏北农村残疾人家庭实现20年以上资产性稳定收益。集团获得两届“江苏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企业和江苏扶贫济困突出贡献奖、全省助残先进集体等荣誉,2022年首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二、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兜住民生底线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生要事。江苏农垦兼具国有企业和农业农村的双重属性,主动扛起省委省政府赋予的“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国家队”的职责使命,服务筑牢全省粮食安全底线,展现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农垦担当。
(一)粮食保障挑大梁
江苏农垦用占全省1/60的耕地生产了全省1/30以上的粮食,多年来垦区粮食商品率稳定在90%以上,年供应商品粮超20亿斤,相当于全省8500万人口一个月的口粮。2021年,实现粮食总产25.3亿斤,麦稻周年亩产2392斤,比全省平均高出400斤左右。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的基础上,以全程质量追溯体系为核心实现全面质量管控,主攻高端品质,厚植农产品质量安全优势、绿色健康优势,垦区绿色食品基地数量占全省的1/3,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4565亩、欧盟有机认证面积3500亩。
(二)种业振兴强引领
充分认识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极端重要性,主动担当起种业振兴使命。2022年6月按照省政府部署,以集团所属的大华种业为主体,组建江苏省种业集团和江苏现代种业研究院。大华种业是全国行业第三,2021年销售各类农作物种子45.9万吨,种子覆盖面积达4000万亩次,对江苏粮种市场的贡献率超过50%,有效地稳定了地方粮种市场价格。东辛、白马湖两个农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制种基地县,正在有力推进现代种业示范园建设。
(三)重大任务勇担当
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防止大豆、玉米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卡脖子”,2022年初中央明确提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1500万亩,其中给江苏省下达60万亩指标,江苏农垦拿出最优质土地承担10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任务。针对土壤特点,创新制定“4+4”复合种植模式,并自主研发和定制配套农机具4600台套,创建15个百亩攻关方、11个千亩示范片、1个千亩核心示范区。
三、推动垦地融合共同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江苏农垦高度重视与地方政府合作交流、优势互补,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生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增强职工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政企职能更好理顺
根据2015年中央33号文、2016年省委29号文等关于农垦改革文件,江苏农垦坚持“内部分开、管办分离、授权委托、购买服务”原则,迅速推进垦区办社会职能改革。垦区农场所在的13个县级政府均出台改革文件,明确了市政设施、社区管理职能授权委托给农场社区,进一步理顺了生产经营主体和办社会职能主体,逐步将办社会职能所需开支纳入政府公共财政统一管理,职工居民享受到与地方城镇居民均等的公共社会服务。
(二)社保体系更加完善
垦区农场积极融入地方,政府对垦区社会管理和民生实事的投入逐年增加,教育、住房、医疗、养老、城镇建设等事业长足进步。三供一业全部移交地方,垦区同步推进农网改造和自来水改造升级,有力改善了职工群众生活居住条件。改革后,垦区6.8万名退休人员委托农场社区管理,保持了稳定性和服务水平提高。
(三)生态环境更加向好
推进“强优富美兴”新垦区建设,实施新一轮农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先后出台《农场环境整治与小城镇提升规划》《乡村振兴垦区行动计划》和《农场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2021—2025)》等规划,计划总投资8.5亿元,稳步推进垃圾处理、绿化亮化、河道驳岸和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社会事业项目,促进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与此同时,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立足现有基础,保留农场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江苏农垦的鲜明特色,但垦区还存在不平衡性。今后,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守住底线、防范风险,坚持农工主体、共享发展,根据场域差异性、各有侧重,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补位作用,不断完善符合实际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