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2023-08-25王悦颖甘肃农业大学
王悦颖(甘肃农业大学)
农业土地资源实质是指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效满足对人类当前和可能预见到的、即将有用的土地。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限的,为了实现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目标,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该部分资源的宏观调控,要安排专业人员对各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土地资源规划开发使用工作,科学有效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并协调好人地关系,缓和人地矛盾。
一、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人口因素
在自然界发展进程中,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变化会受到人口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在地球上农业土地资源的可开发利用数量并不是无限的,不同国家人口数量的多少会直接决定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的高低,一旦人均占有量极其低下,则极易出现当前社会人类对农业土地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以此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显然这样将不利于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并会致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相应的破坏[1]。除此之外,人口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通过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不仅能够创新研发应用更多先进技术,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率,还可以让人类有效树立起正确的资源利用价值观,不再盲目大势开发农业土地资源,而是强调农业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运用,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好地保障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科技因素
科技创新研究发展是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驱动力,现代农业的规划建设发展离不开先进完善的科学技术,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才能够实现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目标。比如,各种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能够帮助农村大大提高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科学防治病虫害技术、施肥灌溉技术的创新引入应用,能够帮助我国最大程度优化改善农业土地资源环境,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下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经济因素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因素会影响到人类对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调整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城市地区,人们会更多考虑到在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们不会为了满足社会工业生产需求,盲目开发土地资源,而是会将生态环保发展理念融入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注重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而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城市地区,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产出作为当地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不会过多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是会更加关注到眼前的产出效益,因而会对农业土地资源进行掠夺式和粗放型的开发利用,这无疑会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环境,一方面是土壤质量环境。前者是保障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倘若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污染,人们强行开发利用大量的农业土地资源,只会造成越来越多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大量农业土地资源的损失,从而影响到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后者土壤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农业土地资源开发生产的农作物价值,当土壤环境逐渐恶化,就会使农作物质量严重下滑,甚至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从而致使农业土地资源丧失其开发利用价值。
二、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途径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于高质量粮食产品有着极大需求,如果单纯依靠对本土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将不利于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鉴于此,相关部门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从全球市场中采购物美价廉的粮食产品,将每年粮食进口率控制在10%左右。据权威机构的测算数据显示,一个国家每进口20×109万公斤粮食,就等同于进口500万公顷耕地和200亿立方米水资源,这无疑能够帮助我国有效缓解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关系,推动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则需要依据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内容。
(一)合理控制农业土地资源数量
为了保障我国农业耕地安全,应当合理控制好农业土地资源在耕地开发上的数量情况。我国政府早在1996年就明确提出了关于农业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发展战略决策,规定在这之后全国农业耕地数量只许增加而不能减少,并且要适当加大对农业土地资源的优化整合、复垦开发力度,确保能够持续提升我国农业土地开发利用质量[2]。此外,还需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农业耕地与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强调要集约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全面提高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让农业耕地数量能够与农业耕地质量保持一定的平衡性。
(二)科学协调农业土地资源使用结构
在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对农业土地资源使用结构的科学协调工作。相关部门应当结合我国各区域自然资源环境情况与经济发展条件,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制度要求,科学有效实施区域退耕还林工程,优化调整与农业生产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农业土地资源使用结构主要涵盖了一级农用地及其内部用地,其中一级农用地指的是农业耕地、园地、一级牧草地等,内部用地指的是园地中的果园、茶园及桑园等,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经济条件,地方政府应当秉承因地制宜的土地开发利用原则,确保当地农业土地资源使用结构搭建的合理性,能够实现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社会经济的有机统一发展。
(三)持续提升土地质量
土地质量是影响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人们要高度重视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并注重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第一,施用有机肥,有效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通过在农业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合理采用有机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充足营养,并优化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促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始终维持在一个相对适宜的水平。在有机肥的作用加持下,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种植质量,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第二,做好水土管理工作,严控有害物质。为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相关人员要做好水土管理工作,加强对土地周围植被的保护工作,切实落实好合理的耕作制度,并注重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而不是片面强调粮食产量规模。除此之外,还需要注重切断土地的污染源,基于现代生物技术、农艺等减轻对土地环境的污染,避免我国农业土地资源受到破坏,从而影响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措施
(一)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始终坚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不动摇,理清农业耕地保护新思路,切实落实好农业土地资源保护管理措施,结合实际发展情况,优化调整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秉承因地制宜、效率优先发展原则,避免破坏地表结构。各地政府要安排专业人员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工作,根据当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自然环境等,规划设计好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促进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区域化和经营产业化[3]。各地政府还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号召,切实落实好土地整理制度,加强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科学考虑各种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适宜性,以种植业为主,同时兼顾林牧业、渔业等多种经营开发,完善当地农业生产结构,促使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各地区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
(二)科学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
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依赖于农业新技术的不断创新研发及应用,通过科学有效培育作物新品质、规范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机械设备,能够最大化提高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实际产出水平,从而创造出更理想的经济效益[4]。首先,地方政府应当及时颁布相关扶持政策,激励企业、高校加大对农业新技术的投入研发,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农业科技研发人才,以此不断壮大稳定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切实为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坚实基础。其次,相关部门应当综合运用不同渠道,加强对最新农业科学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全国各地区农民的科技生产能力与素质。比如,在农村当地建立示范推广园区,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当地农民规范应用科学技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生产意识与能力。另外,还可利用现代主流媒体平台,加强对农民群体的科技推广教育工作,在当地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关注网络平台的最新科技生产经验与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观念,注重做好农业耕地的保护管理工作。
(三)强化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农业土地资源的占用现象时有发生。鉴于此,各地政府必须严格执行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对农业用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政府部门应当组建专门的执法机构,科学完善执法工作体系,并提高执法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促使他们能够履行好自身的岗位职责,加强对农田合理开发利用行为的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农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农作物的稳产高产目标。相关部门在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时,要对占用农田质量进行科学界定,对于优等农田要直接不予审批。在审批之前要展开对补充耕地可能性的科学评价工作,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开发利用的稳定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到人口数量、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及科技等因素,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与农业用地需求,合理规划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案,有效制定实施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