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阳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8-25胡庭坤

南方农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贵阳市种苗中药材

胡庭坤

(贵阳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贵州贵阳 550081)

近年来,国家、贵州省及各地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中医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主要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贵州省中医药条例》《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贵阳市贵安新区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当前中医药、中药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贵州省作为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迅猛,中医药及中药材产业发展逐步成为各级部门和学者调查、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对贵阳市中药材发展概况进行了阐述,对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进行了总结,对推动贵阳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资源优势突显

目前,贵州省人工种植及保护抚育面积超过667 hm2的中药材有37个,总面积28.93 万hm2(其中种植面积24.63 万hm2,保护抚育面积4.3 万hm2),总产量132.93 万t(其中鲜品产量100.04 万t,干品产量29.65 万t,野生采集量3.23 万t),总产值156.18 亿元。在这37 种中药材中,面积超过0.67 万hm2的有12种,总面积22.58 万hm2(其中种植面积19.46 万hm2,保护抚育面积3.13 万hm2);面积在0.33 万~0.67 万hm2的有9种,总面积3.85万hm2(其中种植面积3.34万hm2,保护抚育面积0.51万hm2);面积在0.07万~0.32万hm2的有16种,总面积2.6万hm2(其中种植面积1.94万hm2,保护抚育面积0.66 万hm2)。贵州省山银花(金银花)、太子参、杜仲、花椒4 种中药材的种植面积突破2 万hm2;生姜、厚朴、钩藤、薏苡4 种中药材的种植面积突破1.33 万hm2[1]。

贵阳市不仅适宜人类居住,也拥有适合中药材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有各类中药材资源1 993种,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2个,有着“天然药物宝库”的美称。其中铁皮石斛、天麻、地榆、天门冬、白及、巴戟天及淫羊藿等中药材栽培面积达2.3 万hm2。近些年,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贵州省农业产业革命十二大特色产业之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为了让企业有赚头、让农民有盼头,贵州省各地积极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发展中药材产业,加强利益联系、生产对接、产业融合发展,保护地理标志产品,同时利用订单生产、土地流转、资产注入、入股分红等方法,让参与种植的农户收益更有保障。

1.2 黔药美誉持续升温

据统计,贵阳市中药材生产制造产品共56个,主要包括鱼腥草根、刺梨果、金银花茶、地榆、麻椒、黄菊花、制何首乌、瓜蒌、天麻、巴戟天、霍山石斛、白及、头花蓼、朱砂根及土党参等,绝大多数中药材关键成分含量远超我国药典标准,天麻、益母草颗粒、紫丹参等的关键成分含量甚至是药典要求含量的2~4倍。贵阳市苗方、民族药产业链产值占贵州省总值的60%以上;中药材民族药、中药制剂等方面的规上企业52家,培育了益佰、健兴、同济堂等数个亿元级医药企业,国药准字号药物1 082个,获得专利技术授权671个,全国各地独家代理商品116 个;民族药(苗方)96个,占贵州省154 个民族药的62%,80%以上的药品销往外省[2]。

1.3 发展机遇

1)政策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支持持续升温。国家层面。2022 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鼓励中药科技创新;同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2023年2 月1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进一步对中药注册的相关要求进行细化;同年2 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省级层面。2023 年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 年)》(以下简称《计划》),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实现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中药材产业实现效益倍增,形成3~5 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药材产业集群,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中医药康养产业取得新突破;到2030年,中药材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中药制造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黔地灵药”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3~5 个中药材重点单品全产业链产值达到百亿级。

2)中药材原材料需求不断增长。中药材是中医药产业、健康产业的前端基础和重要保障,伴随着大众对中医药预防、治疗、健康保健等手段的认同度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随科技创新不断上升,中药材、中药制剂和提取物销售市场展现出优良的发展态势。据预测,未来10 年国际植物药市场的增长速度可能一直维持在10%以上,以天然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将成为潮流,中药材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医药诊疗方案被列入第三、四、五、六、七版国家诊疗方案,湖北省中医药使用率总计达到91.91%,方舱医院中医药使用率超过99%,集中隔离点中医药使用率达到94%,中医药的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提高。这些诊疗方案所涉及的半夏、厚朴、玄参、白术、金银花等中药材在贵阳市都有栽种。在《贵州省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推荐的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连花清咳片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材料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甘草、藿香及大黄等在贵阳市都有种植基地。

2 存在问题和困难

2.1 资金投入短缺

近些年,尽管贵阳市人民政府将中药材发展作为促农创收、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之一,但在资金投入方面仍显不足。据统计,2019—2021年,贵州省地市级财政局直接投入资金仅1 000 万余元,离产业发展要求差距还很大。加之中药材种植企业、农业合作社实力不强,很难争取金融资金支持及社会资金投入。中药材产业产前种植技术培训及服务,产中运营组织和物流环节,产后销售市场培养与新产品开发,都因为资金投入不足受到较大限制[3]。

2.2 种苗供应能力不足

种子种苗基地建设是贵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经过近些年的持续发展,虽然初见成效,但总体发展情况与本地自给及辐射全省的定位还有一定差距。如中药材种子种苗的种源鉴定、良种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规范化繁育技术研究及良种推广滞后,导致种子种苗、中药材品质参差不齐。从整体来看,人工种植中药材150 余种,但至今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贵阳市种苗中心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生产用种主要靠药农自繁自育,种苗繁育基地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制种成本高,种子种苗售价较高,大部分生产用种为自留种和外来种,种源混乱,质量没有保证,影响产量和品质,与产业发展目标和水平不相适应。

2.3 产业化水平不高

受地形和土地资源所限,贵阳市中药材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偏少偏小,一些道地性强、品质优、潜力大的中药材,因为规模效应得不到提升,产地初加工能力严重不足,物流、仓储等资源不匹配,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能力弱,与发达地区比,效益相对较低。如浙江省围绕重点县推进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不断完善仓储物流设施设备,着力提升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能力,每667 m2产值为贵州省的3~5 倍。

2.4 科技支撑力度较小

中药材行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基础薄弱,科研投入不够,技术实力较低,高新科技与管理人才短缺,网络资源储存和开发运用、优质品种培育、高产种植技术、有害生物防控及产品加工贮藏等多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均尚未取得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1)资源收集储存和开发运用水平偏低,贵阳市拥有丰富的中药材种源,但目前规范化的种质资源库尚未建立,大部分当地中药材种源并未获得专业化、产业化开发运用;2)中药材的品种培育及科学种植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各科研单位对中药材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道地中药材品种培育及成套栽种技术的研究匮乏。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资金投入

1)鼓励多种经营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中药材生产、加工和产品流通,不断提高各类社会主体、社会力量参与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积极性。逐步完善政府资金投入为主,金融机构、社会投资、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管理体系。2)充分运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导向作用,创建科学基金库,撬动社会资本及资本市场资金投入中医药产业,搭建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股权融资管理体系,着力解决产业发展规划资产严重不足的问题。3)充分运用省、市、县各级扶持政策,对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经营主体,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奖补、政策性保险和其他扶持政策。4)各级财政每年分配一定项目资金,重点支持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设施、仓储物流、产地加工等环节,提升中药材生产能力及市场开拓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3.2 加大经营主体培育力度

1)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中药材种植企业。运用智能化运营模式开展企业经营管理,重点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业引领作用,推动中药材产业化发展。2)加强与生产企业合作。运用贵阳市生产企业密集的优势,积极引进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神奇药业有限公司、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种苗培育、基地建设、产地加工等环节加强合作,打造出集种子种苗、科学研究、示范养殖于一体的药用价值全产业链展示基地和药食同源目录全产业链展示基地[4]。

3.3 强化项目建设

围绕种子种苗、示范基地、初加工3 个关键环节,谋划储备各类项目。

紧抓“四类基地”:1)把握种植前端,运用贵阳市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创建高品质“种子种苗繁殖基地”;2)加强以天麻、白及、黄精、天门冬及土党参等优势中药材为主的品牌建设,稳步推进“示范性基地”建设;3)促进生态发展与中药材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天麻、野生灵芝、铁皮石斛、黄精等中药材为主,积极发展“林下种植基地”;4)强抓功能性食品示范点机会,满足人们的休闲健康生活方式需求,以天麻、鱼腥草根、巴戟天等中药材为主,探寻发展“功能性食品基地”。

紧抓初加工中间端:推动高品质中药材订单生产,激励各行业积极申请省部级“订制药园”授牌;根据区域特点和中药材产业带规划,在息烽县、开阳县、清镇市、修文县等引进4~5 家大、中、小型初加工企业,推动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建设。

3.4 强化人才支撑

1)加强基层中药材生产、流通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培养一支强有力的中药材资源保护、种植养殖、加工、鉴定和信息服务队伍。2)加大对中药材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和生产一线“土专家”在技能培训、管理指导方面的扶持力度。3)积极探索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的“引、用、育、留”模式,引进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中药材科研技术人才。4)打造省级中药材产业现代化智囊团。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扩大合作,共同开展山地机械、中药材生产、中成药研发、中药推广及大数据在中药材领域应用的合作,培育省、市、县中药材产业现代化专家团队。

3.5 构建产品流通体系

1)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等的建立和销售网络的完善,以贵阳市为中心分步建设中医药贸易港和产地中药材加工分拣场所、仓储物流基地,支持发展中药材跨境电子商务,大力拓展中药材销售渠道和市场。2)在贵阳市农产品物流园增设中药材市场和中药材物流园区。3)打通中药材省内外、国内外循环大通道,解决“黔药出山”与药品配送入黔的流通,以及省内院内制剂流通不畅和中药饮片统一集中供应药房终端渠道等问题。

3.6 优化营商环境

在政府职能优化和服务水平提高上下功夫。1)坚持问题导向。对照企业、农户诉求和产业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梳理问题清单,明确责任部门,政策化、事项化、清单化推进问题解决,变“管”为“干”,打通服务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5]。2)完善目标责任制。优化当前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目标,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将工作时限、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3 者有机结合。3)放宽企业准入标准。支持未进入药典的老中医秘方、民间药方开展临床试验,简化省内有审批权限的一二类医疗器械、中药材产品等的许可手续。4)促进惠企政策兑现。梳理公布惠企政策清单,主动精准推送政策,实行政策兑现“落实到人”,探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确需企业提出申请的惠企政策,应简化申报手续,加快实现一次申报、全程网办、快速兑现。

猜你喜欢

贵阳市种苗中药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鼎牌种苗有限公司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关于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的探讨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小小种苗不简单 一年赚回上百万
贵阳市乌当区地下水问题及防治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