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养德、以美赋新、以美疗愈:美育纳入研究生教育的契机及在培养方案落位的思考
2023-08-24王晓庸
王晓庸,许 晶
(北京理工大学 a.研究生院;b.人文学院,北京 100081)
一、研究生美育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考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再次被党的重要会议提及。研究生教育是继大学本科教育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承担着高端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使命。
(一)研究生美育的时代需求
我国首部整体反映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用书《研究生教育概论》中,2010年起研究生参与国家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学历情况两项数据表明:在校研究生及毕业生是我国科研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贡献者,研究生毕业生是我国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1]。2010年起,我国已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研究生教育开启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模式。但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质量方面的短板,如培养粗放等。就如何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等议题[2],如何解决现有问题,笔者关注了中国知网研究生教育论文、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术论文及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申报研究主题,发现与研究生品格塑造、知识构建、能力提升、科研产出相关的内容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但也发现相关研究在方法论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学科限制和同质化问题,因此,需要从外界“破壁”,为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催化剂”。
回归党的教育方针政策,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教育系统不断总结“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将其作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的新要求;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同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我国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特别是新时代美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3]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是党和国家持续坚持的育人方针。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立德树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坚持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育人方针,可从德智体美劳教育元素上寻找“破壁”动力,发挥美育特性,重塑“以美养德、以美赋新、以美疗愈”教育内容,将美育嵌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从内容和制度两个维度助力解决研究生培养关注的理想信念、创新活力、心理健康问题,用美育回应研究生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
(二)研究生美育研究现状
美育是否引起了学界重视?美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学界共识如何?用美育解决研究生教育相关问题已有哪些科研成果支撑?笔者分别以“艺术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美育与研究生教育”为关键词检索知网2002—2022年间论文发表情况,以期了解研究生美育研究现状。共搜索到14篇文章,包括核心期刊文章5篇、普通刊物文章9篇。详见表1和表2。
表1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相关论文(2002—2022)
分析可得:第一,从研究主题上看,14篇文章中,美育助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贯穿20年考察全阶段。随着国家安全与文化自信及国家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研究美育与传统文化或思政教育融合的主题开始出现。14篇文章体量虽小,但内容反映时代要求。美育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美育与研究生德育、美育与研究生传统文化教育及美育与研究生培养的宏观研究,形成了多样化研究方向,体现了美育工作者或具有美育意识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学术担当。第二,从研究热度及内容上看,2002—2022年的20年间,研究生美育共产生14篇研究论文,相较于研究生德育104篇、研究生体育41篇,美育对研究生培养的价值暂时还未得到研究生教育学界的重视。而且仅有的14篇文章,更多的是理论探讨,对一线工作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不强。第三,从研究持续性上看,14篇文章作者中仅有北京理工大学一位研究者刊发了两篇研究生美育主题文章,研究生美育的研究持续性不足,研究成果尚不突出,需要更多的美育工作者和有美育意识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拓荒研究生美育。
综上所述,美育进入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需要,研究生美育已有星星之火,有待燎原之势。进一步探索美育在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上的创新性、发展目标上的全面性、发展动力上的内源性、制度建设上的保障性,用学术研究指导一线实践,才能从根本上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学科力量,研究生美育的价值也在于此。
二、个案视角下的美育效能可行性分析
基于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和探索需要,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高校的实际案例来分析美育“以美养德、以美赋新、以美疗愈”效能的可行性。
(一)“以美养德”助力研究生精专报国思想:北京理工大学案例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大时代命题[4]。这即是强调美的最高境界是崇高,美能强化信仰照亮崇高,美育就是要使人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美养德”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在延安开展思政教育探索红色育人之路的经典历史。北京理工大学“红色领航”美育思政项目立足艺术讲述思政故事,在内容上下工夫,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美术、雕塑、文学等经典红色艺术内容和“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与科技报国教育,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性、感染力、生动性,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具体课例见表3)目前“红色领航”项目将该校管理与经济学院作为研究生党课试点,其严肃又不乏审美趣味的风格受到研究生的欢迎。
表3 北京理工大学“红色领航”美育思政课例
通过系列学习,青年学生(含选听研究生)普遍反映:以美育开展思政教育更适合和更便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好。课例内容引发了青年学生对党史校史的关注,加深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吸引了更多的普通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以2019至2020学年第一学期为例,98%的学生加深了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69%的学生愿意积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32%的学生考虑提交入党申请书,13%的学生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极大深化了理工科学生对自身使命和科技报国的认识。我们认为这样的经验可以迁移到研究生阶段,并在具体设计上与研究生思政教育相结合。
(二)“以美赋新”支持科研创新:北京理工大学案例
美育对创新支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个性解放、激发和唤醒创新的自觉意识。创造性不是靠外来的东西挤压出来的,而是来自人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心理的能量、情感的能量。美育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和精神。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就指出,“乐”可以使人“动荡血脉,通流精神”。[5]
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体设计部高级工程师、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毕业生李蒙讲述了自己的“以美赋新”经历。李蒙是交响乐爱好者,音乐带给他的不仅是精神的放松、情绪的抚慰,还有对科学研究的启发。在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任务时,李蒙遇到了“控制效果总是达不到理想的终端要求”的实际困难。通常交响曲呈示部主部和副部都各只有一个主题,而布鲁克纳交响曲则有多个主题或者主题群,李蒙就借鉴了布鲁克纳交响曲与常规交响曲范式的不同,在交会对接轨道控制策略设计时仿照布鲁克纳多主题创作原理,设置了多个控制变量,解决了科研难题,实现了理想的终端效果。李蒙的个案非常具有典型性,充分说明艺术对科研工作的启迪、助益作用。
(三)“以美疗愈”构建研究生和谐健康心态:清华大学案例
艺术和美让人的心灵中发生什么?那就是深深唤起灵性、激活人性,抒发情怀、宣泄情绪,以艺术映照生活,为生活注入诗意。
清华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与艺术教育中心共同开设了一门课程——音心谐美乐队合奏课,课程由我国知名音乐教育家周海宏主讲。课程内容以乐曲为载体,通过对音乐的沉浸式、体验式、合作式学习,学生不仅获得了音乐的熏陶、音乐技能的掌握(如能够独奏或合作弹奏乐曲),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使音乐成为一种情绪抚慰,从而给心灵“充电”,以及在音乐中生发集体主义精神和人际合作能力。
选修该课程的2018级物理系一名大三学生以“音乐,撬开我心灵上紧锁的窗”为题撰写了结课感言:
上大学后我陷入人生低谷直到最近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从大二开始我几乎没有再去认识新的朋友。儿时我曾学习过美术和二胡——这不仅让我觉得自己在艺术方面或许有一定天赋,也让我在沉浸美术和音乐时忘掉不快。学期的行走的乐队课程,以音乐为桥梁,我和外部世界联系了起来,让我走出自己久居的小世界,收获的友谊也让我心里暖暖的,和组员们一起组队坐下弹琴时,我的满足和喜悦是无法估量的……感谢各位老师对于这门课的付出,这门课让我收获了很多,也学到了更多思考问题的方式,希望自己能带着这些本领,风和日丽地走下去。
从这段感言可见音乐艺术的疗愈功能显现在学生的实际体验中。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美育在“以美养德、以美赋新、以美疗愈”方面有自己的学科贡献。如能进一步与研究生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培养环节结合,将对培养符合国家需要、具有精专报国品德和积极健康心理品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起重要作用。
三、从必修课程到实践活动: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美育的一线经验与启示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美育起步较早,2009年以来陆续产生多项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北京市教委、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奖项并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刊发论文,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在一线教育教学中得到运用。目前,北京理工大学开设了研究生美育必修课“体育与艺术素养”1门、联动研究生美育讲座学术实践活动1个、研究生美育思政党课试点1个,从培养方案制度层面落位“以美养德、以美赋新、以美疗愈”理念。
(一)美育必修课进入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一般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及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内容(如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等),它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开展研究生培养活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性文件。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学术活动是研究生育人的重要抓手。从《北京理工大学2021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美育课程已进入方案,课程名称是“体育与艺术素养”,为8学时0.5学分的必修课程,面向理工科和文科学术型硕士开放。这是走在全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前列的创举。
据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介绍,该课程定位是落实“五育并举”育人方针的具体举措。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音乐、体育、美术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熟悉其中涉及的艺术与体育健康知识,注重美育熏陶、强化体育锻炼,提升美育、体育水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主要内容见表4。
表4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之“体育与艺术素养”教学模块
相较于其他课程,“体育与艺术素养”课程从服务研究生创新能力核心目标及其配套的教学内容设计看,现有教学大纲与本科生美育较为相似,更多地停留在艺术鉴赏层面,在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关联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但美育以课程方式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特别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创新性尝试,且各模块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美养德、以美赋新”的教育理念。比如,模块一通过现代艺术鉴赏提升学生创新精神;模块二讲授中国古琴和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模块四鼓励研究生参与多维度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学术活动包括国际会议、学术论坛等,实践活动包括科技实践、社会实践及研究生思政工作等。(1)《北京理工大学2021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第2-3页。在实际操作中,表4里的实践还包括校内美育讲座、校园美育活动等课外有益补充,以灵活参与的方式纳入培养方案。表5是研究生美育讲座列举,这些讲座对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心理健康和政治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表5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美育讲座
美育进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彰显了北京理工大学美育育人的意识和理念。作为实践探索的先行者,这些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在此,笔者基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提出一些完善建议。
第一,需进一步思考美育内容与育人目标的内在逻辑关系。目前被列入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美育课程,从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出,其教育内容与本科阶段美育内容相似度较高。研究生美育应与研究生教育目标相结合,侧重点聚焦在研究生思政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和心理健康三个方面,而不只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欣赏内容。第二,在学术讲座实践环节,可发挥“统分结合”优势,鼓励二级学院自设内容,将美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具体专业的针对性结合起来。比如可根据专业划分增加学科美内容,在这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海岩教授主编的《科学与艺术演讲录》值得借鉴(详细内容见表6)。胡院士在书中提到:“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日益强调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科学和艺术融合,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蒋孔阳编著的《美与审美观》引起我对美学的兴趣,后来徐本顺等编著的《数学中的美学方法》促使我对科学与美学关系的思考,从此在探索科学技术的奥秘之时,我总能感受到美的魅力,且受益良多。”[6]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育的实际价值。第三,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有体育与美育融合、美育与心理健康融合的内容,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科间的互融较弱。第四,在不断积累、逐渐成熟的基础上,可考虑美育扩展到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
表6 《科学与艺术演讲录》中列举的科学与艺术主题讲座
四、结语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美育纳入研究生教育也应尊重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实现美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融合,一要量体裁衣,寻找最恰适的对接点,二要充分交流,避免自说自话。本文尝试在美育融入研究生教育方面进行探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研究生美育的时代价值、研究现状,以及美育促进精专报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效能可行性做了基础论述,并结合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案例展示了一条有效的研究生美育路径,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研究生美育的建议。
回顾美育思想发展史,德国古典美学家、诗人席勒首次提出美育,提出借助美育以恢复人感知的敏锐性、情感的丰富性和想象的多样性,实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协调[7];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的审美能力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相结合,强调依据美的规律塑造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8]。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4]。我们期待通过美育真正促进包括兴趣、信念、世界观、性格、个体心理要素在内的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通过人的主体性发展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内生动力,这是研究生美育的价值与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