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域下高校通识性戏剧教育发展路径探索
——2023高等学校通识性戏剧教育研讨会综述

2023-10-27

美育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美育戏剧校园

孙 瑜

(西北工业大学 艺术教育中心,西安 710129)

2023年4月23日,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西北工业大学举办了2023高等学校通识性戏剧教育研讨会暨原创校园话剧《大国之蓝》首演仪式。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委会理事长、教育部高校美育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杜卫,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周由强,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委会常务副理事长周星,剧作家、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孙惠柱,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宋修见,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孙瑜,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吴晓江,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肖薇,上海戏剧学院黄意明、徐煜,四川省剧目研究工作室副主任甄进,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郑欣,西北大学现代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高字民,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蔡晓鸥,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郏耀鹏等专家、学者参与研讨。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益新致开幕词。

会议就戏剧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发展目标及发展路径展开探讨,参会专家坚持戏剧教育的美育导向,紧扣戏剧的艺术特征,兼顾宏观视野与微观视角,从立足美学理论、戏剧理论及美育理论的理论阐释,到扎根课程建设、作品开发与戏剧实践的经验分享,以点带面,深入挖掘高等学校通识性戏剧教育的美育价值,明确有别于专业戏剧教育的通识性戏剧教育的基本范式,探索通识性戏剧教育在高校美育中的发展路径,以原创校园话剧《大国之蓝》为例,交流实践经验,形塑高校原创戏剧作品的“戏剧思政”模式,并以实例论证戏剧美育对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作用。

一、理论阐释: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与戏剧教育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美育以“美”为框架与准则,有别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或道德行为的引导,是育人过程中相对抽象的环节。它以人自身为目的,重视学生素养的提升与能力的强化,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完善自我,通向“人性的完满”[1],获得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发展素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美育作为“五育”之一,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满足当前我国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有重要价值。本次会议的讨论,将概念化的美育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艺术教育模块,并聚焦戏剧教育,以人才的全面发展为旨归,明确高校通识性戏剧教育在当前美育形势下的重要意义。

杜卫在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戏剧的美育价值,他认为,戏剧是一种由集体完成的综合艺术,在舞台上的演绎是一场仪式。在人类的文化基因、文化记忆与文化潜意识中,这种仪式感本身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他以话剧《大国之蓝》为例,阐释这种仪式感的价值所在:“参与戏剧活动的学生,在多样的场景里为观众讲述一个故事,形成了具有仪式感的场域——西工大师生共同完成了一场向校史上优秀校友们致敬的仪式。观者由于场域中强烈的共鸣而深受触动,于是鼓掌、欢呼、流泪,而在场师生也因此更团结、融洽、获得力量。”戏剧演出发生于舞台,但其能量不局限于此。戏剧的仪式感为舞台“赋魅”,其感染力往往介入现实,使不同专业、年龄、性别、地区文化的群体在观与演的过程中达成融合。当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对工科学生而言,这样的创造力尤为可贵,它不仅需要学生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学生具有人文素养,拥有对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戏剧艺术的综合性及其对于文化的融合特质,能深入启发学生的文化创造力,是当前高校美育行之有效的方式。

周由强从校园戏剧与中国戏剧的关系、艺术发展与人民需求的关系、通识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三方面的观察出发,基于艺术的本质和功用、艺术的审美形象和戏剧作品创作,探讨了通识性戏剧教育在高校美育工作体系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他强调,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艺作品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毋庸置疑。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的发展非常关键,做好艺术教育工作,关注通识性艺术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帮助学生塑造完整人格、确认自我价值,更好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他人及自己内心的关系,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校园戏剧以戏剧形式探索艺术认识与社会真实的关系,追求真善美,这种对美的追求与传递,能激发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其形式的表现力与内容的感染力相互交织,带来审美愉悦,这是高校美育深入发展的可行路径。随后,他以话剧《大国之蓝》为引,分析戏剧题材、体裁、情节与细节在美学表达中的重要意义,提出校园戏剧创作者应“站在时代的潮头”,全景式地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的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将艺术与科学融合起来,在校园中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宋修见在报告中探讨了美育与艺术教育间的关系,在与专业艺术教育的对比中,肯定了通识性艺术教育在高校美育体系里的重要价值。他从对美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概念的厘定讲到美育的历史性发展,为论述的展开提供坐标系。他以专业艺术院校对“美的输出与引领”反观通识性艺术教育的“融通”价值,提出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必须走入生活,立足于加强艺术人文学科的融会贯通,重视人类文明经典中所蕴含的艺术与人文价值引领,在教育中运用综合性的艺术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他认为,戏剧教育的艺术综合性与情感浸润性正符合当前高校的美育需求,而以学校专业与文化特色开展的戏剧活动,则更具有艺术思政课价值。

黄意明的报告聚焦通识性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他提出,当前的艺术教育分为两种,一种以学习艺术为目的,一种以艺术教育为手段,前者学习艺术技能,后者关注人格的完善。非艺术专业高等学校所开展的艺术教育应当是后者,也即所谓的通识性艺术教育。他以诗歌、戏曲、舞蹈与书法艺术为例,展示了艺术教育使道德人格与审美人格和谐统一最终达到人格完善的力量。

专家们深入的理论阐释进一步明确了美育的艺术教育路径,即并非以传授专业的艺术技艺为内容,而以综合性、文化性为核心。

二、路径探索:高等学校通识性戏剧教育的体系建构

本次研讨会不仅就通识性戏剧教育的美育价值开展了理论研讨,还就高等学校通识性戏剧教育的体系建构进行探索,为高校开展通识性戏剧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案。

周星特别关注学校、学生与戏剧教育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只有学校支持、学生参与,戏剧才能从专业型的艺术演出形态转变为公共性的文化活动,继而对校园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他以《大国之蓝》为例,说明校园戏剧作品与校园文化间的紧密关联:“它(《大国之蓝》)的故事与细节让观众感受到工科院校独特的精神品质,而它的呈现形式,又带有戏剧艺术的表现魅力,这正是戏剧艺术才有的丰富的跨界价值。从专业认知,到国家形态认知,再到艺术认知,融合带来审美的升华。学生们借助戏剧的形态,接受一种学校传统和中国价值观的教育,戏剧本身成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展现元素,给予学生巨大的影响。”而今,戏剧教育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艺术教育课标中也已经加入戏剧门类,高等学校通识性艺术教育的发展亦应得到重视。为此,他思考提出戏剧教育的“五位一体”模式:第一,教育体系,应形成校内外结合的指导体系与由校级到院级的活动系统;第二,教育内容,要形成理论哺育与实践呈现结合、戏剧鉴赏与戏剧活动兼顾的局面;第三,面向社会,戏剧教育要和校园文化相结合,也要超越校园,通向社会、打破圈层,向社会展示通识教育成果;第四,沟通交流,更多地与其他艺术资源、其他高校理念展开交流,举行以校园和全社会相互结合的戏剧演出季或演出活动,从丰富校园文化向丰富社会文化迈进;第五,寻求更多支持,在学校给予戏剧活动必要的资金支持外,也要看到来自社会的多种可能性,形成戏剧活动的流动影响力。

在宏观的高等学校通识性戏剧教育体系建设外,研讨会亦从较为微观的视角切入,探讨高等学校校园戏剧的各种模式,并就各模式与当前我国戏剧教育发展阶段的适配性展开分析。孙惠柱分别阐释了“中国特色的大师剧”“服务社区的校园戏剧”“植入大学课程的主题短剧”三种大学戏剧模式的历史来源与发展现状,提供了大量实践经验。他指出,“中国特色的大师剧”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戏剧,又成为校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兼具戏剧教育与校史教育功能;“服务社区的校园戏剧”目前尚未充分发展,应得到大力开发,借此倒逼戏剧专业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植入大学课程的主题短剧”具有学科融合性,适合非艺术专业的高校学子,不但可学习演剧,还可结合相关课程进行哲学、社会学甚至科学方面的讨论。他认为,通识性戏剧教育既要提高艺术性、扩大影响力,更要加强学术性和跨学科性,成为能渗入各专业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

研讨会上,清华大学与西北工业大学就开展的通识性戏剧教育体系建构及教育实践工作进行了分享交流。孙瑜基于西北工业大学的通识性戏剧教育体系建构提出:“通识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格教育,要落在人的价值上。”并从当前高等学校美育形势与国内外戏剧教育发展现状谈起,深刻把握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洞见美育之于学生的重要价值。她在报告中阐明了专业性戏剧教育与通识性戏剧教育间的关系,并分享了自己对当前高校美育工作的观察,基于其思考与观察,呈现了西北工业大学“戏剧+科学”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包含课程教学、原创作品、社会实践的戏剧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艺术理解力、创意实践力与社会适应力,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孙瑜提出,戏剧教育不是让学生变成导演、编剧或演员,而是引导学生了解戏剧文本背后深刻的社会现实问题,包括当下与学生自身相关的问题,让他们在心灵无从寄托的时候通过戏剧获得认知,在通识性戏剧教育的引导下得到思想的成长、价值的领悟,产生文化自觉,继而知行合一、全面发展。肖薇介绍了清华大学的戏剧课程体系与戏剧创作实践,强调作为美育的戏剧教育应具有价值塑造、知识传播、思维培养的功能。她认为,戏剧是通过具身的方式去学习的,以具身的方式让学生对环境产生认识,在身体的行动中改变学生的思维,在经历中生成对世界的见解和思考。她重视戏剧的浸润作用,学生在浸润中由内而外地发展对于艺术形式乃至于学科的表达,并升华为深刻的哲思,继而重新思考艺术教育或美育的力量和意义,最终使浸润的情感和提炼出的思想成就为转变的力量,见诸行动。从这个角度看,戏剧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动的教育。

吴晓江以《大国之蓝》导演的身份,讲述了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思考,从戏剧实践角度展现了戏剧教育的具体内涵。面对西北工业大学的非戏剧专业学生,导演以学生的成长为目的,帮助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学会表现自己,不“削足适履地消灭学生个性”以适应角色,而是尽量让学生在角色之中表达个性,将学生个体条件上的“缺点”变为角色的“特点”,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个人潜力。在帮助学生关注自身的同时,戏剧作为集体艺术也要求学生在厘清人物关系的过程中学会回应与扶植“对手”,获得外向的成熟与成长。他认为,学生们通过角色体验另一种人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戏剧教育的价值所在。

甄进阐述了戏剧创作之于戏剧教育的重要意义,他的报告聚焦现实题材戏剧创作,探讨如何从创作角度实现戏剧教育的美育价值。他概括了“三要三不要”原则:要写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和精神高度,要写好主要人物与同事、家人以及身边其他人物的关系,要写足主要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要写成“报道剧”“行业戏”,不要跟着事件流程跑,不要“假大空”式的说教。强调在现实题材作品中真正做到以真实感人、以崇高立人、以艺术育人。他认为,只有这样的创作,才能契合时代审美,用青年人接受的方式吸引青年观众走进剧场,在青年中传播主流思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案例分析:戏剧作为价值教育的重要载体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继承了“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承载了重要的社会功能。而戏剧的艺术特质,以其人物情节的典型性、接受视野的在场性、声光舞美的感染力,引发同一空间内不同群体间的同频共振,以艺术形式传递优秀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是有别于课堂讲授的跨学科、跨媒介、融合性的思政课堂,是与新时代接轨、与学生需求相符、与国家要求吻合的高等学校美育新范式。研讨会上,郑欣、高字民、蔡晓鸥、郏耀鹏分别分享了在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组织并参与的校园戏剧创作,以及在高等学校以戏剧进行价值教育的经验与案例。

郑欣作为《大国之蓝》的编剧、西北工业大学戏剧方向教师,以创作者和教育者的身份,提出了高校戏剧实践过程中主题性戏剧创作的困境与突围路径。她认为,当前高校大师剧围绕“大人物、大事件”进行“大制作”,却存在“模式化、概念化、空心化、宣教化”的问题,缺乏触动人心的内容,丧失了戏剧教育的本质优势。她以创作《大国之蓝》的过程为例,介绍了自己的突围路径,提出以主题性戏剧展开戏剧教育的创作通路:“一切主题生长的母体都应该是一个好的故事,价值寄托于好故事之中,而传奇是讲好故事的必要元素,我用元戏剧的戏剧结构‘缝合’传记(现实)与传奇(虚构),以此为手段,突破主题桎梏,形成创作张力。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主题只能体悟,无法灌输,戏剧是对话,戏剧教育是‘对话式教育’,就像苏格拉底最初所做的那样,希望我们与学生是在辩论中通往真理,使学生在戏剧里思考、判断、行动,最终收获人生的价值感。”

高字民介绍了西北大学从校园戏剧立德树人到戏剧美育服务社会的工作经验,展示了西北大学戏剧教育的相关案例,并对未来高等学校戏剧育人工作提出建议。他认为应在办好校园艺术节的同时,延伸优秀剧目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形成深度文化对话,持续创新戏剧工作坊、沙龙、读剧会等形式,让青年人在分享交流中成长,更要倡导“戏剧即美育”的理念,举办戏剧美育成果展演和论坛,将本次研讨会在校园戏剧领域形成的推动作用化为通识性戏剧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

蔡晓鸥分享了电子科技大学校史剧《又见青春》的排演经验,贡献了又一高校戏剧教育的成功案例。她讲述了该剧前期创作中漫长的调研、走访与团队组织过程,认为这一过程本身即是戏剧教育的重要精神资源,而在戏剧初排、复排以及多轮演出期间,这些精神资源在师生间传递,并经由舞台传递给观众,最终产生广泛的反响。这些反响来自社会各界,包括观众和参演者,这正是通过戏剧开展价值教育的效果呈现。

郏耀鹏以浙江大学的校情校史剧《绿树如歌》《求是魂》为例,分享了自己戏剧思政的经验。校情校史是承载大学办学精神、治学理念的重要载体,结合校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浙江大学从《绿树如歌》的早期探索到《求是魂》的发展成熟,配合宣讲会、讲座、报告会等活动,将校情校史剧变为浙江大学马兰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戏剧艺术独有的魅力吸引人、感召人、教育人。他总结了浙江大学的戏剧思政经验:“深挖校情校史,后学演绎先贤;贴近高校学生,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多部门联动,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并提出,戏剧思政可以持续发力,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土壤。

四、专题聚焦:原创校园戏剧对高校美育的重要价值

中国话剧始于校园,校园是话剧的舞台和土壤。结合西北工业大学原创校园话剧《大国之蓝》的创作,专家学者聚焦校园戏剧的美育价值,阐述了校园戏剧创作及戏剧教育的育人意义。

杜卫认为,《大国之蓝》是一部充满崇高精神的话剧,通过艺术的方式让全校师生以及社会青年了解今天的中国为什么会强大,如何才能更强大,更体现出西北工业大学“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国防特色。高校美育就是要用感人的艺术来打动人、感染人、塑造人。对于理工科高校而言,美育的重要意义在于价值引领,价值引领一定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实现,使学生通过经典艺术的学习和体验感悟人生,做一个有品位的人,一个精神气质优良的人,一个高雅的人。

作为《大国之蓝》的导演,吴晓江从艺术和教育两个层面对戏剧创作进行总结:“戏剧应当是有趣的,我希望看过我的戏的观众未来还能进剧场,因此我在导演本剧时一直是朝着一个高的目标去努力的,那就是不会因为是学生演戏而降低标准。我认为高校的非职业戏剧不能满足于玩闹和娱乐,要让学生知道,人生当中有很多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我们蹦一下、跳一下、够一下就能让我们长大、长高一点。这一次的创作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蹦一下’去触摸成长、面对挑战的磨炼过程。”

周由强从高校人文精神塑造角度指出校园戏剧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美育对理工科学生健全人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戏剧作为综合艺术能够赋予学生高度的参与感和价值感,在提升精神气质和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高端国防科技人才培养提供精神定力。”周星也结合理工类高校特色来阐释作为美育重要手段的戏剧教育的重要时代内涵。他认为理工类高校由于专业学习的特殊性,人文学科相对薄弱,而审美教育致力于温润心灵,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加强价值认同。美育对人格的塑造在今天更为重要,这就要求美育在集体活动中融入对国家的理解和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知。在大学开展美育,要达到超越知识教育的更高阶段:文化熏陶、人格培养、品行培育,使学生在精神层面亭亭玉立,为人处世彬彬有礼,在国家利益面前顾全大局。

宋修见从大学文化传承及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角度概括校园戏剧的思想引领功能:“《大国之蓝》是一部西工大人‘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英雄主义赞歌,赋予人一种进入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力量,全体学生演员用心、用情、投入,年轻的西工大人扮演现在的老科学家年轻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血脉的传递,是在综合类院校进行普及性艺术教育的成功典范。对高校而言,只有充分挖掘自己学校的人文历史传统,使美育活动从悠久的历史中根植生长出来,发挥资源优势,才能做出特色来,有特色才会有品牌。”

孙惠柱和黄意明则从当前美育与艺术教育遇到的问题入手,总结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戏剧教育的独特价值。孙惠柱认为,当前美育存在各学段割裂、理论和实践割裂的问题。美育教学忌空泛,美育既不能只靠欣赏又不能单纯只培养技能。美育应当像空气一样,使学生不仅仅在演戏和排练的时候才起“范儿”,一个学过表演的孩子在不演戏的时候身上也带着“范儿”,这才是美育的作用,使国民素质和审美水平都有所提高。黄意明认为,理工类高校美育以戏剧作为突破口是非常好的,因为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不同于音乐作用于听觉、美术作用于视觉,戏剧是观众跟创作者之间的互动。过去是心与外在发生作用,现在的戏剧还新增了同一个中介——身体,身体是要参与的。人无非是身心两部分,过去过分强调了“心”或者说“灵”的作用,而身体的作用被忽略了。当身体真正打开了以后,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这是戏剧作为综合艺术的独特优势。过去艺术教育对身体的重视和开掘不够,高校美育应当重视身体对心灵成长的作用,在“做中学”,通过身体达到心灵的完成。

作为《大国之蓝》的文学策划,孙瑜从创作初衷谈起,揭示了作品呈现中深蕴的美育理念,她说:“这部剧由学校师生原创,演职人员均由各专业的在校学生担任,凝聚了西工大师生对科学家的崇高敬意和对科学家精神的追求。我们创作的初衷,就是希望在戏剧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以戏育人,以美培元’,藉由美育工作引领价值观念,将科学家精神从剧本写入学生内心,鼓励青年学子追寻科学家足迹,勇攀科学高峰。同时,在话剧的排演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在全新领域的‘攻关克难’更加深刻地领会了‘隐姓埋名,为国铸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可以说,我们在话剧《大国之蓝》的创作过程中,不但完成了一部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优秀作品,更进行了一次具有美育价值的戏剧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全面成长。”

本次研讨会深化了关于当前高校美育育人价值的共识,明确了高等学校通识性戏剧教育对于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探索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发展路径,为高等学校通识性戏剧教育工作的开展夯实理论基础、提供参考方案、构建发展范式,呼唤高等学校通识性戏剧教育在未来高校美育工作中的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美育戏剧校园
有趣的戏剧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戏剧类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