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基础教育到公民教育
——儿童建筑教育的芬兰模式

2023-10-27孙雪丹

美育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芬兰环境建筑

孙雪丹

(中央美术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102)

一、儿童建筑教育的芬兰模式

(一)作为日常体验的建筑

建筑是什么?为建筑下一个既包含学科理性又蕴含知觉感性的定义似乎并不容易。人们普遍认为建筑是建筑师的专属工作,包含建筑规划、制图、建造等环节;而在专业人士看来,建筑的定义通常基于对建筑基本元素(形式、空间、时间、地点、秩序、外观与实体、光与影等)的理解。因此,在真实的情境中,我们需要找一个中和的方式来认识建筑。建筑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从一个门把手的设计到一个空间的规划都与人的感官和日常活动息息相关。建筑可以是一座房子、一间公寓,里面有一个温暖的家;也可以是一个公共场所或景观,人们在这里谈论艺术、宗教与政治。建筑关乎人类日常生活环境,展示了世界不同地方的村庄和城市变迁的历史,书写着世界各地不同的艺术与文化,更塑造着我们的国家、民族和地方特征。建筑通过建筑物来实现场所精神,它将自然、人造环境与人类自身结合在一起,既承载着个人记忆与集体意义,又蕴藏着生活的历史与未来的期望。将建筑物的物理属性与学生的个人体验相结合,更接近于教育的特征。

(二)芬兰的建筑生态、代表建筑师及其作品

芬兰地处欧洲北部,是北欧五国之一,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在北极圈内。冬季寒冷且寒夜漫长,夏季短暂而白昼漫漫,千湖深邃亦清凉,密林茂盛更神秘,这一切为芬兰的建筑设计提供了诗意的灵感,更为其带来了本能的性格力量(芬兰人称之为SISU)。芬兰的建筑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木制建材与温暖知觉的空间营造、自然光影与人造建筑的互动、建筑与场所的对话,都让它与广袤孤独的土地自然契合,与繁忙的欧洲大都市保持了天然的健康距离。

芬兰国宝级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人物,他创作了一系列简约而富有灵感的建筑作品供大众欣赏和使用。他早期的建筑带有浓厚的北欧古典主义风格,就地取材的木制建筑,很好地融合了古典建筑元素与地域性特征。到20世纪30年代初,阿尔托的建筑创作钟情极简风格的“白色盒子”,现代主义风格开始在其作品中显现,代表作有帕米欧疗养院和俄罗斯维堡图书馆。

阿尔托的建筑创作始终秉持整体性思维,通过对人与自然、技术共生关系的探索实现空间建构上的理性与务实,同时赋予建筑民族精神上的象征与神话力量。1939年,阿尔托在纽约世界博览会的芬兰馆中建造了一堵汹涌倾斜的木墙,这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芬兰森林中的木屋形象,起伏的流线与建筑的正交线相对应,既体现了阿尔托建筑创作的风格,也是洞悉芬兰民族性的可视化代码。

在创作建筑的同时,阿尔托还设计家具,并将其视为“微建筑”练习。其中,阿尔托于1933年设计的60号极简凳子用弯曲的木头做实验,形成一个自然的结构实体,用最少的材料来固定人体。在这个“微建筑”练习中,我们见证了人类如何与自然合作,表达了人造物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感觉。

可以说,阿尔托的建筑塑造了芬兰的民族性。作为芬兰的国家形象之一,阿尔托的作品彰显了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他的建筑设计思想与实践是芬兰建筑教育的鲜活教材,对阿尔托作品的深入理解更是芬兰下一代洞悉历史的重要渠道,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三)基础教育阶段建筑教育概览

1.芬兰的艺术教育

在芬兰,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课程科目分为两类:一是理论类课程,二是艺术与体育类课程。20世纪70年代,艺术教育被纳入芬兰国家核心课程体系,视觉文化也逐渐成为艺术教育的代名词。[1]作为一门课程科目,艺术教育的代名词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内涵上的变化,从“绘画”到“美术”,再到我们现在谈论的“视觉文化”。1992年6月1日,芬兰第一部艺术基础教育法通过。这项立法将艺术教育扩大到整个视觉文化的广阔领域,其中包含视觉传达、视觉思维、艺术史等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环境美学、建筑(学)与设计领域的相关内容。艺术教育有机结合人的思想与行为,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多方面的文化教育知识和应用技能。基础教育阶段的芬兰学校建筑与设计教育更是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帮助未来公民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及思维体系,也为培养未来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打下基础。

2.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建筑教育

1993年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出版了《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明确了艺术教育下的建筑教学设置。建筑基础教育面向芬兰所有公民,除校内课程外,主要开展面向儿童及青少年的课后活动。

在芬兰,从事建筑基础教育的主体既有官方组织,也有专家个体。芬兰拥有3所发展建筑基础教育的“先驱级”的专修学校,分别是ARKKI儿童与青少年建筑学校,LASTU建筑、环境与文化学校,环境文化和Jyväskylä视觉艺术学校。除此之外,阿尔瓦·阿尔托博物馆以及芬兰建筑师协会(SAFA)都积极投身芬兰的建筑基础教育,提供相关展览、活动,出版建筑杂志等。在过去的几年里,芬兰各地的几所视觉艺术学校也已经开始按照国家核心课程进行建筑教育实验。

较之理论类课程分阶段明确教学内容的教学计划、校内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及标准化的考核要求,芬兰的艺术基础教育呈现出不同的教学特色。它经常在类似工作坊的教学环境中实施教学,学生多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课程任务,任课教师、建筑师、艺术家参与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具体问题的讨论与判断。除传授专业知识外,艺术基础教育以艺术文化熏陶、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公民素质培养为教学目标,不设具体的评价标准。这些特色与差异是艺术基础教育质量保证与普及的基础。艺术基础教育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从艺术中学习,并提升了一代人的能力。

(四)建筑基础教育的校内课程体系

芬兰建筑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感知周围环境,建立对建筑与环境的思考模式,培养设计与规划思维,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力。同时,以公民素养培养为最终目标,激发学生对建筑环境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城市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等。基于此,在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学前、小学、中学),芬兰通过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开展分学段、不同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建筑教学,培养学生横向发展的各项能力。

学前阶段(3~6岁)的建筑教育建立在日常生活环境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研究主题,引导儿童观察与分析身边的环境,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并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培养儿童学会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树立正确的建筑文化审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芬兰小学、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基于7个不同的研究主题,分别是:1.认识你自己;2.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3.传播与媒介;4.公民责任与义务;5.环境可持续发展;6.交通与安全;7.人类与科技。7个研究主题与校内学科课程相联系,提供了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建构意义的观点。其中,研究主题5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最接近建筑(学)教育。其他的研究主题也为实现环境与建筑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芬兰小学、初中一至九年级的建筑(学)教育设置在视觉艺术课程里,视觉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4个主题,其中一个主题即为环境美学、建筑和设计。高中一至三年级的视觉艺术课程有两门必修课,其中一门必修课是环境、场所与空间,该门课程专注建筑。除纳入国家核心课程体系的艺术课程外,芬兰境内的多所高中深入开展建筑基础教育教学并积极开拓校内建筑专业课程。以Lavia中学为例,目前已设置4门建筑类专业课程,分别是建筑和环境教育、建筑的时光之旅、服务日常的建筑设计、技术制图与建筑设计。

(五)建筑基础教育的专业学校

除芬兰国家核心课程体系对艺术教育中建筑基础教育的校内教学要求外,芬兰的几所艺术基础教育专修学校依据不同的教学大纲开展建筑教学。其中,赫尔辛基的ARKKI儿童与青少年建筑学校、环境文化和Jyväskylä视觉艺术学校的建筑教学执行高级教学大纲(1300学时),而北萨伏尼亚的LASTU建筑、环境与文化学校遵行一般教学大纲(500学时)。[2]除了上述3所“先驱级”的建筑专修学校外,近年来,位于瓦尔基亚科斯基的EMIL视觉艺术与工艺学校也积极投入到建筑基础教育中。2020年的秋季学期是其提供建筑基础教育的第一个学期,本科学校与中小学合作,本科生在日托中心开展短期工作坊活动和长期课程的讲授。此外,他们在各种活动中为公众安排建筑公益讲座,并协同其他从业者推动建筑基础教育的发展。

二、学校建筑教育案例分析

芬兰的学校建筑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方法和可能。在学校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关心、观察、记录身边的环境,回溯建筑的历史,展望城市发展的未来;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参观建筑展览和建筑师工作坊,了解建筑故事,表达个人观点,讨论建筑热点;我们更可以看到他们以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通过文字、绘画、建模,利用多种材料设计不同结构和建造不同空间,有的甚至参与真正的规划并与建筑师一起设计。

接下来,本文选取了芬兰中小学校建筑教育的多个案例,从中可以窥见芬兰基础教育阶段建筑教育的现状,以及政府部门、学校、教师、建筑师等为儿童建筑教育所做出的努力。

案例一:Pääskytie学校的建筑课

建筑课是Pääskytie学校在视觉艺术领域提供的选修课程,课程由视觉艺术教师蒂塔·苏万托组织,课程由3个模块组成:学习建筑语言,设计你自己的房子,主题项目研究。[3]

“学习建筑语言”模块在秋季学期举行,授课内容涵盖了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学生通过观察空间、研究室内光线效果、解决结构问题、关注尺寸与比例等练习来实现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后,学生才能继续进入“设计你自己的房子”模块的学习。

“设计你自己的房子”是通过一个假设开展设计研究,学生通过搜索“谷歌地球”假设自己将要在全球任意一个适宜人居且极具吸引力的地方居住,然后在当地设计房子。在确定“定居地”之前,学生首先需要研究当地的自然条件、流行文化、生活条件,以及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然后,学生需要想象生活在那里的人是谁,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以及他们看重什么。与此同时,学生还需考虑人类生命周期和生活安排变化的需要。紧接着,学生要为房子设计草图并在SketchUp绘图软件中完成最终的三维建模。最后,学生需要通过PPT汇报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不同小组对项目陈述进行评估。“设计你自己的房子”虽然设计的是一个假设的地点,但每个学生设计的房子都可以被仔细品读,都是一幅展示时代特色和个人背景的自画像。

“主题项目研究”模块在春季学期开展,授课地点在校外。在新近的主题项目研究中,学生以“失落的地方”为主题拍摄作品,并在当地图书馆展出;学生走进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分析幼儿园的户外空气质量,并通过临时设施的搭建为可移动建筑设计更活泼的外立面;同时,他们也通过拍照记录家乡建筑环境的变化。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树立了公民意识,发展了了解人居环境的能力,锻炼了立体思维及模型制作能力,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及组织在项目实施进程中合作,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拓展了视觉艺术教育的范围。

案例二:“梦想街区”——中学的城市规划(项目)课程

基础教育阶段国家核心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横向研究能力为目标,通过多学科融合引导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建筑(学)在诸多方面支持了跨学科项目对横向研究能力培养的要求。其中,“梦想街区”(1)该项目由建筑师兼城市规划师Mari Jaakonaho和Porolahti,学校教师Anu Ahlamo、Minna Lindblad Hatamo、Mirja Marjala等实施,由芬兰艺术促进中心的地区艺术家Eeva Astala制作,来自赫尔辛基的Vartiosaari项目的建筑师Maria Isotupa担任专家。项目将社会学、地理学、数学、视觉艺术和芬兰语等学科连接成一个跨学科学习模块。通过模拟规划和设计,此项目让芬兰Porolahti学校九年级学生探索Vartiosaari岛的环境发展历史和分区情况,分析现状,并规划未来。该项目在2017年秋季学期进行,整个过程分介绍、研究、分析和规划、实施、汇报5个阶段。

介绍阶段,包括设置项目目标、时间及进度表。学生需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及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还需就相关问题走访建筑规划部门的专家和学者。

研究阶段,学生需收集有关Vartiosaari岛环境发展历史的背景资料,通过观察和记录该地区目前的情况制定城市规划并绘制详细的规划图。在此阶段,学生对年轻人参与和影响城市规划的可能性进行深入的讨论,并对如何赋予一个地方精神内涵的要素进行探讨。

分析和规划阶段,学生根据研究结果并综合考虑岛上居民的需求设置规划地点,规划街区位置。

实施阶段,学生将梦想街区的最佳想法通过精准的计算呈现在图纸设计中。

汇报阶段,学生汇报项目进程,同时布置展览展出所有规划。在系列活动中,学生向城市规划者与决策者陈述他们的想法。梦想街区基于绿色与环保的理念,因此,尽管岛上有足够的空间来建造新建筑,但学生在项目设计上仍然表达出他们保护岛上自然环境的决心。

梦想街区将目的地聚焦在Vartiosaari岛,以跨学科的学校活动开展项目研究,引起了城市规划部门及城市规划者的广泛讨论。学生以课程项目的形式参与城市规划与建设,建立在对城市现状有足够认知与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设想与规划,是公民参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效实践。

案例三:小学的建筑选修课

2016年8月,Hyvinkää的Puolimatka学校开设了专门针对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建筑选修课。(2)该项目是与芬兰国家档案馆的特别顾问Jaana Räsänen和芬兰艺术促进中心的地区艺术家Eeva Astala合作实现的,ARKKI儿童与青少年建筑学校的专家是建筑师Niina Hummelin、Jere Keskinen、Pihla Meskanen和Teresa Winter。在2021年的春季学期,建筑选修课的教学时长达到38小时,课程以景观、城乡规划及人居关系为主要教学内容。

将建筑(学)作为一门选修课最初是由Puolimatka学校的校长Lasse Luostarinmäki提出的。Lasse Luostarinmäki校长清晰地意识到建筑(学)作为跨学科教育的潜力,并积极寻求专业院校的学术支持。早在2016年2月,ARKKI儿童与青少年建筑学校受Luostarinmäki校长之邀,协同其他专家一起加入到校际合作中来。他们合作的目标是与Puolimatka学校的教师一起制定一个既满足国家和地方课程目标要求,又从建筑(学)的角度整合不同学科的课程方案,并使之具有持久性和广泛性。2016年4月,面向所有小学的“世界建筑之旅”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建筑的热情,教师也从活动中深受启发,积极投入到创建建筑选修课的进程中。2016年5月,Puolimatka学校开设了针对教师的建筑(学)培训,专家讲授建筑(学)基础知识、建筑观念、建筑与社会、建筑教育方法等专业内容,同时指出建筑(学)教育与现有不同学科教育之间的联系。随后的研讨会在总结培训各环节的同时决定设立一门试点课程,内容涵盖写作、绘画、摄影、建模、舞蹈、戏剧等12个主题和教学法。2016年8月至12月,Puolimatka学校的教师与ARKKI的建筑专业教师密切合作,促成了试点课程的推进。学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深入的认知,为实践小学阶段的建筑(学)教学提供了可能。

Puolimatka学校建筑(学)教学案例的成功一方面归功于校长的眼界、视野与热情,另一方面要感谢校内教师、校外专家在课程开发中作出的贡献,是他们推进了建筑课的设置与发展。据校长所言,建筑选修课将保留在校内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会有更多鲜活的、充满挑战与未知的建筑课堂。

案例四:建筑领域的文化教育计划

文化教育计划是一项在教育体系中系统实施文化、艺术和文化遗产教育的计划。该计划承诺包括一至九年级学生在内的芬兰所有儿童和青少年都有平等机会以多种方式体验当地文化。事实上,约有20%的地方政府在已制定的文化教育计划中包含了当地的建筑文化。

芬兰Seinäjoki的文化教育计划之一是为该地区所有五年级和七年级的学生提供建筑探索。所有五年级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由当地建筑师领导的城市规划工作坊。在工作坊期间,学生可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现有的地图模板上重新设计和重建家乡的街区。除此之外,他们还被鼓励探索周边的环境。七年级学生需要了解芬兰国宝级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作品,并结合Seinäjoki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现状解析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风格。在学校课堂,学生有机会对这一话题作深入研究并获得教师的指导。

文化教育计划让儿童与青少年有机会参与当地建筑文化项目,进而为他们提供机会探讨与日常环境相关的话题。同时,文化教育计划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建筑资料的有用链接,涵盖了更为广泛的建筑探讨主题。对话题的深入探讨与研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塑造了学生关注城市环境发展的公民意识。

三、建筑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政策及立法支持

(一)芬兰的文化、建筑政策及立法

1993年,芬兰政府在向议会提交的文化政策报告中,把文化定义为芬兰民族生存的基础。建筑作为芬兰民族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构成了芬兰可视化的国家形象。对文化的重视和支持也反映在芬兰的建筑政策及立法上。通过建筑政策及立法,确定职能部门权责,全力保障建筑和环境可持续发展。2000年生效的全面改革后的芬兰建筑法要求:在建土地要合理规划,减少环境破坏,节约自然资源。[4]这就意味着在实践层面建筑开发商需更加重视建筑建设质量、环境问题,关注建筑物生命周期和促进翻新等。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则要求政府当局在规划和建筑问题决策上更加注重保护现有的历史建筑存量,并对建筑环境生态的文化及美学价值予以研判。

芬兰是一个以公民为中心的社会,芬兰宪法保障了健康的生存环境作为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并赋予公民影响国家环境决策的机会。在芬兰,公民参与环境相关事项的决策进程已变得越来越重要。芬兰的环境保护法使公民有机会为保护自己的生活环境作出贡献。

(二)芬兰的艺术(建筑)教育政策

芬兰通过艺术教育开展建筑环境教学,建筑学与历史学、政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学科课程共同被纳入学科课程教学体系,提高了公民对建筑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建筑环境等相关事项建言建策的能力。其中,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第12号决定指出,通过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建筑(学)教育,同时兼顾建筑(学)教育的需求变化,在执行方案时把学校和更广泛的文化环境联系起来。另外,国家教育政策对发展建筑专业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第15号决定指出:发展建筑行业教育,建筑行业从业人员需加强建筑学及其理论的学习并掌握高质量设计、建造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第16号决定指出在建筑(学)教育方面将提供机会设计和建造“实验建筑”,以示范和补充创新创造性的教学与科研工作。(3)Arts Council of Finl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Finnish Architectural Policy, The Government’s Architectural Policy Programme, 17 December 1998.

另外,艺术(建筑)教育政策明晰了对学校教师及政府当局决策者的建筑(学)培训。为提高决策者对建筑环境价值及发展的判断,国家教育委员会第14号决定指出:将向市政当局的决策者、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建筑(学)培训。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拥有开放决策系统的现代国家,重视公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无论是芬兰的文化建筑政策法规,还是教育方针,都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对公民环境意识的培养及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塑造上。

四、结语

芬兰建筑基础教育可以说是全球最为理想的教育模式,这首先得益于芬兰良好的建筑生态。国家对建筑重视,将其视为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视化载体。因此,芬兰历史上优秀的建筑师及其建筑作品得以传世并焕发教育意义。国家文化及建筑政策明晰建筑环境、土地规划的要求并对建筑文化遗产予以立法保护,这让芬兰建筑的未来发展有法可依。同时,国家以开放的态度鼓励“实验建筑”的探索,保障了建筑教学与科研的现实性转化。

其次,芬兰拥有健全的建筑教育体系。在芬兰,建筑教育不再是高等教育的专属学科,基础教育不同学段(学前、小学、中学)的国家核心课程体系明确规定了艺术教育中建筑(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并将其视为跨学科教育的实践课堂。普通学校、儿童及青少年建筑教育专修学校开展建筑基础教育教学,学校教师、建筑师、规划师及专业从业人员参与其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建筑思维与动手能力。循序渐进的建筑基础教学拓宽了儿童及青少年的基础素养,为培养公民及开展建筑专业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作为一个以公民为中心的社会,芬兰将公民素养的培养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因此,国家核心课程体系统筹多元学科设置,国家开放的决策系统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归根到底,两者均指向对公民建筑环境意识的培养。公民素养的培养要从儿童抓起,这或许是芬兰重视建筑基础教育的根本原因。

猜你喜欢

芬兰环境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