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分析
2023-08-24陈善志
刘 倩 陈善志
基于知识图谱的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分析
刘 倩 陈善志
[江苏师范大学]
文章以高校后勤服务育人为关键词,运用CiteSpace软件,对390篇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发现从文献数量变化可以将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从关键词共现的迁移过程则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总体而言,相关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研究主题聚焦高校后勤、环境育人、高校后勤工作、高校后勤服务、根本任务、社会主义、高校、保卫处等方面;王胜本、张丹平、王一惠、皮光纯等研究者具有一定突出贡献,可以视为该领域的代表者。对既有研究的综述展望,能够探寻我国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的演变规律,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启思。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CiteSpace;可视化
高校后勤工作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保障。高校后勤既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承担特殊职能的部门,又分享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基本目标而具有普遍的教育职能。高校后勤工作在服务育人方面具有物质保障优势、环境影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1]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服务、育人始终是内在于其发展全部过程的目标,必须成为当前和以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宗旨。[2]高校后勤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工作的全局和政治稳定的大局,也是学校深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3]现实中,高校后勤的育人属性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4]尽管当前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已相对丰富,但大多留在问题探讨、现状调查和体系构建等方面,较为缺乏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综述分析。鉴于此,对我国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进行专项梳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为保证研究样本的全面性,研究者在CNKI知网数据库以“高校后勤服务育人”为主题词,选择文献来源进行高级检索,发现截止2022年5月20日,共有414条相关文献,手动剔除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5篇,会议论文4篇,学院简介1篇,不相关文献3篇,最终有效文献为390篇,其中最早的文献可以追溯到1987年。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的5.7.R3版本,对选取的样本进行了系统处理,通过文献计量学原理进行关键词、研究机构、作者合作情况的可视化分析,以呈现高校后勤育人研究的现状,进而归纳总结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分析
从发文量数量变化特点来看,大体可以将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87年到1994年是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的初始阶段,发文量较少,每年文献发表数量不足10篇;二是1995年至2017年是研究的起伏发展阶段,发文数量呈波浪式上升状态,年发表量大多介于10到17之间;三是2018年至今,为研究的稳定增长阶段,2018年发文量迎来爆发突破25篇,2019年发文28篇更是达到研究顶峰,为历年最高。尽管2020年发文量有所下滑,但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的文献发表总体趋势来看,仍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
(二)代表作者分析
将数据转换后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去重,以作者为分析单元,考虑到文献时间跨度和作者合作研究开展的实际,将时间分区设置为8年,并进行K聚类分析,生成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共有376个节点和124条节点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8。首先,整体看来,图谱中作者间的连线十分浅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有形成紧密的作者关系网,说明在高校服务育人研究领域,研究者们缺乏足够的交流合作。其次,服务育人聚类处于图谱核心位置,王一惠和王胜本以及张竞文处于图谱中心位置,说明他们在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最后,从作者姓名间的紧密程度来看,冯凤琳和黄佩飞,张玉新、邵阳、钟英雄和王艳,皮光纯和黎玖高等作者在研究上存在一定合作,但彼此间的联系较弱,而且其他作者的分布相对分散,说明关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处于萌芽之中,学术共同体还未形成。
图1 作者合作网络图
从作者发文数量统计来看,具体如表1所示,年发表量大于2篇的有王胜本、张丹平、王一惠、皮光纯、许积年、张凤昌、张竞文、黎玖高等作者。其中王胜本在2018年发表了7篇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的相关文章,位居首位,张丹平在2011年开始关注高校服务育人主题并发表了5篇文章。其他作者发文量均在3到4篇之间。说明以上作者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持续关注并作出了一定的学术贡献,属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的代表作者,关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也最有可能出现在以上作者之中。
表1 作者发文统计(部分)
(三)核心机构分析
运用CiteSpace的发文机构分析单元,进行合作机构的网络分析生成图2,如下所示,共有268个节点,19条节点连线,网络密度为0.0005。在图谱中节点越大表示该机构发文量较多,节点间的连线越粗说明机构间的联系紧密,合作强度大。[5]从发文机构的合作网络图谱来看,高校所属的后勤服务公司、后勤集团、后勤服务中心、公寓管理中心、后勤产业管理处是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的主要单位。从合作强度来看,各机构间缺乏清晰的连线,没有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进一步说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机构间也缺乏交流合作,未达成学术共识。
图2 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
如表2所示,在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领域,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共有6所机构,其中华北理工大学发文最多为7篇。其次,清华大学发文量为5篇,位居第二,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后勤服务中心发文量各有4篇,浙江大学和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发文量各有3篇。说明以上研究机构较为重视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主题的研究,并在该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后勤拥有较高的学术能力同样对提高管理服务育人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侧面反映出以上研究机构也具有相对发达的后勤服务育人体系。
表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中发文数量及所属机构统计 (部分)
序号发文数量年份发文机构 172018华北理工大学 252005清华大学 342017中国教育后勤协会 442011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后勤服务中心 532006浙江大学 632013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四)关键词分析
词频是指所分析的文档中词语出现的次数。关键词作为论文的精炼表达,是学术论文的灵魂,利用CiteSpace软件的词频共现功能,可以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入的主题分析,全面把握学科发展动态,预测学科发展方向。[6]较高频次的关键词和中心性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直观反映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关键词频次分析
从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中关键词词频大于10的顺序表3来看,词频最高的是服务育人,频次为214,其次是高校后勤,频次为157,高校、高校后勤服务、高校后勤工作、后勤职工、管理育人等关键词的频次都超过20,最后是后勤、后勤队伍等,频次均在20以下。中心性的取值范围介于0和1之间,代表知识图谱中关键词所处的地位,某一关键词的中心性越高表示在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现较多,并处于核心地位,通常也被视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从中心性来看,服务育人的中心性最高,为0.52,其次是高校后勤,中心性数值为0.44,高校后勤工作的中心性也相对较高,为0.35,高校、高校后勤服务、后勤职工、管理育人、后勤、后勤队伍的中心性数值均在0.3以下,后勤这一关键词的中心性最低,为0.01。说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研究重点主要聚集在服务育人、高校后勤、高校后勤工作等方面。
表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中关键词词频、中心性统计 (部分)
序号关键词频次中心性 1服务育人2140.52 2高校后勤1570.44 3高校360.10 4高校后勤服务290.29 5高校后勤工作280.35 6后勤职工230.26 7管理育人200.20 8后勤150.01 9后勤队伍110.11
2.关键词共现分析
从图3关键词共现结果来看,我国高校后勤勤工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后勤、环境育人、高校后勤工作、高校后勤服务、根本任务、社会主义、高校、保卫处八个方面。聚类分布较为分散,重叠度不高,但聚类间的共引连线相对清晰,说明我国高校后勤育人研究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架构。首先,研究热点聚焦高校后勤,周围的共引连线也最密集,凸显了高校后勤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而环境育人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着眼点,对教师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高校后勤工作是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7]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主题从高校后勤工作转向了高校后勤服务。为适应社会新的需求和变化,高校重新确立了服务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同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高校后勤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高校的大力支持,而保卫处在维护校园稳定、保障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等方面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责任和义务。
图3 关键词聚类图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可以看出,我国关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研究重点随市场发展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变化。
从文献总体脉络来看,学界关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的关注,源于对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视,为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及后勤服务育人的新要求,学界开始关注高校后勤服务理念的变革和育人功能的发挥,进而推动了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的兴起。与国外发达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相比,我国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研究历史还相对短暂,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后勤、环境育人、高校后勤工作、高校后勤服务、根本任务、社会主义、高校、保卫处等方面。从主要聚类及关键节点的文献分析发现,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研究趋向多元。随着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开放,高校作为后勤的主导地位愈发显现,处于高校后勤关键部门的保卫处,其作用也愈发凸显。面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社会责任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亟需建立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高校后勤管理队伍,持续深入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8]
从研究现状来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对象由仅关注后勤职工和高校后勤工作向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转变,说明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已意识到高校后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明确高校后勤育人责任的同时也深化了后勤服务育人理念,拓宽了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渠道,丰富了高校后勤教化育人的内涵与方式。还可以看出关于我国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主体间的联系较为松散,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高产作者群,也缺乏相关的学术共同体,在研究机构上仍以老牌实力强劲的高校为主,说明在未来研究中不仅需要加强高校后勤间的研究合作交流,而且还需进一步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地位,充实壮大现有的研究队伍和结构。[9]
四、结束语
综上,我国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的发展历经了不同阶段,研究历史还相对较短,未形成系统成熟的研究体系,但其研究发展脉络相对清晰,研究方向和重点也逐渐明确,在长期探索实践中,高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务不断优化,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未来的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将会依托现有的理论和经验,强化后勤管理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水平,并在服务育人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1]马壮.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后勤党建工作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4): 31- 33.
[2]任延峰.新时代高校服务育人中情感关怀机制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22(07):1-3.
[3]郑宇佳.服务育人视域下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学生满意度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2.
[4]姜力力.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现状的实证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5]刘爱东,李小霞,禹露.基于CiteSpaceⅢ的国外管理会计研究综述[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02):67-75.
[6]李杰.陈超美.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7]杨海燕.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前沿——基于CSSCI数据库2004-2014年收录文献关键词共现的计量和可视化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04):46-56.
[8]余东骏.后疫情时代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0,35(06):127-130.
[9]肖婉,张舒予.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的量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7):27-33+57.
(责任编辑: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