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意义与路径分析
2023-08-24李丰惠
李丰惠
(中共兰州市城关区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00)
引言
目前,全球已达成共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极端气候频发,人类正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共同家园,我国在2020年9月22日,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见图1、图2)。
图1 碳达峰示意图
图2 碳中和示意图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时期。
1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意义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是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护地球共同家园的责任担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1.1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宜居程度较高的土地面积只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9%[1];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时空分布极不平衡;油气、铁、铜等大宗矿产人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对外依存度高;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近一半木材依赖进口[2];我国是一个相对“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但煤炭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
由此可见,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大手大脚地去消耗,假如继续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道路,那就是在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吃祖宗饭砸子孙碗,迟早会导致我国发展的不可持续,所以,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实现“双碳”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现在起,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
在人类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而我国有14亿多人,且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就意味着我国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且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弱,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加之我国是实现现代化的后起之秀,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环境容量有限,都决定了我们不能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必须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可喜的是,在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我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有可能形成全产业链优势,从而抢得发展的先机。比如在新能源方面,我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全球75%)、风力发电(全球三分之一)世界第一,特高压输变电世界第一,对于人类的终极能源——可控核聚变研究成果也居世界领先地位。在智能汽车方面,我国是全球新势力造车的主战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137万辆,是第二名德国的3倍,第三名美国的4倍。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50万辆,日本是1.5万辆。新能源汽车将促进智能汽车的发展和应用,智能汽车又将成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高速通信等技术运用和发展的大舞台,也将带动更大更广的使用场景和产业关联。碳中和将重塑世界产业经济新格局和规则,目前“数据”已列为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并列的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推手,电商平台、数字货币、供应链信息化将传统产业进行重塑,而随着数字孪生城市、数字乡村、自然资源信息化,数字将再造城市、乡村、山川河流、矿产等,数字经济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而我国数字经济已形成蓬勃发展之势。另外,我国拥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全球90%的个人计算机、80%的空调、75%的太阳能电池板、70%的手机和63%的鞋子均产自中国,这将会成为我国未来转型发展的巨大潜力[4]。
1.3 实现“双碳”目标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实现“双碳”目标最终是为了造福广大人民。
20世纪30至60年代,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工业革命为人类快速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众多人群由于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而导致残废、患病、非正常死亡。虽然我们的钱袋子鼓了,但是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我们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喝不到干净的水,吃不到放心的食物,这种以牺牲身体健康乃至生命所换来的经济发展不是我们想要的。
所以,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是呼吸新鲜的空气、喝干净的水、吃安全的食物,能看得见青山绿水,听得见鸟语、闻得到花香,我们不仅要充裕的物质条件,也要优美的生态环境。
1.4 实现“双碳”目标是保护地球共同家园的需要
目前,全球已达成共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会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如印度的极高温天气创百年新高、郑州特大暴雨等,IPCC还预测,全球气候继续增暖将进一步加剧未来极端天气事件频次和强度;气候变化会造成物种灭绝、海平面上升、农作物减产等重大风险;气候变化正在影响着陆地、淡水、沿海和海洋中的物种及其生态系统,这一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人类社会的生计、食物和水的安全、人类的健康、文化和福祉,都依赖于正常运作和可持续的自然生态系统,一旦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持续或被打破,后果将不堪设想[5]。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生态环境的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所以实现“双碳”目标是人类共同并肩应对生态环境挑战,保护地球共同家园的需要。
2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分析
2.1 提升全民“双碳”意识
我国已经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努力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央的决策已定,但是最终的落实落地需要各地方实施规划、落实企业投资和全体公众的共同参与。所以,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提升全民“双碳”意识,形成实现“双碳”目标的合力。
“碳中和”时代已经来临,如何提升全民“双碳”意识,使我国“双碳”目标如期实现?笔者以为,一是积极推动碳普惠平台建设,把公众的绿色低碳行为以某种方式计量、认可,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报,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公众积极参与碳减排和绿色出行。二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领域,如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加大“双碳”科普宣传,提升全民“双碳”意识。
2.2 从源头控碳—调整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全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的使用以及相应的产业结构都是以燃烧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为基础的,而这些化石能源的燃烧正是人为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占到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1%~91%。
我国是一个相对“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所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的使用以及相应的产业结构主要是以燃烧煤炭为基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占到了56%,仍处于主要的地位,而煤炭又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化石能源,所以要从源头上控制二氧化碳的人为排放,就要加快调整优化我国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见图3。
图3 2020、2021年能源消费结构
一是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以化工为主,如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民航等,所以,今后我们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的新型生态环保产业,全面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和生产效率[6]。
二是立足资源禀赋,统筹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我国相对“富煤”,贫油少气,但可再生能源尚有潜力。我国拥有丰富的风、光、水电资源,如西藏境内大江大河密布,全国待开发水力资源一半以上集中在西藏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怒江等河流。同时,青藏高原又是全世界阳光最充足的区域,光伏发电效率是西北戈壁的1.5倍、东南沿海的2倍,配合中国独有的“超、特高压”技术,可以将西部与东部电网连接起来。目前,新疆多晶硅(光伏面板原料)产量占全世界的45%。所以,我国可以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
三是加快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清华大学课题组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整个交通领域碳排放量占全国的11.8%,公路运输占到了80%以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公路运输占比达到75%。所以,可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促进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
2.3 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要从源头上控制人为二氧化碳的产出排放,另一方面要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固定。
人为因素排放的过量二氧化碳,有29%通过陆地生态系统吸收了,有23%被海洋水生生态系统吸收了,但还有一半左右排放到了大气中。碳中和就是将仍存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应的人为排放量与人为去除量达到平衡。人为去除是指利用风能、太阳能、氢能、核能、水能替代化石燃料(煤、油、气),仍有无法去除的二氧化碳用DAS、CCUS补充,加上人为增加的生态系统碳汇,也就是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达到从终端减少二氧化碳目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森林管理、植被恢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从而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4 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
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唤醒全民“双碳”意识,激发全民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笔者以为,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一是倡导绿色饮食,比如多吃绿色食品,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二是倡导绿色出行,出门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等;三是选择绿色服装,即无污染,有利于身体和生态环境健康的服装;四是选择绿色家电,也就是选择可以高效节能、无伤害、循环利用的家电;五是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如随手关电、关闭水龙头,双面使用纸张,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垃圾袋,实行光盘行动,垃圾尽量分类入箱等等。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可以倒逼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升级,从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5 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
实际上,碳交易能够公平、有效开展的基础就是碳核算。碳核算可以直接量化碳排放数据,通过分析各环节碳排放的数据,找出潜在的减排环节和方式,对企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碳交易市场的运行至关重要,所以,要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
通过碳排放交易市场,国家一方面可以控制碳排放总量,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耗能企业主动改进技术,选用环保设备主动降低能耗,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所以,要进一步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坚决制止“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以避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2021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仍高达56%,所以,必须立足我国实际,坚持先立后破,一手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一手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另外,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碳达峰碳中和和稳增长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3 结论
目前,我国已进入“碳中和”时代,实现“双碳”目标任务重、时间紧,必须通过提升全民“双碳”意识,调整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等办法全方位发力、多举措推进,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